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匡時張大千之《水月觀音》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2011-10-14

張大千(1899-1983)水月觀音

紙本立軸  125×41.5cm

出版:《張大千書畫集》第五集,圖15,(臺北)歷史博物館,1983年。

備注:這件作品為張大千為黃君璧母親壽辰特制觀音像

 

“500年來一大千”,張大千不僅是20世紀(jì)最負(fù)盛名的畫壇巨擘,還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佛教題材是貫穿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而觀音像又是其最喜愛的表現(xiàn)形式。1939年他就特別繪制了一幅《水月觀音》為摯友黃君璧的母親祝壽,據(jù)悉此幅大千居士的觀音代表作將現(xiàn)身北京匡時2011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與佛有因”——近代名家佛教題材書畫作品專場。

 

水月觀音又稱水吉祥觀音,被譽為東方的“蒙那麗莎和維納斯”,寓意美好吉祥。作為佛教徒,張大千對佛教觀音題材的理解自然心存敬畏;另一方面,他的觀音畫像又多以最令畫道人贊賞的仕女畫法為之,可謂大膽別創(chuàng)新意,故其筆下的觀音,不僅端莊肅穆,令人一見即心生敬意,同時也充滿了仕女畫般的藝術(shù)魅力。

 

張大千一生畫觀音極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后所作的觀音像,與后來受石窟影響所作的此類題材作品有極大不同。早期的作品中,一般采用如吳道子莼菜條般的線條,雖柔而富有彈性,極為生動傳神。畫面只著一觀音,其儀態(tài)、神情自然高妙。畫中的觀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輪廓,其上復(fù)以稍濃墨勾勒,隨后在上面敷色;同時,觀音多取唐人一般的豐肉微骨畫法,與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顯區(qū)別。構(gòu)圖上,則一般取坐式,或籠袖而坐,或箕踞而坐,其下或為巨浪巖石,或四周布滿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凈瓶一個,上插柳枝。這種表現(xiàn)形式是他早期觀音像作品的經(jīng)典圖式,此幅為祝壽特制的《水月觀音》可以說是張大千這一時期觀音像的代表之作。

 

張大千自1931年南游廣州之時,就與黃君壁定交,因為他們在藝事上互相切磋,隨結(jié)為莫逆之交,稱黃君璧為三兄,藝術(shù)史上稱他和黃君璧及溥心畬同為渡海三家。黃君璧非常注重倫理上的孝道,在母親去世前三年特別囑托張大千,為母親李德賢太夫人繪制一幅他最擅長的題材觀音像,恭祝老人家五十八歲大壽,聊報慈育之德,永沾佛仁之宏。1942年黃君璧母親去世,為紀(jì)念慈恩,黃君璧將寓齋“碧綠軒”更名為“白云堂”,取“白云思親”之意,并鈐印收藏了此畫。此幅作品還收錄在1983年(臺北)歷史博物館出版的《張大千書畫集》第五集中。

 

據(jù)悉,除了張大千的《水月觀音》外,北京匡時2011秋拍佛教題材書畫專場中還有齊白石的《阿彌陀佛》、溥儒的《渡海觀音》、陳少梅的《白衣大士》等近代繪畫大師精心創(chuàng)作的百余件佛教題材繪畫精品集中亮相,可以說是對二十世紀(jì)大師們手摹心造的佛造像、清供圖與各式佛言法語一次集中的梳理和展示。


 

 


【編輯:顏媛媛】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