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中心 展覽活動 批評前沿 畫廊中心 藝術拍賣 藝術家?guī)?/a> 藝術出版 藝術論壇 久久博客
【前言】展覽與園林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結合點,讓所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渾然一體,既成為中國呈現(xiàn)給“馬克波羅”的禮物,又構成“制造世界”的一部分;既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對世界的主觀理解,又從客觀的角度表現(xiàn)了東西方交流過程中的問題與復雜性。國際威尼斯大學VIU展示空間的優(yōu)越為這件“禮物”提供了實現(xiàn)的可能,在這個學術交流平臺之上打造成的“給馬克波羅的禮物”,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的鍥點。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在VIU校園的古典空間,在未來中國園的特殊語境,在參與雙年展的展覽體制與時機中,展覽的宗旨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反響。
| 專題首頁| 參展藝術家作品欣賞 | 關于威尼斯 | 布展進行時 |
威尼斯與馬可波羅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nóng)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zhuǎn)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wǎng)一樣密布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意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威尼斯

  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這就是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后就蓋房子,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當年為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這樣的房子,也不用擔心水下的木頭爛了,它不會爛的,而且會越變越硬,愈久彌堅。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的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后見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zhì),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nèi)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zhèn)兘ㄆ鹆送崴埂_@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wǎng)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梁錯落連接,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里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只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威尼斯國際大學位置圖

  威尼斯有毀于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筑,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圣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zhèn),產(chǎn)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筑延續(xù)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游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游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馬可·波羅游記》插圖

  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 :中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威尼斯商人尼柯羅·波羅之子。
  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將地大物博的中國向歐洲人作出報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記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記載了我國40多處的城市地方,對當時中國的自然和社會情況作了詳細描述。因此,馬可·波羅被譽為"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馬可·波羅的一生

  馬可·波羅的家鄉(xiāng)威尼斯是一個古老的商業(yè)城市。他家祖輩也是世代經(jīng)商,父親和叔父常奔走于地中海東部,進行商業(yè)活動。1260年,他的父親和叔父經(jīng)商到過伊士坦布爾,后來又到中亞的布哈拉,在那里他們兩遇到了一個波斯使臣,并和使臣一起到了中國,見到了元世祖忽必烈。1269年,馬可·波羅已經(jīng)15歲,他的父親和叔父從東方回到了威尼斯,他們從東方帶回的動人見聞,使得馬可·波羅既羨慕又向往,他也很想做一個商人漫游東方。
  兩年之后,馬可·波羅的美好愿望實現(xiàn)了。1271年,他的父親和叔父再次動身去中國,決定帶馬可·波羅同行,于是年輕的馬可·波羅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懷著了解東方的心情,踏上了東行之途。他們由威尼斯起程,渡過地中海,到達小亞細半島,經(jīng)由亞美尼亞折向南行,沿著美麗的底格里斯河浴,到達伊斯蘭教古城巴格達,由此沿波斯灣南下,向當時商業(yè)繁盛的霍爾木茲前進,繼而從霍爾木茲向北穿越荒無人煙的伊朗高原,折而向東,在到達阿富汗的東北端時,馬可·波羅由于適應不了高原山地的生活,不幸病倒了,只好停下來療養(yǎng)。一年之后,馬可·波羅恢復了健康,繼續(xù)前進。他們啟行不久又面臨翻越帕米爾高原的艱苦行程。久病初愈的馬可·波羅,以堅強的毅力,克服了困難,下山之后來到喀什,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部邊緣行走,抵達葉爾羌綠洲,繼而向東到達和闐和且末,再經(jīng)敦煌,酒泉,張掖,寧夏等地,費時三年半,于1275年夏抵達元代上都(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多倫西北)。上都是忽必烈夏季避暑的行宮,正式國都定在北京,當時稱為大都,以后馬可·波羅等人到達大都,并居住10多年。
  馬可·波羅到達大都時已經(jīng)21歲,風華正茂,由父親和叔父帶著覲見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興,在宮內(nèi)設宴歡迎,并留他們在朝中居住下來,馬可·波羅善于學習,很快熟悉了朝廷禮儀,掌握了蒙古語等語言。忽必烈在和馬可·波羅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因此對他很器重,除了在京城大都應差外,還幾次安排他到國內(nèi)各地和一些鄰近國家,進行游覽和訪問。根據(jù)游記記載,馬可·波羅出訪過云南,他從大都出發(fā),經(jīng)由河北到山西,自山西過黃河進入關中,然后從關中逾越秦嶺到四川成都,大概再由成都西行到建昌,最后渡金沙江到達云南的昆明。他還去過江南一帶,所走的路線似乎是取道運河南下,他的游記里有淮安,寶應,高郵,泰州,揚州,南京,蘇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記載,其中在揚州他還擔任官職3年。此外,馬可·波羅還奉使訪問過東南亞的一此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國。
  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在中國旅居約17年之后,于1291年初以護送元室闊闊真公主前往波斯,而離開大都順路回國。他們的回程取海道,從福建泉州出海,西南行,經(jīng)爪哇,蘇門答臘,斯里蘭卡,馬拉巴海岸,直駛波斯灣的霍爾木茲,自此登陸,經(jīng)大不理士到特勒比遵德,由此坐船經(jīng)伊斯坦布爾,于1295年回到了離別20余年的家鄉(xiāng)威尼斯。
  馬可·波羅漫游東方歸來的消息,轟動了威尼斯,從社會名流到一般市民,爭相看望他的人絡繹不絕。馬可·波羅回家不久,威尼斯與熱那亞兩個城市,因為市場競爭,爆發(fā)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馬可·波羅威保衛(wèi)自身和威尼斯的商業(yè)利益,奮勇加入了威尼斯的戰(zhàn)斗行列。激戰(zhàn)結果,威尼斯艦隊大敗,熱那亞人獲得勝利,馬可·波羅受傷被俘,關進了熱那亞的監(jiān)獄。
  馬可·波羅因為從東方回來已經(jīng)有點名望了,雖然禁錮在監(jiān)獄里,監(jiān)內(nèi)監(jiān)外,仍不斷有人找他談東方的事情,而馬可·波羅為消磨時光,也經(jīng)常向同獄的人敘述東方各國的奇風異物。他的敘述,特別引起同獄人魯思蒂謙諾的注意。魯思蒂謙諾是比薩人,從小受到比薩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精通法語,用法語寫過騎士小說。他覺得馬可·波羅的游歷見聞很有意思,如不寫成書,那是非常可惜的。于是征得馬可·波羅的同意,將他的口述,用當時在歐洲流行的法蘭西語記錄了下來。這樣,一部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游記》或稱《東方見聞錄》就誕生了。1299年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zhàn)爭宣告結束,馬可·波羅被釋放回威尼斯,從此,他經(jīng)營商業(yè),并娶妻成家,生有二個女兒,再也沒有出外遠游了。1324年當他臨近70歲的時候,逝世于威尼斯。

  《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游記》問世后,廣為流傳。600多年來,世界各地用各種文字輾轉(zhuǎn)翻譯,譯本之多,可能超過了100種,另外,還有許多學者對照各種版本進行校勘注釋,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我國學者根據(jù)不同版本也翻譯過7種,其中1935年馮承鈞將法人沙海昂的注本翻譯過來譯名為《馬可波羅行紀》,在中國流行較廣。
  《馬可·波羅行紀》共分四卷,第一卷記載了馬可波羅諸人東游沿途見聞,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記載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宮殿,都城,朝廷,政府,節(jié)慶,游獵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洲,福洲,泉洲及東地沿岸及諸海諸洲等事;第三卷記載日本、越南、東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諸島嶼,非洲東部,第四卷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諸韃靼宗王的戰(zhàn)爭和亞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敘述一地的情況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而這些地方的情況,綜合起來,有山川地形,物產(chǎn),氣候,商賈貿(mào)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及至國家的瑣聞佚事,朝章國故,也時時夾見其中。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于亞洲的游記,它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地區(qū)的許多國家的情況,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于中國的敘述,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他的足跡所至,遍及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qū)。他在《行紀》中以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yè)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筑。以敘述中國為主的《行紀》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在《行紀》的第二卷,還對杭洲有詳細的記述。書中稱杭洲為"行在","天城",稱蘇洲為"地城"。"行在"是南宋時代對杭洲的一般稱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國諺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一種譯稱。對于號稱天堂的杭洲,馬可·波羅更是贊不絕口,他《行紀》里記載杭洲人煙稠密,房屋達160萬所,商業(yè)發(fā)達,說"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無數(shù)"。并說杭洲人對來貿(mào)易之外人很親切,"待遇周到,輔助及勸導,盡其所能"又講到杭洲市容整齊清潔,街道都用石鋪筑;人民講究衛(wèi)生,全城到處有冷熱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戶口登記嚴密,人口統(tǒng)計清楚,對西湖的美麗和游覽設施,書中更有詳細的記述,馬可·波羅稱贊"行在城所供給之快樂,世界諸城無有及之者,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由于他對杭洲特別贊賞,所以幾次來到這里游覽。
  馬可·波羅是商人,每到一地,對于物產(chǎn)商業(yè)的情況,很留心觀察和記載。例如他旅行到我國南方的寶應,南京,鎮(zhèn)江,蘇洲諸城時,便突出地記載了紡織錦緞綢絹工業(yè),對寶應的記載是"恃商工為活,有絲甚豐饒。"又如他行經(jīng)東南亞的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時,也特別留心記載了各種各樣的寶石,香料與珍珠。這些物品在歷來的東西貿(mào)易中,西方商人一直視為珍品。
  在《馬可·波羅行紀》中,還有專門的篇章談元代通行的紙鈔和中國使用已久之煤。馬可·波羅記述忽必烈在京城設有造幣局,先以桑樹皮制造紙張,然后以它制印紙幣,這種紙幣不但通行國內(nèi),就是在和外商貿(mào)易中也有流通。他還說到在中國北方親自見到"有一種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脈絡,燃燒與薪無異,其火候且較薪為優(yōu)"。毫無疑問,這是說的我國境內(nèi)蘊藏豐富的煤炭,其實我國以煤作為燃料,早在漢代便已經(jīng)開始。馬可·波羅在這時還當作"奇異事物"來記述,說明歐洲在13世紀用煤還不普遍,而中國在元代則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馬可·波羅行紀》對亞洲其他地方,也有大量篇幅的描述。馬可·波羅東來中國,主要經(jīng)過西亞,中亞等地,因此游記里載有不少這些地方的見聞。在中世紀,關于亞洲的知識,以往的旅行家沒有一個比得上馬可·波羅記載的那樣豐富。除亞洲外,馬可·波羅對東非海岸和北冰洋等地作了一些敘述,不過是根據(jù)傳聞,并非親臨其地,所以許多記述往往與實際不符。但盡管這樣,諸如東非海岸的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等地,則是由馬可·波羅第一次介紹給歐洲人的。

  馬可·波羅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海際兼程旅行家。他的著作,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馬可·波羅的游記在13世紀末年問世后,一般人為其新奇可喜所動爭相傳閱和翻印,成為當時很受歡迎的讀物,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其影響是巨大的。它打開了中古時代歐洲的地理視野,在他們面前展示了一片寬闊而富饒的土地,國家和文明,引起了他們對于東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歐洲人沖了中世紀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學術界的一些有識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識,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和充實自己的著作。如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蘭大地圖,便是沖破傳統(tǒng)觀念,擯棄宗教謬說,以馬可波羅的游記為主要參考書制成的,圖中的印度,中亞和遠東部分都是取材于《馬可·波羅游記》這部著作,成為中世紀有很高科學價值的地圖,以后地圖多以此為依據(jù)。
  馬可·波羅的游記對15世紀左右歐洲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起了促進的作用,當時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險隊的領導人曾經(jīng)讀過馬可·波羅的書,并從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啟示,激起他們對于東方的向往和冒險遠航的熱情。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都津津有味地看過馬可·波羅的書,哥倫布小時讀了馬可·波羅的游記后非常欽慕中國,印度之文明富裕,特別是書中所載日本盛產(chǎn)黃金"其數(shù)無限","地鋪金磚",更是向往已極,正是商人貴族的這種"黃金渴望",驅(qū)使哥倫布立志東游,1492年起,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他率領水手接連幾次遠航,到達了中美和南美的東北角,哥倫布認為他所達到的地方就是亞洲的海濱諸島,以為墨西哥就是馬可波羅書中的"行在",又把古巴島當作日本,并登岸四處尋問有無黃金。他本來要去的地方是富庶的東方,而結果航行到了美洲,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開辟了由歐洲到達美洲的新航線。哥倫布讀過的那本馬可·波羅的游記,現(xiàn)在還保存于里斯本,書的邊欄空白處有他作的許多摘要和注解,反映哥倫布閱讀時多么認真,對它傾注的興趣是何等濃厚!
  參考書目

  marco Polo,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trans.by A.C.Moule and P. Pelliot,Vol.I,London,1938.

  《馬可·波羅行記》,馮承鈞譯本,中華書局,北京,1954。

  楊志玖:《關于馬可·波羅離華的一段漢文記載》,《文史雜志》1941年第 1卷12期,重刊于《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79年第3期

專題制作:海英 電話:010-51374001/51374002/51374003轉(zhuǎn)811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