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書法篆刻家和金石學家沙曼翁逝世

來源:東方早報 2011-10-13

沙曼翁  1916.9-2011.10.8   江蘇鎮(zhèn)江人

隸書,鏡心,紙本,2002年。 釋文: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金石學家,2011年10月8日在蘇州逝世,96歲。

 

沙曼翁,滿族,祖姓愛新覺羅,原名古痕。1916年9月生于江蘇鎮(zhèn)江。早年師從虞山蕭退闇先生系統(tǒng)研習籀、篆、隸各體書法及中國文字學。長期以來,他對書法篆刻藝術實踐及其藝術原理進行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并形成古樸淳雅、蒼勁清逸的獨特風格。當代草圣林散之高度評價其為“此真書道之狡賊”。

 

1979年,他創(chuàng)作的甲骨文對聯(lián)在“全國首屆群眾書法征稿評比”中獲得一等獎。近三十年中,其書法、篆刻作品參加了多屆全國性重大書法篆刻展覽并在各大專業(yè)報刊上專題介紹。他先后應邀赴南京、無錫、鄭州、新加坡、北京等地舉辦個展。出版有《沙曼翁篆刻卷》、《曼翁書畫篆刻選》、《曼翁篆刻選》等。

 

曼翁先生50歲后學畫,深受八大、石濤、虛谷等人畫風的影響,作品筆墨趣味高雅絕俗,清逸之氣撲人眉宇。2009年因在書畫篆刻藝術領域的影響,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授予他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的職務和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沙曼翁的篆書師承蕭退闇,但其作品取徑和審美取向與蕭有明顯的不同。在篆書體系中,其師蕭退闇一生不寫甲骨文,而沙曼翁寫了,且達到了一種虛和空靈的高境界。對于大篆,蕭退闇雖也涉獵,但不深入,其主要精力放在小篆上。而沙曼翁凡籀、篆文字,均有涉足。如寫甲骨文,“過去有的老書家,也書寫殷墟文(甲骨文),往往是寫一般鐘鼎銘文那樣,比較粗壯、厚重,忽視了殷墟文的特點,即殷墟文字是刻在龜甲獸骨上,所謂‘書鍥’,鍥者,刻也。應該著意表現(xiàn)出刀刻的味道來,力求寫來挺拔有力,而不在于厚實、平衡,它與一般的古籀或秦篆不同。”

 

沙曼翁說,“近幾年來,我不斷地在探索書法藝術,寫籀、篆、隸、分、行等各種書體,不僅著意于結字,而且更注重于篆書的章法、用墨的變化。在一幅作品中,講究字的大小,墨色的干、濕、濃、淡,產生了明顯而強烈的對比,使它有神韻、有變化,不是呆滯而無生氣和韻味。”正是這種自覺的審美追求,使沙曼翁的藝術進入到自然空靈之化境。如果說,他60歲前后的作品還能清晰地看到蕭退闇的影子(沙曼翁也承認“我60歲以前篆書很像蕭老師,現(xiàn)在不同了”),那么87歲所作的篆書七言聯(lián)和88歲所作的兩件篆書橫披則已是脫胎換骨的曼翁家法了。這也恰應了他的那句話:“從事書畫藝術研究的不論是老、中、青,特別是老年人,最可貴的是:不甘于保守,不墨守成規(guī),不斷探索,勇于開拓,努力突破舊模式,具有不斷的進取精神。” 

 

事實上,在沙曼翁的筆墨世界里,篆隸書如水乳交融一般,難以區(qū)分。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性思考,沙曼翁在古稀之年實現(xiàn)了篆隸通變。幾十年來,他神游于三代兩漢,終日與鐘鼎、簡帛、詔版、權量、碑碣、磚瓦、寫經為友,把篆書的筆法結體、草書的筆情墨趣有機地融入隸書,又把簡帛書的自然天真之趣與碑刻隸書的渾厚古樸之氣相調和。更在線質上進行大膽嘗試,敢于運用古人慎用的枯澀之筆,使線條潤中帶燥,力追毛潤澀暢、蒼渾勁健之感,用他那“沙沙”的筆致表現(xiàn)極富感染力的線美。這種本來只在草書中方能見到的藝術語言使沙曼翁的藝術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在數(shù)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曼翁先生除了學習領會傳統(tǒng)經典書法和師從蕭退闇的寶貴經驗外,尤其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嘗試和創(chuàng)新:用筆方面講究筆意、筆趣的有機結合,取其自然,在“無意于佳”中流露出平淡簡靜的氣息。在結構上主筆一絲不茍,而次筆往往意到便成,使其體勢平中見奇;用墨方面潤燥結合,濃淡適度,富于層次變化,有“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強烈對比和節(jié)奏感;“骨”法用筆,線條多骨少肉,參含清挺秀逸的意趣。寫小篆上溯金文,減少盤曲,“不向曲中尋,但往直中求”,筆勢顯得更加遒勁。60歲后所作篆書,大膽出新,漸成自家面目。

 

曼翁先生自己也常告誡青年學子:“當今之世,雖然時易事遷,與往昔不盡相同,但在書畫印以至其他藝術領域的創(chuàng)作中,那種趨時媚俗的奴俗氣,仍然是大忌,終究是要不得的大毛病。”正如曼翁先生藝術上追求真性情、真趣味、真功力,他的書論、印論也單刀直入,快人快語,處處閃爍出藝術家敢于直言的真切情懷和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見,反映出曼翁先生率真質樸的藝術審美理想。

 

曼翁先生不僅是一個杰出的藝術家,他又是一名非常熱心的書法教育家,數(shù)十年來,他身體力行,樂育英才,可謂桃李芬芳,碩果累累。先生長期擔任東吳印社社長、名譽社長,蘇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會長、顧問、名譽主席。因而,當代蘇州書壇學書法、篆刻者均受到先生藝術的影響。其中更有不少成為其聽蕉軒的入室弟子。杰出者如言恭達、沙培其、汪鳴峰、魏慧云等均系入室弟子,而錢惠芬、黃翔等為心儀弟子。更多如華人德、陸家衡、馬士達等均受到先生的指授。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封、鄭州、安陽就與蘇州有書法交流活動。現(xiàn)任中國書協(xié)主席的張海先生更是專程到吳門拜費新我、沙曼翁二位為師,多次邀請他們遠赴中原為河南作者開班授徒,舉辦個人書法展。曼翁先生便由此與中原書家廣泛接觸,“墨海弄潮”展中一些主要作者均聽過曼翁先生的課,或得其指授,而安陽書家多創(chuàng)作甲骨文書法,河南書家皆工篆隸書等等均與曼翁先生的影響有關。至今,張海先生在他家鄉(xiāng)偃師的張海書法藝術館內還開辟“費新我、王學師、沙曼翁三老館”,長期陳列沙老的書法篆刻藝術作品。

 

曼翁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曾四度應邀出訪新加坡舉辦個展,并擔任新加坡和菲律賓書學組織的相關職務,多次在新加坡學生揮春比賽中擔任評委,故海外有不少心儀或直接取法學習其書法的弟子。他者如日本等地也常有書家友人到蘇州登門求教。至今今井凌雪旗下的《新書鑒》雜志仍每期寄給沙老,請其拜閱。

 

關于曼翁書藝的成就與影響,當代草圣林散之及原中國書協(xié)主席沈鵬、現(xiàn)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林岫皆有詩或詞作了精要的概括,今錄林老的詩來紀念曼翁先生:

 

寄曼叟

 

門前一道水灣灣,水上人家獨自閑。忽憶江東老曼倩,卻尋殘墨畫秋山。

 


【編輯:湯志圓】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