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圈不為人知的"常識"

來源:收藏投資導刊 作者:李晶 2014-07-04


厲檳源作品 誰的夢 圖片提供:今日美術館

當地時間2014年4月21日,美國丹佛,佳士得拍賣行在萬豪酒店舉辦美國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巡展

當地時間2014年2月7日,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舉行戰(zhàn)后及當代藝術品晚拍預展

有些知識在業(yè)內看來是常識,但在大眾看來卻匪夷所思。比如,飛行員在天上大部分時間在發(fā)呆;比如辣味并不是味道,而是辣椒中的辣椒堿對口腔粘膜的刺激;又比如黑曜石沒有假貨,因為造假成本比售賣實物還貴……

幾天前,記者收到一位朋友的電話:“我家隔壁的祖墳搬遷,挖出了一批寶貝。你看看能不能找找鑒定專家給估個價。怕賣便宜了被騙啊。”記者仔細詢問了東西的來源和品相,告訴他們,清朝的東西未必能值天價,找人鑒定容易,但鑒定證書也未必有用??上?,這樣的解釋并沒有得到委托人的理解。在他們眼中,文物自然意味著天價,一夜暴富的愿望怎么能輕易破滅呢?

藝術品都是寶貝?

與“國寶幫”盛行有關,很多民間收藏愛好者都認為自家的藏品奇貨可居。記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fā)現,“越老的東西越值錢”似乎是大家的共識。事實上,藝術品的價格并不是由年代決定的,品相、傳承、文物內涵……甚至由哪家拍賣公司拍出,經過何人收藏都對價格的影響舉足輕重。

“現在收藏市場的火爆,很容易給人們的認識帶來一些誤區(qū),仿佛越古老的東西越值錢,越有名的藝術家作品就一定更貴。特別是一些新進場的投資者對藝術品的價值判斷沒有形成自己的學術體系和價格尺度,只看年代和名頭。殊不知,藝術品領域并非遍地是黃金。”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chuàng)與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藺道軍說。

“時間的久遠確實能說明一件文物的價值。那是否越久越貴就要考慮很多因素了。有的文物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但不具有藝術價值,那么它的價格可能就不會很高。”藺道軍引用美國經濟學家哥德哈勃的觀點,分析:“哥德哈勃曾經說過,‘如果你用美元數量測量一個藝術家的生產力,你會發(fā)現,最引人注意的藝術家最賺錢。’他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藝術存在的全部意義。這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并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以及藝術品的存世數量,而是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

正如知名批評家郭慶祥所說,“有些畫家很有名,畫價賣得很高,但不一定有藝術價值。”藺道軍認為,藝術品的市場價格,與該作品作者的知名度、市場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系系相關。

對此,藺道軍建議,買作品不能只看名頭,作品的優(yōu)劣才是買家應該關注的。要保證你所買到的都是精品,而不是應酬之作。“作品的精與劣是作品價格的決定條件。此外,題材、風格和尺寸大小也對作品價格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中國畫分山水、花鳥、人物三科,中國書法有真、草、隸、篆、行五體。一般情況下,藝術家擅長的題材、藝術品的尺寸較大,作品的價格也相對較高。當然,事情也非絕對。在1997年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尺寸僅為9.7×7cm的齊白石庚申(1920)年作《蠅》以19.8萬元的高價成交引發(fā)轟動,被媒體稱為‘最昂貴的一只蒼蠅’。其原因就是題材的特殊性,因為這是齊白石唯一的一幅以‘蒼蠅’為題材的書畫作品,所以尺寸雖小價格卻高。”

藺道軍指出,影響藝術品價格的因素繁多復雜,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藏家唯“以不變應萬變”。加強自身的藝術品鑒賞修養(yǎng),謹防“炒作”等手法對藝術品的價格造成短期的巨幅上漲時盲目跟風。有了鑒定證書就有了尚方寶劍?

“金縷玉衣”騙貸、故宮副院長等專家估價24億的事情經媒體曝光后引發(fā)輿論嘩然。兩件自制的“玉衣”,5名權威鑒定專家竟為其開出了24億元的天價評估。“金縷玉衣”的主人——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據此向銀行前后騙貸近10億元。而在整個事件中,專家的鑒定過程只是“隔著玻璃看了看。”“簽完字,吃了頓飯就走了。”這個事情對于迷信專家鑒定的人可謂是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五位專家最起碼還是“真專家”,有職稱,有閱歷,在業(yè)內也算是一方泰斗,只可惜一時被金錢和人情蒙蔽了雙眼。正如此次參與評估的專家之一、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所說:“我沒把它當成鑒定活動,而是當成一種友誼活動,是客串性的。他們請你來,給你一點鑒定費,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就完了。”據記者了解,楊伯達在業(yè)內還屬真材實料,此次“濕鞋”業(yè)內更多的聲音是惋惜他“晚節(jié)不保,被做局者坑了。”

更有甚者是一些見錢眼開的專家。只要給錢,什么證書都敢開,年代、質地“隨君挑選,包君滿意”。鑒定費幾百至幾千不等,如果需要證書則再需幾萬或十幾萬。如此,假文物便順利轉正。“鑒定專家一般可分為研究型學者和實戰(zhàn)型專家兩類,也就是常說的學術派和市場派。學術派的專家多在博物館里工作,雖然擁有豐厚的資源但缺乏市場交流,對市面上的作偽手段不甚了解,證偽往往不是研究人員的主業(yè)。而市場派的專家,其鑒定經驗幾乎是靠自己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所以他們有更加豐富的實踐經驗,但缺點也很明顯,學術權威不夠。”藺道軍說。

中國拍賣行業(yè)協會理事、藝術品委員會副主任劉幼錚曾在兩會上表示:“鑒定評估的運作規(guī)則是目前文物藝術品市場混亂現象的‘死穴’,該類規(guī)則的運作,直接與賣方、買方、中介方、質押、信貸、相關金融產品等市場要素相關聯,問題全出在這。”

“一些鑒定機構、所謂的專家等,為了有利可圖,都鼓勵收藏愛好者開鑒定證書。有個在業(yè)內很知名的專家,3000元一張鑒定證書,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一位古玩商對記者說,“其實,行里的人從不看鑒定證書,只看貨。剛剛那個專家已經上了拍賣公司的黑名單,由他(她)開出的證書,反而證明十有八九都是贗品,拍賣公司更不樂意收。”

拍賣公司應該保真?

《拍賣法》第61條第2款“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zhèn)位蛘咂焚|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的規(guī)定歷來容易引發(fā)爭議。

很多人認為這成為了拍賣公司的護身符:“只要他聲明,我不知道這個是真是假,就可以拍賣假的了嗎?”更有人據此指責:“如果拍賣公司都沒有辦法保真,那么普通人缺乏資源、閱歷更沒有辦法保真了。這不是欺負人嗎?”

那么,拍賣公司是否應該保真?作為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起草的人員之一,王鳳海詳細解釋了拍賣公司為什么不應該保真。“目前中國藝術品鑒定應當只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專家目鑒’。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統(tǒng)一的鑒定標準,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鑒定機構,加之任何一位鑒定人員都不能保證自己百分之百的準確率,因此‘專家目鑒’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二種是‘文獻佐證’,但是文獻本身就有可能存在偏差,比如《石渠寶笈》,當時編撰的時候就有兩到三成的藏品是有爭議的。而將這些百年前本身就有爭議的藏品拿到現在,再來依據當時就有爭議的文獻判斷現有文物的真假顯然也不科學。”

“最后一種就是‘儀器辨?zhèn)?rsquo;。通過科學手段,雖然能夠辨明墨是哪個年代的,或者紙張產于什么朝代,但是不可能判別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因此,在各種客觀事實都做不到的情況下,要求拍賣人保真顯然是不公平、不公正,也是不正義的。”

“在美國某些州,如果一個拍賣公司打出保真旗號,將被認為涉嫌商業(yè)欺詐,因為本質上根本做不到,你如果非要說做得到,就會被認為是不正當競爭,涉嫌行業(yè)欺詐。”

王鳳海還認為:“表面上看《拍賣法》的該項條款是在為拍賣公司免責,但實際上該條款也在保護委托人和競買人的權益。該條款提醒競買人應該對自己中意的拍品謹慎審視,一定程度避免了競買人的盲目購藏,也是對競買人的一種保護。”

“《拍賣法》還規(guī)定:‘拍賣人應當于拍賣時七日前發(fā)布拍賣公告’,這條規(guī)定就是要讓不特定人群廣泛獲知拍賣訊息,此外,‘拍賣人應當在拍賣前展示拍賣標的,并提供查看拍賣標的的條件及有關資料’的規(guī)定,讓買家有權利近距離接觸、觀察拍賣標的,并鑒定藝術品的真?zhèn)?。這些都是《拍賣法》中體現出的對買家的保護。”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更指出:“古董、藝術品‘拍賣不保真’實際上是對法律的誤讀。拍賣法是一個專門的法。它必須與民法通則等上位法的精神一致。公平交易是一個基本原則。‘不保真’不等于你就可以欺騙。這是一個原則性問題。所以說‘拍賣不保真’是一種對法律的誤讀。”

“當然,拍賣的古董、藝術品未見得沒有瑕疵,例如一件古瓶可能會有瑕疵。這與‘不保真’是兩個概念。將來拍賣者不僅要‘保真’,還要把瑕疵告訴公眾才能交易。”宋新潮表示。沒關系,沒人情就沒法送拍?

“送拍難”似乎是目前收藏愛好者共同的難題。記者曾在編輯部辦公室接待過幾次來訪的熱心讀者,請求幫忙把藏品送拍給拍賣公司。

“不認識人壓根送不進去啊,我這可是宋代的官窯啊,你看看,老值錢了!你幫忙把東西送進拍賣行,我給你分成!我這沒關系沒人情的,根本送不進去啊。”這是數月前一位老者來辦公室找記者的情形。對此,記者只能耐心勸解。

誠然,中國這個人情社會,自然是“熟人好辦事”,但是拍賣公司對于真品、精品也是求賢若渴。因為拍賣公司的收入來源于傭金。越是價高的拍品,拍賣公司依照成交比例獲得的傭金越高。而只要能成功拍出,拍賣公司就有利可圖。所以于情于理,拍賣公司都不可能把自己的“金主”拒之門外。若被拒收,還請思量拍品的真假問題。

那么,作為普通收藏愛好者,若有藏品想送拍,該做些什么?有哪些事宜需要準備,又有哪些事宜需要注意呢?

元培學堂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孝萱做出了詳細介紹:“到拍賣公司賣畫是藏家最常選擇的一種方式,也適合入門藏家。拍賣公司都有公開征集作品的程序和時間。建議藏家可先電郵自己想送的拍品圖片與相關資料給拍賣公司,拍賣公司如果有興趣會聯系藏家。如果藏家手里有重要精品,拍賣公司的征件人士會上門來懇求出手。”

“拍賣公司通常會提供估價服務??扇ズ馁u公司或在網上提交申請。但這類估價屬于暫定性質,如果專家親自鑒定后,會對估值予以修訂。在估價后,專家會決定委托方的作品是否適合拍賣,拍賣公司也會建議合式的拍賣地點及時間。拍賣公司如果接受了,需要先簽一個委托協議。委托協議是賣方(委托人)與拍賣公司簽具的合約,以示雙方同意在某場拍賣會中出售委托人的物品。委托協議列示了拍賣公司就保險及損失賠償需負的法律責任,以及提供運送等服務的條款和費用。另外,也詳注作品名稱、尺寸、年代以及保留價也就是底價。底價是委托人與拍賣公司在簽訂合同之前共同商議所協定的最低出售價。拍賣公司應為委托人的底價保密,并不會低于底價拍出。然后將拍品送至拍賣公司,拍賣公司會為作品拍照及安排上拍等事宜。” 趙孝萱說,“拍賣會后,買家如果已經繳清付款,拍賣公司會以郵遞方式向委托方寄出一份有成交價的售后通知書,結算單中會羅列傭金及其他費用的明細。通??稍谂馁u日的35天后收到扣除相關費用及應繳稅項后的拍賣收益。成交后,賣方需要給拍賣公司成交價10%~20%的傭金(各拍賣公司不同),以及個稅3%,或是其他發(fā)生的相關費用。賣家的拍賣收益將直接以人民幣存入委托方的銀行賬戶。”

行為藝術怎么賺錢?

對于行為藝術來說,“賺錢”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行為藝術家不像其他的藝術家用藝術品來交易,他們依靠轉瞬即逝的行為表演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每一次表演就是一個作品。那么他們的收入從何而來?

事實上,在國外,行為藝術發(fā)展得已經非常成熟,用它賺錢并不難。因為《色戒》被封殺的影視明星湯唯在落魄之際就曾用行為藝術賺錢支撐了自己最困難的一段時光

“在英國,街頭藝人是一份很有‘錢途’的職業(yè),只要有一技之長,且可以在街頭展現出來,就能獲得回報。我的第一次‘賣藝’是做街頭另類時裝秀,我用舊報紙撕出大概的衣服樣子,再用大頭針別在身上。我穿著紙衣服,站在街邊,面前擺個帽子,就算開始營業(yè)了。為了配合時裝的色系,我撲了厚厚的粉,畫了個類似日本藝伎的妝??次以煨推嫣兀瑒?chuàng)意新鮮,不一會兒路人就開始熱情地投硬幣紙幣。我腰里別著MP3,塞著耳機聽英文歌,姿勢擺累了就換一種。在路邊站了兩小時后,我有了26英鎊55便士的收入。

在英國人眼里,任何與創(chuàng)作有關的行為,都被視為藝術。我用油彩在臉上畫出京劇臉譜,有錢收;拎一桶水,用海綿做的毛筆在人行道上寫書法,有錢收;搬一張椅子,替路過的人畫肖像,也有錢收……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琢磨個點子,總能有幾十鎊收入。這些錢足夠我每日開銷,這些錢也讓我在英國的日子漸漸不那么拮據。”

今年,行為藝術也在國內升溫。“擁抱”、“厲檳源——誰的夢”、“崔岫聞——緣系一生·靈魂之愛”等活動,讓公眾更多地了解了行為藝術。但是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的行為藝術展,盈利并不是其主要目的。

“美術館做的任何一種藝術類型的展覽和藝術項目,根本動機都在于對藝術家及作品本身上的認可。我們是公益性的美術館,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做好展覽才是我們的關注點所在。今日美術館在我心中就應該是當代藝術最先鋒的實驗平臺,并不斷激發(fā)公眾對藝術的興趣。”今日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高鵬介紹。

“2013年3月,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邀請行為藝術大師馬琳娜·阿布拉莫維奇做了一場“對視”的行為藝術,這次藝術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很大,自然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愛好者。隨即,中國的出版商也出版發(fā)行了全面介紹馬琳娜·阿布拉納維奇的圖書,國內的很多公眾也開始關注行為藝術了。其實早在80、90年代,中國就有一批藝術家是行為藝術的最早拓展者,但因其過度涉及政治形態(tài),加之公眾的不理解,越來越被少提及了。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創(chuàng)造力,當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就不是創(chuàng)造了。當然,并不是所有標新立異都是積極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更需要知識的積累。對我而言,藝術就應該多種樣式,百花其放,這樣才能孕育更好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藝術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高鵬進一步介紹。

“行為藝術是整個藝術大家庭中的一個類型,早在德國包豪斯藝術與設計學院開設基礎教育時,就把架上藝術、表演藝術(行為藝術也可以歸類于此)、聲音藝術、平面及建筑設計通稱為現代藝術教育。在學生表達藝術情感時,可以任由其選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關鍵要看選擇的形式是否最適合自己要表達的藝術主張。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局限,這就考驗藝術家對材料、形式的敏感度和控制力。目前很多歐洲藝術學院依然把保留藝術科統(tǒng)稱fine art,不按具體科目設立,學生在3-4年內通學所有藝術形式,最后在畢業(yè)創(chuàng)作階段選定一種或多種熟練掌握的形式進行最后創(chuàng)作。如果表演或行為是他/她最擅長和準確的語言,那這個藝術家可能會一直堅持用這種形式終生創(chuàng)作。行為藝術因其時間和地點的限定性,很難像架上藝術那樣被收藏,所以就難以盈利,但有些藝術家只有用行為表演才能最準確,最有力量的表達其藝術,不能因為行為藝術不盈利就扼殺這些藝術家。所以很多美術館和藏家會收藏行為藝術的紙質方案和錄像,鼓勵和支持行為藝術家們。”對于行為藝術的盈利性,高鵬表示現在應該給予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促進行為藝術家的成長。“行為藝術在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不同步,無論是藝術家對作品本身的塑造,還是行為藝術家群體,還是國民對行為藝術的包容度都是存在差異的。這需要我們一代一代的藝術參與者的集體努力。90年代初,部分行為藝術作品引起公眾的反感,一度被誤讀。今天,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公眾教育水平的提高,藝術家自身的反思以及國際視野的拓展,行為藝術需要以更加良性的形象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讓大家感受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高鵬強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