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含華咀英——巨建偉繪畫精品展

開幕時間:2016-03-26 10:00

開展時間:2016-03-26

結束時間:2016-04-03

展覽地址:榮寶齋(呼和浩特)一層展廳(呼市公園東路108號)

策展人:齊浩權

參展藝術家:巨建偉

主辦單位:呼和浩特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榮寶齋(呼和浩特)有限公司

展覽介紹


 


藝術簡評

隺齋建偉是個極其幸運的人。令人羨慕的是其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式教育;后來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美院,享受高等學府的殊遇;畢業(yè)后,他順利的入職于故宮博物院,日日觀摩、研習古畫……

不負天公美意,觀他的畫,總是給人一種淸氣撲面的感覺。他的筆墨既有俊逸高雅的情致,又有率真義氣的俠骨,凌虛蒼玄,空寂深沉。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極為尊崇“師造化”的古訓,并常獨游于山水草木之間,一云一影,一花一葉皆令其動容,我想正是因為這份感動才讓他的畫更具有大自然生命的氣息。建偉的人品如畫,仁義仗行,謙恭秉德,常助友人于迫難間,品行甚好。

建偉品學兼優(yōu),志于問道,必成大器!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郭文林

巨建偉:故宮里的青年藝術家

新華月報·張杰

畢業(yè)于清華美院中國畫專業(yè)的巨建偉,因專業(yè)優(yōu)秀被故宮博物院選中成為故宮的專職畫家。他的日常工作是臨摹中國古代宮廷繪畫藏品。這意味著,一般畫家難以見到的書畫藝術珍品,他和同事們不僅仔細研究琢磨,而且還要一筆一筆把它們臨摹出來。這使巨建偉即便在尋常巷陌畫出的作品,也平添了一股高貴的宮廷氣質。從巨建偉的談吐和畫作里,可以看出故宮博物院選他到那里工作,不僅僅因為其高超的藝術技藝及其視野,更根本的應該是支撐這些藝術元素的淳樸與正直的人格魅力。

巨建偉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他身上有一種難得的寧靜。我一向固執(zhí)地覺得這種寧靜是一個藝術家的特殊標志之一。在當代年輕畫家中有這種氣質并不多見。巨建偉跟朋友聊起一些他在故宮博物院里的工作及其心得,說他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最大收獲,是可以從精典中清晰感覺到古人的用筆及靈魂的呼吸,讓他覺得是在一點點恢復古人的精神與現實世界。我則覺得他的工作可以讓他獲得一種藝術的絕對標準,就像一個從事音樂事業(yè)的人擁有了絕對音高一樣,這是一個優(yōu)秀藝術家所必不可少的藝術條件和優(yōu)勢之一,可以讓他在藝術世界里游刃有余和如魚得水。

巨建偉在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不只意味著其筆力和眼力都在一個絕對的標準上,而且使其獲得了一種沉靜而沉浸于古典藝術世界的心態(tài),有一種與中國古典藝術平行的坐標系。這在當下浮躁的世界與追逐名利的畫壇上使其顯得卓異不群,這種使他能夠保持藝術種子在他心靈深處扎根時的狀態(tài),直接指向他孜孜以求的藝術目標及其藝術追求的理想主義終極。一個藝術家的出發(fā)點與目標的合一是使其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家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動力。應該說,這是巨建偉區(qū)別當下藝術家的因素之一。

有次朋友聚會吃過晚飯,巨建偉想乘興現場做一幅畫,問我們喜歡看他畫什么。我們說揀他最有創(chuàng)作沖動的體裁畫。我以為他會畫花鳥,但沒有想到他畫的是一位在山巖邊上打坐的羅漢高士圖。雖然與我的信仰多少有些沖突,但隨著其或迅疾或舒緩的細致而有生命感的筆觸,一個在清雅月光下打坐的羅漢漸漸清晰地端坐在時光的上方,而畫上高士超凡脫俗的境界的確使整個畫面脫離了佛教的窠臼,這讓我感到一筆一劃漸漸呈現的藝術力量,少了一些因宗教不適而引起的審美欣賞障礙,仿佛整個世界隨之變得純粹而高潔了。在作畫過程中,巨建偉的藝術創(chuàng)造讓身邊的人感覺到畫家跨越歷史時空的精神對話,而高士與巨建偉的年齡產生了一種時空的錯位感。這使巨建偉無論格調和筆力都迥異于那些世俗的所謂畫家們。近年來,我和一些朋友一直為畫界里的污濁和毫無生氣感到沮喪,中國畫精神盡失的銅臭氣息更是使人覺得這一以精神見長的藝術將要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時代的物質主義把這個畫種已經逼到時代懸崖的邊上了。但看到巨建偉的氣質和畫作,頓時精神為之一振,感到中國畫精神在其筆下的延伸與承載,的確有一種久久沮喪之后的興奮?;蛟S中國畫的藝術真諦會在純粹如巨建偉沒有被時代精神所污染的這一代年輕畫家所繼承或延續(xù),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應該說的確應該是中國畫精神的一種幸運和后繼有人了。

后來考慮再三,我認為巨建偉是一位值得長期關注的畫家,便帶著由其藝術所引發(fā)的沖動到他畫室去拜訪。在巨建偉的客廳里,墻壁上掛著一幅他剛畫的更加奇崛高古的羅漢圖:一位世外高人處于林泉枯樹深處,一副參透人世的神態(tài),活活把高士的精神高潔與超脫表達得淋漓盡致。巨建偉作畫可以不分環(huán)境迅速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每次創(chuàng)作的作品幅幅都是精品。不過在自己的畫室里作畫,的確顯得要更加從容和細致,而且可以一邊聊天一邊工作。那天午后的時光,他在一張差不多幾十年的老紙上開始畫一只山野上的鵪鶉,一直到下午5點多,他都在耐心地和這只鵪鶉對話。泛黃的老紙上寥廓的曠野慢慢開始充滿生氣和野性之美,畫室內似乎因此漸漸能聽到鳥鳴獸跑的天籟之聲。這對于每天呼吸被污染空氣的城市人群來說,的確是一種珍貴的鄉(xiāng)野鏡像。對于行將徹底失去曠野記憶的都市族類來說,巨建偉富有生氣和鄉(xiāng)野氣息的表達是一種珍貴的精神補償。和這幅叫做《味象澄懷》的鵪鶉圖一道,我看到巨建偉一幅幅充滿寧靜、人性的超凡脫俗、一筆不茍的表達,它們仿佛穿越宋元的時空給人一種巨大的精神慰藉和生命蘊藏。那些富有思想與靈魂的鳥獸背后,掩藏著巨建偉作為青年藝術家的深沉目光。

巨建偉作為一位出入于故宮去青年藝術家,其刻苦而富有格調的追求所造就的技藝和修養(yǎng),以及在經典中練就的絕對主義眼光,使其成為當代一個富有卓異藝術風格的個體。所以這里把他稱為故宮里的青年藝術家,而非故宮里的畫家???,我說話的聲音和方式因受他的作品影響,而變得靜悄悄的了。

中國畫藝術美在微妙間

巨建偉

每當閑暇,我總喜歡靜靜的翻閱歷代名畫集,恣意的享受著傳統(tǒng)國畫藝術對心靈的洗禮和凈化。清婉雅逸的畫意,含蓄精致的筆墨營造出清凈宏遠的氣象。我常常思考:點染之間何以有如此美境,隨著不斷感悟和問教,漸漸地我便感覺到中國畫之美美在微妙間。

從創(chuàng)作角度講,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感染力之強在于美的適度表現,這也是一種極具東方智慧魅力的表現。任何事物均具有相對元素的存在,畫面亦如此,只有根據創(chuàng)作立意所需處理好相對元素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畫面之美方能恰到好處呈現。過之則顯做作,妖邪失態(tài);不足則顯癡板,言不達意。所以經典名作所呈現給我們的感受一定是正氣的、耐人尋味乃至醉浸心髓的。如此天人合一的大美當然離不開畫面的主觀處理,這便取決于創(chuàng)作者對于畫面微妙元素的經營。

筆墨是傳統(tǒng)中國畫的最基本的表現方式,也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但是往往越是抽象的事物,越貯存著豐富的微妙元素,古人便有興于此。傳承開發(fā)簡單事物的微妙元素,是東方文人獨特的審美趣味。

仰觀古人之作,卷軸之間察知毫厘。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的展覽中,《千里江山圖》給我最大的震撼并非她云山千里的非凡氣象,而是她微妙精致的筆墨。畫中有結構清晰的房屋,有關系分明的樹木,有晦明變化的層巖……僅觀數時,猶如其中。再觀宋人的《雜花卷》,雖由一色水墨勾染而成,卻因筆墨的細膩致使觀者靜的不敢作聲,再加之她對自然理想化的詮釋,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如此靜好的現實。

甚者勿說筆墨次要,要論筆墨,至今無出古人之右者。古人所用世代傳承的代價去探索和認識筆墨,如知部分當代學者的態(tài)度定會痛心疾首。“筆墨當隨時代”是藝術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的感悟到了傳統(tǒng)筆墨的魅力所在?有多少人真正的在筆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沒有感知和掌握的情況下所進行所謂的“時代化”恐怕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一位畫者筆墨的基本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切不要說“形而上”的追求,很自然的表現一個事物都會存在問題。技法上達不到自然的狀態(tài),氣韻就會阻塞;造型話語的敘述存在問題,畫旨就會模糊。

至此,繪畫的創(chuàng)作行為已經意義不大了。所以我認為學習中國畫藝術首先就要解決好對筆墨的認識和操控,也就是掌控筆墨的微妙性。這一點也是我進入故宮學習和工作的最大心得,在經過美術學院四年的專業(yè)訓練后,我順利的入職于故宮博物院進行古書畫臨摹技藝的學習和傳承,這也讓我真正意義的在地接近古人,第一年我重新接受了對于筆墨的最基本訓練——勾線。近一年的練習讓我受益匪淺,雖然較之先生我的筆力甚弱,但我確真切的感受到心手合一的感覺,而且感受到了自然流露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僅這一點點感覺便給了我堅定的決心和無限的希望。

筆墨的微妙性還承載著另外一個信息:“形而上”的精神。當筆墨的訓練和感悟有量的積累時,質量就會發(fā)生變化,但對筆墨的輕熟操控是永遠不會滿足于藝術家的,他們一定會漸漸地攝入情感,經過情感的矛盾和統(tǒng)一,最后便形成獨特氣質的面貌。我想像粱楷、倪瓚、徐渭、八大山人等面貌獨特之人,藝術創(chuàng)作定有此經過。由此可見筆墨微妙性的重要。

情感的微妙也是傳統(tǒng)中國畫獨具的魅力之一,細品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她一般不會直白的去表現一個事物或一種場景,真正的畫旨卻反映在充當“象征”或較委婉表達的其他媒介之上,這些方式取意為傳統(tǒng)文人思想,由此畫面便出現了象征君子的“梅蘭竹菊”、象征智慧的“水”、象征長壽的“松樹”……

造型的微妙是中國畫“返璞歸真”境界追求的切行體現,造化造物天工絕倫,事物本身便具備著非常復雜的造型,如果畫家很現實真切的去再現客觀,就會減少作品本身的藝術含量。中國古人往往喜歡把簡單的事物精致化,把復雜的東西概括化。因此古人常常對于事物的造型進行大膽的歸納和概括,產生了是此物而非現實此物的藝術效果,即“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觀點。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審美情趣的微妙也是直接反應畫面的生活情趣和審美高度的重要因素,從實踐的角度上講也就是以什么為“美”和以什么為“趣”的問題。傳統(tǒng)文人確有自身的理想世界,在虛靜的狀態(tài)下排除雜念,用心去體察萬物,去感受身邊平凡中的微妙的道理,這便是傳統(tǒng)文人的“體道”行為。微妙的“美”和“趣”就在我們周圍,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發(fā)現和表現,所以我們要提高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并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在微妙的形態(tài)中詮釋畫意,詮釋自然。

講到這里,我也在問自己“微妙”究竟怎么定義,怎么解釋。對此我也進行了查實,但是我覺得此詞的理解在藝術審美的環(huán)境中便是仁智各見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學習和賞鑒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一定要細心的體會、實踐和感悟。

丙申新正記于故宮西宮殿  巨建偉

 

巨建偉,1987年生于河北省高碑店市,2007年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就讀于繪畫系中國畫專業(yè),2011年就職于故宮博物院,現任助理研究館員。

 
作品曾參加“意大利中國年文化交流展”、“青春芬芳——全國文化系統(tǒng)青年書法美術作品展”、“金融街20周年書畫藝術展”、“實力與價值——諾亞文化邀請展”、“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書畫展”、“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館——書畫創(chuàng)作交流展”、“第一屆全國中國畫學術大展”等主要展覽。作品曾在2010“意大利中國年”活動中作為國禮贈予意方,部分作品收錄于《點擊實力——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集》(寫意花鳥畫卷),且多發(fā)表于《中國書畫》、《光明日報》、《東經藝術》、《文房》、《中國琉璃廠》等權威報刊雜志。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