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看見何多苓:消極氣質和“落伍精神”

來源:星尚畫報 作者:趙嵐 2011-05-26

何多苓早期代表作《春風已經蘇醒》被中國美術館藏 

 

何多苓說自己是個消極的人,而且很享受這種消極。30多年來,這幾乎成了他的一種必要,在龍騰虎躍的當代藝術圈,由于這種消極氣質,今天,他反而顯得無比醒目。

 

5月8日,上海美術館舉辦了他的個展,策展人也是詩人的歐陽江河將它命名為“士者如斯:何多苓展”。聽上去,你以為是一個清朝人的畫展。而事實上,在中國符號及波普面孔落潮之際,一部分批評人士正欲信心飽滿地趁機表揚何多苓這些年來的“落伍精神”。

 

何多苓的確少有符號。他的傾斜畫布上,總是蒼涼的大山,孤獨的鳥,或者散發(fā)著濃郁抒情氣質的女人肖像。

 

自青年時期,以《春風已經蘇醒》蜚聲藝壇之后,三十年來,何多苓就再也不是當代藝術圈中一個打頭陣的人,甚至,他以某種古典氣質脫離于時代的漩渦或者熱火朝天的當代藝術圈,而潛心于成都盆地物候之中,獲取一種消極的藝術享樂??瓷先?,這與他兒時的同學張曉剛們的情景是如此地大相徑庭。

 

但這種“落伍精神”如今獲得了中國藝術界保守風格批評家的廣泛贊同。他在上海的個展開幕式上濟濟一堂的嘉賓就是一個例子,有來自北京南京的詩人、小說家,也有來自成都廣州的批評家和文人雅士。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就是一位。作為學術主持,他在何多苓個展中評論道,“如果深究一下何多苓藝術發(fā)展的邏輯,似乎不難看到,他雖然在關于30年中國藝術史的敘述中占有一席肯定的地位,但他與當代藝術潮流式的動態(tài)卻是若即若離的,或者‘即’是表象,是階段,‘離’才是本質,是整體。”

 

這個集三十年之大成的個展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何多苓的畫面太穩(wěn)定了,甚至你用鏟車都難以撼搖它。無論是三十年前的《春風已經蘇醒》,還是今天的“兔子系列”,他的筆法都異常堅定,他吸納了俄羅斯畫派的經典筆法和美國懷斯的陰柔唯美的力量,經典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雙重鋼繩牢固地維系著它。

 

而唯一的區(qū)別,與三十年前從“傷痕繪畫”和“鄉(xiāng)土寫實主義”開始建樹自己不一樣的是,如今的“兔子系列”,雖然還是呈現了一種過分穩(wěn)定的畫面感,但是你會發(fā)現,那些他曾經用濃厚筆觸所抒寫的女人肖像,在如今的巨幅畫面上,卻呈現出如同被灼熱的蒸汽機燙傷了一樣感覺,虛幻、模糊、平淡。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多苓這三十年來之變,在一種消極的橢圓曲線中的變化。疾速發(fā)展的時代或多或少也浸入了他堅固的內心,虛平淡等時尚技法也進入了他的畫面,他還對記者談起了“技法即思想”的觀點。然而,這些略顯傳統(tǒng)的藝術語言,在山頭林立、潑皮頑世和符號滿天飛的當下藝術界,多少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相關資訊】

何多苓:“畫家還是要拿作品講話”

對話藝術家:何多苓和“小翟”之間的故事(圖)

單翼飛行的詩妖 何多苓筆下的“小翟”(組圖)

【視頻】范迪安:何多苓作品中的詩意化流露是獨特的

【視頻】葉永青:何多苓是一個“生錯了時代”的人

【視頻】趙力:何多苓的作品注重去功能化的繪畫“純粹性”

【視頻】張曉剛:何多苓是一位修養(yǎng)非常全面的藝術家

【視頻】歐陽江河:從文學、詩歌角度解讀何多苓的繪畫

【視頻】何多苓:未來作品會隨自然生態(tài)、社會發(fā)展做相關調整

【視頻】上海美術館獻饕餮盛宴 何多苓個展“士者如斯”開幕

何多苓 一種高明的“若即若離”

上海美術館獻饕餮盛宴 何多苓個展“士者如斯”開幕

何多苓:我樂意當一個旁觀者

何多苓:畫到無法克服障礙的時候 風格就產生了

何多苓:現在畫畫的狀態(tài)是最好的

兔子的森林——何多苓專訪

“士者如斯”何多苓繪畫展5月亮相上海

“士者如斯”何多苓作品巡回展新聞發(fā)布會在京召開

何多苓個人主頁

何多苓作品背后的生意經(圖)

何多苓和他的繪畫:青春,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99藝術網專訪何多苓

 

 

何多苓近期作品《兔子夏洛特》

 

但此消彼長是一個永恒的輪回。何多苓的“落伍精神”至少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這樣一種個案,那就是“潑皮頑世”“大家庭”之類的中國符號或中國概念在當代藝術的懸崖上跌落下來之后,什么才是最安全的?

 

顯然,何多苓們?yōu)楫敶囆g的愛好者或者說收藏者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安全的平臺——懸崖下的平臺,幾乎沒有風險,但也不會有冒進與驚喜。

 

而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如果撤回到這個平臺上,中國當代藝術可以獲得稍微的休整,假如再向前翻滾,就是先鋒與前衛(wèi)藝術大把撒的山巔,向后撤退,正是“傷痕美術”等建立起來的融合了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藝術的大本營。

 

正是如此,我們才得以在波瀾起伏的中國當代藝術中,看見何多苓。

 

獨家專訪

 

星尚畫報x何多苓

 

“通過女人,可以把我的技巧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

 

這次展出了你的很多成名作,也展出了2010年以來你的諸多新作,比如“兔子系列”,我們知道,與之前作品相比,這些新作變化很大,比如顏料越來越稀薄,筆觸也越來越復雜,能談談這其中的變化么?

 

這應該是我在技術上的追求,把顏色調得很稀,很流暢的筆觸,像水墨畫那樣拉開來,在畫布上,用筆的各個部位制造效果,我覺得畫起來很過癮。這個方法,談不上先進,也談不上落后,但在油畫上還是很特殊的方式,我們學到的油畫不包括這種技法。

 

這些新作技法上跟原來喜歡厚重的畫法不一樣,我覺得這是我在技巧上的一種突破。

 

你曾經說“技巧即思想”,是這樣的么?

 

對,這是我正在追求的境界,畫下去的每一筆,都應是最后一筆,它表現出我想要表現的東西,表現和效果完全統(tǒng)一,但這不是每次都能達到,而我力求達到。

 

歐陽江河將你的藝術風格或生活方式,歸結為一種與傳統(tǒng)文明相延續(xù)的“士”文化,但縱觀你的創(chuàng)作,有很多卻是與當今現代主義文學同構的一些題材,比如葉芝的,洛爾迦的等?

 

我覺得很多都是人類共同的經驗,比如葉芝、洛爾迦,以及我比較喜歡的幾個超現實主義詩人,我所引用的他們的作品,都是跟我的中國經驗相符,看上去很遠,實際上比較近的,比較內省。我常常引用一些符號,比如最近新作,我引用了拉斐爾前派的畫,我用的是他們一些構圖或表現形式,但引用過來都成了中國的東西,跟原畫沒什么關系。“5.12”地震后,我畫了一個小孩子,就用了葉芝的詩句作為標題《偷走的孩子》,我就覺得他的詩歌本身與我們的處境十分貼切。

 

我也去過大涼山,我知道那是你非常難忘的一段青春歲月,那里的很多意像都進入了你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比如荒涼的大山、烏鴉、光禿禿的草地等,能否談及那一段經歷對你的影響?

 

大涼山有幾個方面,對我獲益匪淺,一個是天寬地闊的風土人情,長期生活在盆地中央,我們從成都出去,突然見到大山,走進一小塊谷底中,那種氣候,那種風土,對我個人的視覺、觸覺上造成的驚喜不言而喻,那時我整個處于一種自由狀態(tài),沒人管,生活很閑散,于是就看了很多書,這種經歷對我性格的形成,以及以后走了很多上藝術道路,都有決定的意義。我上世紀八十年的畫直接來自那種經驗,雖然九十年雖然不是直接來自那種經驗,但天人合一的那覺蒼茫感覺還在延續(xù),很可能會影響我的一生。

 

還有,你一直居住在成都,你是否認同,在你作品中呈現的一種安靜氛圍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域文化所賦?

 

這是肯定的,我相信,如果我是上海人或北京人,我的畫肯定不是這個樣子。但我說的地域文化,是成都人從小都有的東西,是這個盆地帶來的,但很奇怪的是,成都人并沒一個共同的個性,成都的畫家也并沒有一個共同的個性,他們的表現方法和個性差異很大,相反,我認為大涼山的生活對我的畫畫影響更大。但另一方面,成都生活的閑散性,特別適合我的生活習慣,因為我是一個消極的人,而且我把這種消極當成一種享受,也許他最終還是反映在我的畫中。

 

弗里達·卡洛的自畫像在去年由墨西哥館帶到上海世博會上,大受追捧,我們知道你的《小翟與龍舌蘭》也是向她的致敬之作,能談談這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經歷么?

 

向弗里·達卡洛致敬,主要是從小翟(詩人翟永明)的角度出發(fā)的,因為她比我更崇拜弗里達·卡洛,她特別喜歡,特別崇拜。我們2005年去墨西哥,去了卡洛的故居和她的紀念館,小翟在那里流連忘返,呆了很長時間?;貋砗?,我就想將她的肖像和弗里達·卡洛的一些符號結合在一起,畫一幅肖像畫,比如龍舌蘭,是墨西哥的重要符號,還有一些玩偶,那是墨西哥的民間精靈,裝滿了很大一間屋子,那是弗里達·卡洛的收藏品,我把這些精靈和龍舌蘭都放到小翟的肖像畫中,加上小翟經過滄桑的形象,表現她去了墨西哥向弗里達致敬的姿態(tài)。

 

而且還有一點,小翟的個人形象,有點像卡洛,也有點墨西哥的那種感覺,她跟卡洛似乎有一種內在的精神聯(lián)系,所以這張畫畫出來后,我非常喜歡,我覺得畫出了那種氣質,畫面上,雖然卡洛本人沒出現,但是她們的精神肖像一樣,當時,我本來想把她的眉毛也都畫得連起來,跟弗里達·卡洛的肖像畫一模一樣,又黑又粗,但后來我想還是算了,這個精神符號還是不要引進來。

 

你曾說過,“通過女人,可以把我的技巧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而畫男人則僅僅只是描繪他而已。” 你的作品中,女人是一個重要的題材,你能進一步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內涵么?

 

我畫男的,的確畫的很少,這次展覽本來有一張男的肖像,但沒放上去。從肖像角度,客觀地說,男女應該都一樣,但于我而言,女性作為我的一個主題,她們總是有特別能打動我的東西,尤其是女人內心世界極為豐富,表現她們的可能性也是無窮無盡的,我通過顏料畫布畫筆,每次都是一個嶄新的體驗,都一個技術上嶄新的挑戰(zhàn),我畫女人肖像,我覺得畫的都很像的,但朋友一看,都說把她們美化了,實際上她們所說的美好,是指精神上的提高,或者升華。畫肖像追求一種形似,更應追求一種神似,但我主觀上會不由自主地注入一種氣質性的東西,所以我視女性肖像畫為一種很高的抽象符號,作為我表現的一種方式,而我也從中得到更大滿足,另外技巧上,畫女性肖像的難度給我?guī)淼臐M足。

 

對于你的藝術風格,批評界幾乎一致獲得了這樣的認同:抒情的。我們知道,在90年代以前,文學比如詩歌寫作中也盛行這樣一種風格。但經過90年代以后,詩歌寫作發(fā)生了深刻的內省,甚至出現了反抒情的特征。你也有過抒情的危機么?怎么解決的?

 

抒情在前幾年的中國當代藝術中,完全是個反義詞,甚至是個貶義詞。但我個人沒考慮過多,我覺得有些東西是避免不了的,比如我氣質中就有這個東西,一畫就有抒情的因素,我逃避也逃避不了,若我故意畫一些反抒情的作品,我也畫不出來。但比起早期的抒情,現在我更多的在畫面中注入一些邪惡的因素,一些帶頹廢的東西,我覺得對抒情是一種消解,但結合起來就是更高級的抒情。我覺抒情這個詞,跟消極這個詞一樣,不是貶義詞,我只能去豐富它,豐富它的內在涵義,不是濫情啊這些表面的東西,我覺得抒情沒錯,我覺得年輕人的作品也看出這個傾向,而且中國人是很有詩意的,我覺得抒情還會回來,在不同年代,在不同時代感上,它還會回來。

 

很多人都把你與毛焰歸為一類相近的風格,尤其是在這個用符號打天下的今天,你們卻刻意遠離一個獨特的符號,為什么?你怎么評價國際藝術界中的符號中國。

 

雖然相差20歲,但我與毛焰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們都有追求個人性和獨特性,我們的畫除了技巧上也很相似,他只畫個人,我還畫了人物的背景,確實都有一種抒情風格在里頭,另外,毛焰那種極端個人畫色彩也是我的追求,所以我們非常投緣。

 

另外,“符號中國”,實際上是“85新潮之后”西方主流藝術對中國藝術的一種認同,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藝術的發(fā)展,而且還會繼續(xù),當然,這對中國藝術來說好的,它對“文革”前的那種模式徹底解脫出來了,呈現了一個新面貌。
 

 


【編輯:湯志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