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誰是中國歷代畫史上最“自戀”的男子?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2018-05-18

中國自古即有專寫人像的畫家,在張大千的人像畫中,為數(shù)最多的卻是自畫像。在他所作的自畫像上,題語中往往有“自寫塵貌”的謙語。其實(shí),中國古畫家中極少作自畫像者,大千是受到陳洪綬、石濤、金農(nóng)的影響,然而他們均只留下一兩幅傳世的作品而已。因此,據(jù)統(tǒng)計,張大千恐怕是中國歷代畫史上,畫過并傳世最多自畫像的畫家,一生當(dāng)不下百幅,可以與17世紀(jì)荷蘭的林布蘭特媲美。


中西方畫史上最愛畫自畫像的兩位畫家
左:17世紀(jì)荷蘭林布蘭特自畫像
右:張大千1968年所繪《喬木芳暉》局部


張大千   喬木芳暉
鏡心 設(shè)色金箋
1968年作
45×60 cm.
題識:戊申閏七月,祖萊七弟自香港訪予八德園,留一來復(fù),又將歸去。寫此為念。爰。
印文:大千唯印大年

說明:上款“祖萊七弟”,即上海名士李祖萊。李氏與張氏為世交,因此李祖韓、李祖夔、李祖桐、李祖萊、李秋君兄妹皆與張大千交好,感情彌深,也是張大千民國時期在上?;顒拥闹匾С终摺埓笄Ш衾钭骓n為“大哥”,喚李秋君為“三妹”,?他在《與祖萊德英書》中直呼李氏夫婦“七弟”“弟媳”,在另一幅贈李德英五十壽的《閬苑山君》題款則徑呼其“七娣”,而李家子侄輩則稱大千為“八叔”,可見張氏與李氏兄妹之間已親若家人。李祖萊夫婦1948年后定居香港,張大千去國后與李家交往則由李祖萊傳遞,其在香港舉辦畫展皆由李氏夫婦張羅。此外,李祖萊還是張大千遺囑的四位見證人之一,另三位是張群、王新衡和律師蔡六乘。


左:1948年張大千與李秋君、李祖韓、梅蘭芳、謝稚柳等人合影
右:張大千《致李祖萊信札》

此幅前景為立于喬木一側(cè)的長髯高士,背景則用大千60年代以來日漸成熟的潑彩畫法。翌年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與黑虎》,同樣也采用這種畫法。高士臉容描繪有若畫家自我寫照,頗類自畫像;人樹皆遐齡倚持,不無寄寓自壽之意。至于畫家晚年之潑墨潑彩技法運(yùn)用嫻熟自如,已臻渾然天成、不受物象拘限之境地。此幅由于潑在日本金箋卡紙上的緣故,益顯富麗堂皇。


《喬木芳暉》與《自畫像與黑虎》

根據(jù)張大千先生自己的說法,在各種畫科中,他“最早學(xué)習(xí)的是人物,后來才改學(xué)山水。”1942年后,經(jīng)歷過敦煌壁畫的熏陶,他個人繪畫功力大增,對他人物畫的服飾、人物造型與筆法,均發(fā)揮相當(dāng)?shù)奶嵘饔?。大千先生?957年眼疾之后,極少再畫工筆人物。然而眼疾時好時壞之間,仍繼續(xù)發(fā)展大千在人物畫方面晚期的筆墨簡勁,更適合于梁楷減筆,并配合潑墨技法的一路,是他晚期的特殊人物風(fēng)格之一?!秵棠痉紩煛肥谴笄壬.嫷念}材,中年時偶一為之,至老年漸漸多畫。

所謂“喬木”,當(dāng)指臺灣自然奇景之阿里山千年老樹。所謂“喬木芳暉”,是根據(jù)大千題畫句中的末二句而來,而這“少有道氣,終與俗遠(yuǎn);亂山喬木,碧苔芳暉”四句,是大千非常喜用于題畫的文詞,卻絕少標(biāo)明其出處。原來此四句系出于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字表圣,837-908)的名著《詩品》,以人品論作為詩品的依據(jù),將諸詩品類分作二十四品,此四句出自“超詣”這一品。其全文為:“匪神之靈,匪機(jī)之微。如將白云,清風(fēng)與歸。遠(yuǎn)引若至,臨之已非。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大千先生自云:“平生好誦司空表圣詩品,往往拈來作畫”,雖自道是好誦《詩品》,但是他最欣賞的境界與詞句,卻還是以這四句為主。其它各品,少見其引用。探此文意,屬于道家思想的氣息極為濃厚,旨在回歸自然,不屑與俗世俗人為伍。大千所以對此情有獨(dú)鐘,就像中國史上許多士大夫或文人,雖遵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往往響往老莊式的道家出世思想,這種隱伏于內(nèi)心深處的意識,愈趨晚年就愈發(fā)浮現(xiàn)出來。大千在作此畫前后這幾年中,此類畫境出現(xiàn)頻率漸增,多少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

自1954年開始,張大千移居巴西,在圣保羅市郊栽花種竹,開湖造亭,興建他的夢中桃源“八德園”。在這里張大千的精神逐漸安定下來,而巴西八德園也成了他一生中居住最久的地方。此幅作于1968年,張大千的潑彩風(fēng)格已經(jīng)達(dá)到了成熟的巔峰時期,平生杰構(gòu)《長江萬里圖》、《愛痕湖》,皆為此時期的作品。這年李秋君的胞弟李祖萊造訪八德園,張、李兩家為世交,目前所見大千寫贈祖萊者多為精品佳作。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