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大吉圖》91.5×33.6cm設色紙本-立軸
在中國古代,雄雞一直被文人們所稱贊?!断嚯u經》中曰:“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同時,雞又與“吉”諧音,為吉祥的象征,因此歷來為畫家樂于表現的題材。
徐悲鴻的《大吉圖》畫面構圖簡約,一只雄雞獨立山巖上,昂首回視,眼神炯炯,注視遠方。整個畫面墨色濃淡相宜,層次豐富。雄雞的造型則極為寫實,尤其冠與爪之刻畫,筆法精細嚴謹,尾巴以濃墨大筆掃出,冠紅如火,尾黑如漆,在粗與細,紅與黑的對比中呈現出一種和諧。畫面布局嚴謹,用筆勁健,形象生動。“雞”音同“吉”,故名《大吉圖》。“雄雞一聲天下白”,又有竹報平安之寓意。徐悲鴻將筆下的雄雞比作勇士,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高潔的品格,也蘊含了對和平、平安的祈求和祝福。
徐悲鴻動物畫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造型準確,神態(tài)生動,此作也不例外。這種準確并不是事無巨細的“描摹”,而是準確且能簡練,形象真實又筆墨生動。徐悲鴻的準確造型能力源于他扎實的素描功底,但把具有明暗關系的素描轉化為筆墨關系,需要熟悉中國寫意畫,熟悉筆墨。徐悲鴻對傳統(tǒng)寫意畫下過很大功夫,尤其對任伯年的寫意人物、動物和花鳥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在他的動物畫中,線是造型的骨架,墨相當于色彩與明暗,但他常常把線加厚加重,使它也具有“面”的特征,以增加造型的真實感。另一方面,他相對突出墨的作用——不是用墨畫明暗調子或模擬色彩關系,而是讓它擔當起既表現結構、表現調子,具有獨立的形式意味。他試圖把簡約化的寫實造型融入筆墨語言,在保持水墨畫基本特點的同時,強化作品形象的真實性。
與中國花鳥畫寄興托志的傳統(tǒng)一脈相承,徐悲鴻的動物畫也有著豐富的精神寄寓。所畫雞,多是昂首挺立、怒發(fā)沖冠的公雞,幾乎沒有母雞或小雞雛,沒有慈愛、溫暖和柔情的一面,而更多地像斗士和高歌的勇士。正因為如此徐悲鴻的作品一旦在市場露面,都成為場上爭奪得焦點。
【編輯: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