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蘇州博物館:“秀外”更要“慧中”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賀昭銘 盛崢 吳昊 2015-01-30

 

圖為正在蘇州博物館舉行的“六如真如—吳門畫派之唐寅特展”

近日,47件唐寅書畫精品在蘇州博物館集中展出,引得大批觀眾爭睹“唐伯虎真跡”。據(jù)了解,本次特展的展品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等國內(nèi)外12家文博機構,堪稱“史上最全的唐寅畫展”。

作為建筑大師貝聿銘的收官之作,蘇州博物館向來以其精妙的建筑布局和構造特色聞名于世。近年來,蘇州博物館充分挖掘文化傳播內(nèi)涵,不斷提升辦展水平,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成為國內(nèi)具備高水平辦展能力和服務能力的地級市博物館之一。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說,肩挑地方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擔,蘇博要在一座國際一流的建筑之內(nèi),打造一個與之相匹配的一流文化環(huán)境和服務氛圍,做到“內(nèi)外兼修”。

開放包容

樹立地方文化標桿

2014年對于蘇州博物館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從年初文徵明特展開始,古韻茶香茶具特展、瑞典水晶玻璃特展,到年末的陳丹青藝術展、吳門畫派之唐寅特展、吳越青銅兵器特展等,一場接一場“重量級”的特展令人目不暇接。無論是對于吳地本身歷史文化的傳承,還是對外部和現(xiàn)代藝術的傳播,都彰顯了蘇州博物館用開放包容的理念,樹立地方文化標桿的決心。

“蘇州是一座文人氣息很濃的城市,是"明四家"的發(fā)祥地,選擇"明四家"的系列展覽,也是最能代表蘇州的文人文化的精髓。”陳瑞近說,蘇州博物館自2012年正式啟動“明四家”系列學術展覽以來,已成功舉辦沈周特展與文徵明特展,本次的唐寅特展是該系列的又一力作,伴隨著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舉辦,也讓這次展覽的影響力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博物館是保存人類記憶的地方,文物的征集伴隨著地方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對"記憶"的填補也愈加豐富。”陳瑞近說,在蘇州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中專門設有一個《吳伯春秋》專題,但遺憾的是并沒有一件文物能夠直觀說明這是春秋吳國的文化遺存。去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斥資4250萬元,從臺灣古越閣正式征集夫差劍、越王劍等一批珍貴青銅兵器入藏蘇州博物館,填補了蘇州博物館缺少有銘銅器證明蘇州吳文化發(fā)祥地的淵源的空白,使得專題展覽有了主心骨。

如今,蘇博的特展已經(jīng)讓古今中外的文化交融成為常態(tài),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活動,更進一步開闊了蘇博人的發(fā)展思路。“蘇州的刺繡,雕刻等蘇作工藝是具有保存價值的,我們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審視那些有意義的作品,要有為未來博物館征集藏品的概念,從而進一步關注現(xiàn)代蘇州的文化發(fā)展狀況。”陳瑞近介紹道。

以人為本

打造令人尊敬的博物館

“展覽要吸引人,靠的是有藝術性的、溫馨的打動,而不是冷冰冰的物品和標簽堆砌。”陳瑞近表示,近年來,蘇州博物館學的研究重心已逐漸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全力打造了一個觀眾參與度更強的服務環(huán)境,讓“自由開放”成為人們在博物館感受社會教育的一大主題。

2014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蘇州博物館特別向社會推出親子包免費租用的服務,為親子家庭自助參觀提供了更貼心的幫助。親子包內(nèi)有導覽卡、蘇州博物館地圖,兒童讀物《帶你走進蘇州博物館》等材料,幫助父母、孩子迅速了解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筑的概況。同時,作為全國青少年教育試點,蘇州博物館加強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互動,與桃花塢小學、新區(qū)三中等7家學校建立聯(lián)動教學機制,學校平時開設的課程中加入蘇州特有的民俗文化教育,并外聘專業(yè)教師參與博物館教材編寫,一改以往學校帶學生到博物館“放羊式”游覽,讓學生們真正通過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而為了能夠讓人們更好的去了解文物,蘇州博物館在近年來開展了“觸摸文物,感受歷史”的活動。這是讓從前在櫥窗內(nèi)陳列的文物走近大家的身邊,是蘇州博物館向文物愛好者提供的一個與文物親密接觸的機會。通過結合文博論壇、七彩假日、文化體驗等項目為不同需求人群開設的活動,讓參與者從視覺和觸覺等多個角度,了解文物知識,感受歷史氣息,成為了蘇州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并在年輕群體中培養(yǎng)了一大批蘇州博物館的“粉絲”。

“公眾需要什么?我們能為公眾做些什么?是打造一個令人尊敬的博物館繞不開的話題。”陳瑞近說,博物館辦什么樣的展覽、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應該由觀眾決定,不應再由博物館單方面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博物館和觀眾的互動,給觀眾更大的自主權和參與權。

變革求新

以創(chuàng)意引領服務升級

打造“智慧博物館”是蘇博變革求新的一大標志,作為全國6家中唯一一家地級市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蘇博有幸成為“智慧博物館”國家行業(yè)標準的制定者之一。據(jù)相關技術人員介紹,蘇博將利用官網(wǎng)、微博、微信等平臺,通過對大數(shù)據(jù)采集和分析,以藏品數(shù)字資源搭建溝通橋梁,為博物館人、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具開放性、更個性化、更精準化的管理和服務。未來,許多決策都可以通過對觀眾做行為分析得以實現(xiàn),比如了解觀眾在哪件展品面前停留了多長時間,哪件展品觀眾最喜歡,最終對展品做出適當調(diào)整。

同樣,在陳瑞近看來,變革除了要在技術上體現(xiàn),更要在布展團隊的建設上有所體現(xiàn)。“我們目前的辦展方式還是跨部門合作的"項目制",這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漸漸顯示出許多不足,下一步我們將嘗試使用"策展人制度",打造一個一流策展團隊,讓展出更專業(yè)、更靈活。”陳瑞近介紹,這種模式讓策展人成為整個布展過程的“總導演”,通過選取一個良好的課題,讓年輕人自己去策展,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鍛煉自己,這也是蘇博在自身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探索。

以創(chuàng)意引領服務升級,以創(chuàng)意提升品牌知名度,是變革更為深入的話題。去年,一款名為“國寶曲奇”的食品引爆了人們的“朋友圈”,這個以蘇州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原型的產(chǎn)品,一上市就受到了許多觀眾追捧。“蘇州的眾多特產(chǎn)如緙絲、絲綢、蘇扇等都是很好的旅游產(chǎn)品,但如何用文化思維包裝這些產(chǎn)品,如何從這些好東西中汲取元素開發(fā)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是我們亟需要做的。”陳瑞近表示,近年來,蘇州博物館大力開發(fā)文化產(chǎn)品,并結合相關展覽推出特色產(chǎn)品。前年在舉辦文徵明特展時,蘇州博物館推出了“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令人眼前一亮;今年的吳越青銅兵器特展又將吳王劍造型的書簽推向市場……去年,通過館內(nèi)實體商店和網(wǎng)絡平臺的銷售,蘇博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銷售額達到500萬元,為蘇州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探索了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