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遷想妙得 落筆傳花——寫在張暉老師“‘得于象外'中國畫作品展”開展之際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作者:馮朝輝 2014-12-02

“筆墨精良,人生樂事;氣質(zhì)變化,學問深時”中國寫意花鳥畫的本質(zhì)與核心是藝術(shù)家的個人情感、詩文修養(yǎng)、書畫技藝的完美體現(xiàn)。文化的集結(jié),夏日的清風,8月9日張暉老師將迎來他個人作品在遼寧省博物館的首秀 “‘得于象外’張暉中國畫作品展”,八十余幅寫意花鳥畫作品代表的是他個人文化修養(yǎng)的不斷完美、不斷豐盈、不斷踐行的至臻至美之道,更述說著他筆墨之外的緣物寄情、隨心所欲、旦繁若簡、知深唯淺的大美情懷。

 按照史學家的說法寫意畫始于初唐,自南宋末年起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文人畫興起,繪畫成為文人展示個人修養(yǎng)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至明代陳淳、徐渭把寫意花鳥畫推向了能抒發(fā)個人情感與修養(yǎng)的高潮;清代最出色的寫意花鳥畫家當屬石濤、八大山人以及其后的“揚州八怪”,他們個人生活經(jīng)歷曲折、豐富,尤其石濤和八大山人均為明朝皇家宗室,學養(yǎng)深厚;到了近現(xiàn)代吳昌碩“三十始學詩,五十始學畫”,以及齊白石對生活的無限摯愛之情成就了寫意花鳥畫史上的兩座豐碑,令后人難以超越??v觀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脈絡(luò),不難看出寫意花鳥畫是建立在文學、哲學與藝術(shù)之上,融豐富的個人情感于一爐的學科。時至今日,遠離了詩詞歌賦的學習,放棄了“四書”“五經(jīng)”的熏染,在以西畫素描、色彩為基礎(chǔ)成為入門繪畫分科的現(xiàn)世,選定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作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確實需要足夠的魄力與勇氣,我的老師--張暉先生就是這樣一位醉心于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并愿意一生為之求索、付出和守候的人。他的這種魄力與勇氣源于對寫意花鳥畫的無比熱愛,源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懈追求,源于苦行僧般對前人繪畫遺產(chǎn)的大量師古與鉆研,源于在前行路上定力頑強的否定之否定的不斷探尋。

20多年前當我在魯迅美術(shù)學院中國畫系讀大學時,有幸得張暉老師執(zhí)教,他為我們講授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并帶我們班外出寫生,那時他才30歲初頭,年長不了我們幾歲。張暉老師為人隨性、直率、坦誠,他把學生當朋友,我們和他之間便也沒了距離,偶爾也會鬧得沒了大小。我因為在班級里年齡最大,又是班長,人長得又的確比較老成,故常被張老師戲稱為“馮大爺”。說來也的確怪不得張老師,記得全班去外地寫生,名名是張老師帶隊,可竟有接待方把我誤當成老師,先與我握手、交談,鬧出不少笑話。逝水流年,大學畢業(yè)后,我遠赴日本留學,同時從事中國名家字畫的研究、鑒定與回流,期間與張老師亦有交流,人前人后,張老師從不吝惜對我的夸獎,尤其在我還未歸國就職時,師者風范、胸懷無不令人敬仰。20年過去了,2013年初我回到了母校--魯迅美術(shù)學院中國畫系任教,并與張暉老師一同投身于我們所共同熱愛著的中國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如今已然“撇四奔五”,真的到了可以被晚生呼作“大爺”的年齡了,每每想起當年,總會有一股暖流漫過心田……

“一知其經(jīng),即變其權(quán);一知其法,即功于化。”面對張暉老師的作品時,你首先感受到的是他扎實的師古之風,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齊白石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潘天壽的“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于張暉老師的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他將自身放置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去吮吸營養(yǎng),研讀古今畫論與歷代繪畫精品,取法乎上,在繼承中求發(fā)展,摒棄那些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向壁獨造,以非凡的毅力“打進去”,又以足夠的勇氣“打出來”“見古今之長,摹而肖之能不夸,師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誹,然后再現(xiàn)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正如張暉老師自己所言“不刻意地在形式上追求與眾不同,因為你的個性、你的存在、你的感受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簡潔不簡單,去掉功利性還繪畫以本來面目。”

中國寫意花鳥畫是表達作者情感的藝術(shù),清初畫家惲壽平曾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觀張暉老師作畫,你會忽然間明白他的所思、所想、所為,是畫家多年來的修其心、平其氣、固其志的沉淀與化合。讀懂了他的畫,你自然會了解他這個人--直率坦蕩、解衣磅礴;同樣了解了他這個人,你自然也就讀懂了他的畫--風格潑辣、自信堅定、至善至美。有人說張暉老師為人“太過直白”,既不吝惜表揚別人,也絕不忌諱公開批評,甚至是對當下名仕、大家,顯得有些與眾不同。“純純常常,乃比于狂”“直言不諱,乃蹈乎大方”,他的這種“大癖”正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的難覓之處,莊子引以為大知已,他的作品中所袒露的不是肉體,而是靈魂“心無掛礙,物我冥一”,這種放縱與自由,攜帶著他直抵思想真境,如對至尊。

筆隨心動,腕下流功,幾十年的學院堅守“功夫深處自心明”,張暉老師不吝勤勉,于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繪畫內(nèi)容十分廣泛,四君子畫、動物畫作品都有。“畫為心聲”他筆下的竹深受石濤的影響,是其個人品格的再現(xiàn),筆致時而勁利、粗獷、略帶隨意,時而清爽、聚散、濃淡,依勢而度,皆用心經(jīng)營,竹的整體“風動感”“筋骨感”呼之欲出,頗具動態(tài)與神韻;張暉老師偏愛畫蘭,他筆下的蘭正如元代倪瓚所說“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我們曾就畫蘭一起聊過,張老師說:“蘭,至簡為繁,蘭根古拙,蘭葉柔細、交互,實難表現(xiàn)”,畫蘭竟是他對自己的心性及筆下之功的一種挑戰(zhàn);在動物畫中,張老師的猴作是最令大眾喜歡,也是最具精氣神的作品,猴的軀體和尾部兼具靈動、力量與骨感,最為稱奇的是猴的眼神,專注、凝重,似在與你交流,又好似洞察著你的內(nèi)心,故其筆下的猴有著 “北方第一猴”的美譽。

 張暉老師的身份、天性、修為造就了他今天的藝術(shù)成就“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jīng),酌乎緯”道暢則妙高,通渠而貫用。恩師張暉正值盛年,然于藝術(shù)之路上成績卓著,尤其在東北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領(lǐng)域的一面旗幟,值此由遼寧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魯迅美術(shù)學院主辦,遼寧省博物館承辦,遼寧日報傳媒集團“丹青北國行”全程策劃的“得于象外--張暉中國畫作品展”開展之際,僅以此文代表張暉老師的諸多學子,一表心中的感受!

愿此次展覽取得圓滿成功,更愿張暉老師的藝術(shù)之樹長青!

魯迅美術(shù)學院中國畫系  馮朝輝

甲午二伏于逍遙堂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