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生活之燦》—張潤世繪畫作品展

開幕時間:2015-04-26 15:00:00

開展時間:2015-04-26

結束時間:2015-05-06

展覽地址:北京XYZ(行云座)畫廊,798藝術區(qū)D05(798中二街)

策展人:范學宜

參展藝術家:張潤世

展覽介紹


色彩的幻想——張潤世的油畫

文 易英

張潤世畫畫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取巧,以前看他的版畫和插圖就有這個感覺,構圖和造型都很實在,人物笨笨的,完全是生活中的樣子,場景也不修飾,但弄得虛虛實實,好像是老花眼看到的東西。就藝術而言,真正的真實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如實的敘事,也是以真實的個人體驗為基礎,在真實與體驗之間的孰重孰輕往往決定真實的變形程度,或主客觀的比例程度。塞尚說過要畫出對象內在的真實,“內在的真實”并不存在,其實就是藝術家的主觀投射。主觀性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藝術家對對象的主觀判斷和處理,羅杰?弗萊的形式批評就很強調藝術家對客觀對象的形式處理,形式不是客觀對象的再現,而是藝術家的審美感情的外化。第二個層面是主觀化的個體的主觀性包含了從感情到認識,從無意識到理性判斷的所有精神活動。藝術家在表現對象的時候,不是一般的情感表達,而是從生活方式到世界觀的自我表現。不過,自我表現很容易理解為藝術家的主動表現,而作為無意識的自我并不是藝術家能夠主動意識的。這兒又涉及一個問題:是不是自我就一定有表現力,即使沒有理性的遮蔽。傳統繪畫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現代繪畫則將自我釋放出來,但后者潛伏著一個危機,就是自我的真實性和表現力。

張潤世的畫有些與眾不同,你真要他用理性或規(guī)則去控制什么東西對他反而是一件難事。這種情況在他的版畫中就反映出來,版畫作為技術性和程序性很強的藝術,在他那兒卻富有感受性,盡管他想按照規(guī)則行事。張潤世的版畫可以用一個“拙”字來概括,這個拙不是指技術上的問題,而是造型的特征。在現代繪畫中天然的“拙”和“野”是難得的天賦,凡高、盧梭、夏加爾都是這樣畫得。凡高的早期作品沒什么顏色,那股拙勁卻很有力量。張潤世的拙還是受到規(guī)則的限制,他不是有意去拙,而是天性的使然。他的造型有那種土得掉渣的味道,這不是人為的設計,而是天真的眼光和原始的表現。但學院的素描和版畫的技術性去總是遮蔽了他的天性,甚至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其中的矛盾。相比而言,張潤世的油畫就沒有那么多的規(guī)矩,表達得非常直接。所謂直接就是指顏色的感覺沒經過任何規(guī)則的過濾直接表達出來,色彩是優(yōu)化的基本語言,也是人類感覺世界的方式。色彩在繪畫中的發(fā)展中是直覺被理性遮蔽而又向感性敞開的過程。感性的意義已不是藝術的直覺,而是包含了人的自然本質和不可互換的個人特質。張潤世的繪畫是我們感受到他個人感覺世界的方式,以前我們總是用個性來解釋這種風格。一幅好的風景畫包含了各種因素,構圖的完整,取景的詩意,色彩的和諧,形象的塑造,等等,一幅不好的風景畫往往不具備這些條件。同樣,有個性的風景畫總是要突破這些條件。張潤世的風景就是這種個性化的表現,但已處在“壞畫”的邊緣。《后北屯的清晨》是這樣一幅畫,看不出明確的構圖,但依稀可以辨別出畫中的場景,樹、房子、小路、池塘,甚至還有馬車和人,這些場景都不是他要表現的對象,粗野的筆觸挾帶著顏色掃過畫面,紅色與綠色極不協調地并置,沉重的黑色穿插其中。張潤世想表現什么?不是鄉(xiāng)村的優(yōu)美也不是清晨的寧靜,不是賞心悅目的風景,畫面上的東西都只是感覺與顏色的媒介,借助這些媒介自我被強烈的表現出來?

在當代繪畫的語言中,色彩總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不過這種色彩不是來自自然的經驗,而主要來自大眾文化,或當代文化的視覺經驗。傳統繪畫的那種色調與和諧已被高調、飽和、響亮、及補色并置等色彩關系所取代,廣告、包裝、影視、圖片等構成了當代生活的視覺環(huán)境。如同當代社會的眾多問題一樣,色彩的復制化、形象的波普化,就如同人的物化、異化,失落的是人的自然感受與經驗。在人的感覺經驗中,原始、樸實、天真的色彩與大眾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盡管表現方式不同。后者是平涂、平面、拼貼,仍然是機器與復制的方式,后者是筆觸、線條、手感,充滿新鮮的感受與直接的體驗。張潤世的色彩顯然不是來自大眾文化,從他的版畫也可以看出他關注的是直接的體驗,并不是按照程式化的造型規(guī)則。他的油畫人物也是如此,簡單概括,天真自然,他不是要表達具體的場景與事件,而是表達繪畫本身。確實,張潤世的畫好象使我們回到早期現代主義,回到凡高、高更那樣的繪畫。不過,那種早期現代主義的風格充滿強烈的個人情緒,似乎是對傳統的壓制的反叛。張潤世的畫則是后現代的雜交,大眾文化的表現語言與原始感性的個人經驗渾然一體,也可能是巧合,他并不想向我們說明任何東西,可能他也是直接表達了他對大眾文化的反應。但是他把這種反應揉入了個人經驗,而且是那種原始、天真、樸素的本我。每一件藝術品都可能指示著別處,不論我們怎樣在當代文化的共同經驗中感受作品的美,但他的別處不會是那種復制的、包裝的格式,而是他個人的存在,那種單純的、夢幻般的色彩雖然是他的獨創(chuàng),卻又是我們共同的色彩,雖然是他的獨創(chuàng),卻又是我們共同的被遺忘被淹沒的經驗。有些東西確實是找不回來了,看看張潤世的畫,他卻是保留了許多。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