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托馬斯·赫賽豪恩:重塑

開幕時間:2018-11-24 15:00

開展時間:2018-11-24

結束時間:2019-02-17

策展人:付了了

參展藝術家:托馬斯·赫賽豪恩

主辦單位:明當代美術館,明園集團

展覽介紹


  “重塑”(Re-Sculpt)是藝術家托馬斯·赫賽豪恩(Thomas Hirschhorn)在中國的首次個展,藝術家通過對“廢墟”的美學探索,賦予無事實、無面目的真理以形式,討論毀壞與創(chuàng)造的錯綜關聯(lián)和悖論。
  明當代美術館2000平米的空間作為藝術家的臨時工作室將被“重塑”成為一個無等級的抵抗性空間。同時,在這個不穩(wěn)定的廢墟圖景中還設有兩個“庇護所”,作為在展期中進行創(chuàng)造和生產的工作坊空間,向所有公眾開放。人人都可以進入這個空間,使用工作坊提供的材料創(chuàng)造自己的雕塑。不斷生產的工作坊作為展覽的一部分,將與展覽的廢墟空間產生持續(xù)的關聯(lián)和對話。展覽期間,明當代美術館將與藝術家共同實踐“無編排”的公眾項目方法,將真正的社會公共空間延伸至美術館之內,邀請每個人在任何開放時間中來到這個空間,介入展覽討論的議題,自發(fā)組織和創(chuàng)造會面與活動。
  “重塑”是一件從未完成的作品,一個持續(xù)發(fā)展與再發(fā)展的場域,它邀請并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在此場域中在場并證明:我、我們不僅能夠毀壞,更能夠創(chuàng)造。
  McaM 明當代美術館
  重塑
  托馬斯·赫賽豪恩
  “重塑”是我為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的名稱、愿景和使命。
  “重塑”意味著給予新的形式、新的形狀,或再次雕塑——用不同的方式雕塑。“重塑”希望創(chuàng)造能激發(fā)本質問題的情境:“我處在什么位置?我想要什么?”“我為什么創(chuàng)造我所創(chuàng)造的形式?”
  我希望“重塑”回應這些動態(tài)的問題,并向觀眾提出超越“為何”、“何時”、“何地”、“如何”等類似的問題。“重塑”意在賦予無事實、無面目的真理以形式。
  明當代美術館的空間將被塑造成為一個抵抗的空間,一個本身即為抵抗的無等級空間。展覽區(qū)域將成為廢墟之地——廢墟是我對展覽形式的設想——普世的、無時間感的空間,提供不穩(wěn)定、滲透性的的經驗。由暴力、戰(zhàn)爭、事故、自然、建筑失敗、腐敗或災難而帶來的毀壞圖像塑造了“重塑”的美學。
  我感興趣的是,每一座廢墟,從古代殘破的寺廟到今天破產的商業(yè)公司,都在告訴我們某些事情,都代表著超越其實體表象的某種東西。一座廢墟代表一個結構、經濟、文化、政治或人力的失敗(如西西里島陶爾迷小鎮(zhèn)的古希臘劇場廢墟、圣地亞哥的薩爾瓦多·阿連德未完成的醫(yī)院建筑項目、底特律工廠廢墟、加沙地帶被以色列空軍轟炸的建筑廢墟等)。我感興趣的是,這些處于“廢棄”、“毀壞”、“棄用”、“不被需要”甚至“從未完成”狀態(tài)的廢墟竟能抵抗其個體本身,超越與時代或身份的關聯(lián)。
  創(chuàng)造毀壞是一個美學層面的挑戰(zhàn)。要雕塑它,不穩(wěn)定性、密度、緊張感是其挑戰(zhàn)。創(chuàng)作超越“驚人景觀”的作品意味著作品的美學必須對“只有觸及表面, 才有機會觸及更深遠之處”這一主張具有說服力。觸及表面是一種影響,“重塑”要創(chuàng)造的是能夠觸及表面且滲透至表面之下的影響。
  “重塑”與“波將金村”美學相關,更確切地說,是“倒轉的波將金村”。也就是說,呈現(xiàn)出來的空間并不比真實的空間更好,反之,它們的狀態(tài)比現(xiàn)實更糟。因此,重要的是廢墟都必須是“假的”,必須由紙板、膠帶、顏料、泡沫、紙張和木塊構成。
  在明當代美術館的廢墟空間里將設兩處“庇護所”,用于創(chuàng)造與建造。這些庇護所作為工作坊提供“生產”的空間。工作坊中有創(chuàng)造廢墟所用的各種材料和工具:泡沫、紙板、木材、紙張、顏料,此外還有能上網的電腦、打印機、復印機、熱水壺等。其中一處“庇護所”擺放工作臺、桌椅和架子,用來創(chuàng)作雕塑。另一處“庇護所”擺放椅子、書、繪畫材料、熱水壺。每天均有團隊運營“庇護所”。4名工作人員將在每天的展覽時間迎接觀眾,維護工作坊運作。他們是守衛(wèi)和督導。他們從始至終都會帶領“庇護所”工作坊的工作,這是他們的使命。他們的具體任務是向觀眾介紹工作坊是供所有人使用的,觀眾可以在此創(chuàng)作生產,他們會幫助有意創(chuàng)作的觀眾。工作坊創(chuàng)作的作品將保留成為整個展覽的一部分直到展覽結束。“重塑”結束后,每個人都可以取走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
  “重塑”的屋頂上將懸掛兩句引言的橫幅。其中一條橫幅內容引自毛主席: “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另一條橫幅內容引自安東尼奧·葛蘭西:“毀壞是困難的,的確,它和創(chuàng)造一樣困難”(“Destruction is difficult. It is- indeed- as difficult as creation.”)。
  這兩則引言指出了創(chuàng)造(或建造)和毀壞之間的復雜性關聯(lián)與悖論,它們反映了“創(chuàng)造”和“毀壞”兩個詞的錯綜復雜:相互交織,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毀壞是困難的,的確,它和創(chuàng)造一樣困難”。安東尼奧·葛蘭西的話包含著一種堅定不移、永不熄滅的生存意愿,這也正是“不穩(wěn)定的”所在之處。安東尼奧·葛蘭西表達了當今世界的矛盾和觸及現(xiàn)實的困難。
  “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毛主席的話挑戰(zhàn)了我們對陳舊和過往的觀念和我們創(chuàng)造新鮮事物、與眾不同的事物的能力。兩者都是解放的行為。兩則引言并非關于分離或割裂“創(chuàng)造”與“毀壞”,而是關于我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不易,指出對抗“創(chuàng)造”與“毀壞”之間的世界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性。
  毀壞(“假”廢墟)和創(chuàng)造(“防空洞”工作坊)的關聯(lián)、對話與沖突是我作品的主導線索。毀壞和創(chuàng)造一起發(fā)生,同時并相關。在廢墟中建造,在混亂中創(chuàng)造。而并非先毀滅再創(chuàng)造再建造。“無意義”在“庇護所”工作坊里被生產。因此,問題不是“無意義”與“意義”的對抗,問題是去提問“無意義”或“意義”意味著什么,重新強調觀念或意義的問題性。
  “無附加(Nothing added)”是我為“重塑”設定的藝術方針,去為這件作品賦予形式。這不是文字游戲,而是不使用多余的材料或者多余的智力、體力的附加。無附加、無補充,意味著觀者看到、觸摸到的所有東西都來自關于災難和毀壞的想法本身。
  “重塑”作為一種形式,展現(xiàn)出有些部分——整體的重要部分——被切除了,就像歷史整體的表面被擦去了一樣。所以,如果沒有任何東西被附加,又有一些東西被切除,事物即便不崩塌也將產生巨大的損壞。“重塑”展現(xiàn)某些依舊堅挺的東西, 一座建筑、一段歷史,即便面目全非卻在結構背后呈現(xiàn)出新的景象, 讓其內部的“隱藏空間”顯而易見。一直被隱藏的連接熠熠生輝,往昔突破重圍,被遺忘的歷史片段重見天日。這是一個禮物或一次機會,讓某些東西在毀壞中凸顯,并重新昭示。
  “重塑”是一個藝術主張。這種主張借用葛蘭西思想說的是:要賦予毀壞以形式是困難的,要賦予廢墟以形式是問題之所在,要賦予災難以形式是美學的挑戰(zhàn)。創(chuàng)造毀壞是困難的,對我來說,身為藝術家,正因這意味著在腦海中移走事物、拆除事物、以此作為一種“想法”、一種指導、一種藝術邏輯。作為一種藝術姿態(tài),它可以改變一切。我必須證明、我們必須證明:我、我們不僅能夠毀壞,更能夠創(chuàng)造。
  
  托馬斯·赫賽豪恩, 2017年于奧貝維利埃
  托馬斯·赫賽豪恩1957年生于瑞士伯恩。1978至1983年間,他于蘇黎世高等藝術學院求學,并于1983年搬至巴黎,自此長居巴黎。托馬斯·赫賽豪恩的作品大量展出于美術館,畫廊及藝術展中,其中包括:威尼斯雙年展(1999年及2015年)、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2002年)、第27屆圣保羅雙年展(2006年)、第55屆卡耐基國際展(匹茨堡,2008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瑞士館(2011年)、巴黎東京宮三年展(2012年)、第9屆上海雙年展(2012年)、第10屆歐洲宣言展(圣彼得堡,2014年)、南倫敦畫廊(2015年)、奧爾胡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2017年)、Fotogalleriet(奧斯陸,2017年)和科索沃國家美術館(2018年)。
  
  托馬斯·赫賽豪恩的“在場與生產”項目包括:“我可以從你這里學到什么,你可以從我這里學到什么(批評工作坊)” (Remai現(xiàn)代美術館,薩卡斯通,2018年)、“葛蘭西紀念碑”(布朗克斯,紐約,2013年)、“永恒的火焰”(東京宮,巴黎,2014年)、“Bijlmer斯賓諾莎節(jié)”(阿姆斯特丹,2009年)以及在威斯巴登雙年展上展出的作品“Sperr” (2016)。
  
  托馬斯·赫賽豪恩的英文著作《批判性實驗室:托馬斯·赫賽豪恩著作》由MIT Press出版(2013年)。書作《葛蘭西紀念碑》于2015年由Dia藝術基金會和Koenig Book共同出版。
  
  托馬斯·赫賽豪恩在每一個美術館、畫廊機構、空間的展覽或是展于公共空間的作品中,都堅持自己對于公共開放性的主張。托馬斯·赫賽豪恩曾獲多項藝術大獎,如馬塞爾·杜尚獎(2000年)、約瑟夫·博伊斯獎(2004年)、庫爾特·施維特斯獎(2011年)以及梅雷特·奧本海姆獎(2018年)等。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