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羅丹不僅有偉大作品 更有內(nèi)心的顫動

來源:東方早報藝術評論 作者:郭波 2015-01-28


中國國家博物館“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展覽現(xiàn)場,羅丹的作品《巴爾扎克頭像》前。

“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nèi)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秘密。”這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名言。從去年底開始,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并將持續(xù)到2015年3月。特約記者前不久專訪了該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

1993年羅丹經(jīng)典作品《思想者》等作品首次來京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多年后,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并將持續(xù)到2015年3月。此次展覽不僅讓《思想者》重返中國,還包括了《青銅時代》、《加萊義民》、《地獄之門》、《巴爾扎克》等幾乎全部羅丹最經(jīng)典的作品。特約記者前不久專訪了該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nèi)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nèi)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秘密。”這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名言。

記者:“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展出的139件羅丹的雕塑作品,作品清單和展覽主題是如何敲定的?

陳履生:在2014年年初,展覽已經(jīng)有了一個基本的目錄。當時我們提出,希望展覽能夠涵蓋羅丹的全部代表作,并希望能區(qū)別于1993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法國羅丹藝術大展”,以更大的規(guī)模展示羅丹的雕塑作品。

之后,展品目錄經(jīng)過幾次調(diào)整。展覽雖然確定為羅丹雕塑大展,但是并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題。再后來法國方面提出以“回顧”為主題,回顧展的意義是基于羅丹藝術的發(fā)展,我們也認為這樣可以把羅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進行一個完整的呈現(xiàn)。

至于展覽如何去呈現(xiàn),我們一直在考慮,要讓它既不同于20年前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也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展,更不同于在世界各國已經(jīng)先后舉辦的各種類型的羅丹雕塑展。羅丹雕塑作品,不僅僅在法國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有收藏,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美國賓州的羅丹博物館,還有其他地方的博物館,都有專門的收藏或展示。但是這些展覽展示的大都是羅丹的青銅作品,雖然統(tǒng)稱為“原作”,但都是翻模的青銅作品。

目前,在世界各國,關于羅丹的展覽有三五個,我們這個展覽怎么樣來呈現(xiàn),怎樣來突出羅丹雕塑回顧展這樣一個主題,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

記者:這次大展是如何確定了以“最初的歲月”、“雕塑家的誕生”、“漸臻成熟”、“走進神秘的羅丹工作室”四個部分為框架的?

陳履生:去年9月份,在巴黎,先后去了羅丹博物館,也考察了奧賽博物館、羅丹故居等其他博物館,之后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框架?;?ldquo;回顧”這樣一個特別的主題,把羅丹的博物館、羅丹的花園、羅丹的展廳、羅丹的故居、羅丹的工作室、羅丹的餐廳、羅丹的墓地、羅丹博物館的庫房等呈現(xiàn)在一個展廳中,就是大家現(xiàn)在在展廳里看到的格局。

“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不僅展示羅丹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把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羅丹的生前、身后,羅丹的當下,以及和羅丹相關的羅丹博物館等內(nèi)容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人們看到羅丹以及與之相呼應的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可能是大家熟知的,也可能是大家不知道的,像羅丹的墓地,一般人沒去過,羅丹的故居也很少有人去過。展覽開幕之際,“永遠的思想者——羅丹雕塑回顧展”的展陳理念和方式得到了羅丹博物館館長和策展人的高度認可,包括法國大使、大使夫人對這樣的展陳都很肯定。館長卡特琳娜·舍維約說:“我沒有感覺到在中國,感覺還是在巴黎,但你們的空間比我們的好。”

這些豐富的內(nèi)容集中呈現(xiàn)在一個展廳,增加了展覽的豐富性和可觀賞性。當觀眾走進展廳,不僅僅是欣賞某一件作品。在展廳中,觀眾可以看到有羅丹博物館展廳的元素。而這種氛圍的營造,就區(qū)別了我們在奧賽博物館看到的羅丹的雕塑,區(qū)別了在斯坦福大學看到的羅丹雕塑的陳列。

這種展陳方式打破了雕塑展覽的常規(guī)。在雕塑展覽中,如何把藝術家和與之相關聯(lián)的文化因素以及內(nèi)容結合在一起,使得在審視具體作品時能獲得更多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知識、通過具體的視覺圖片等,去建立這種關聯(lián),讓人們能夠不去巴黎就找到巴黎的感覺,不去羅丹博物館就能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是我們所努力的。

當然,展覽不管是做過多少回,不管是同類型的展覽如何去表達,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會得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同樣是139件羅丹雕塑作品,我們還可以有另外的展陳方式,那就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記者:具體到139件羅丹雕塑作品上,此次展覽有哪些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羅丹雕塑展的特點?

陳履生:139件作品為這次展覽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在這些作品中,羅丹博物館打破常規(guī),選取了61件石膏作品。前面提到我曾遍訪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美國賓州等一些地方展出的羅丹雕塑,大都是青銅作品,基本上沒有石膏作品。石膏雕塑是青銅雕塑的母本,應該說它更接近原作,或者說是更接近底稿的一種形態(tài)。但是,石膏比較脆弱,不便保存,運輸則更困難。這次來到中國展出的《思想者》,就是石膏的,并不是人們常規(guī)看到的青銅的,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這是一件巨大的作品,是拼接在一起的,能夠來中國展出非常難得。而拼接也需要法方的專家來完成。

作為回顧展,此次展覽的展品包含了羅丹雕塑作品的各種材質(zhì),展現(xiàn)了羅丹雕塑存世的多樣化形態(tài),這種多樣化的形態(tài)正如我在羅丹博物館倉庫看到的一樣。

記者:在羅丹博物館的倉庫看到什么?

陳履生: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家,還是一位有著豐富收藏的收藏家,其收藏的豐富性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羅丹博物館的倉庫,除了大量的羅丹作品之外,還有他琳瑯滿目、數(shù)量眾多、數(shù)以千計的各類藏品,那里的情景讓人體會到羅丹豐富的一生。

羅丹收藏有許多古希臘羅馬、古埃及的雕塑,或許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正是從中獲得的。因此,在研究羅丹雕塑的發(fā)展時,可能不僅僅要探究他如何認識古典主義、文藝復興以來雕塑發(fā)展的成就,或者學習文藝復興大師的具體成果,更多的還可以追溯到他對古希臘羅馬、古埃及雕塑藝術的理解和學習。

在羅丹生前的工作室中,兩側(cè)有幾個展柜,里面擺放有羅丹的一些小件的作品,所以,在展覽中我們在還原羅丹的工作室這一部分時也運用了展柜陳列的方式,把羅丹的小件雕塑陳列在一起,讓人們感受到羅丹生前的工作狀態(tài)。

記者:我們注意到該展覽的展廳是在這個展廳的上一個展覽的框架基礎上進行布展的,在布展過程中是怎么考慮的?

陳履生:展覽的搭建是整個展覽形式和整體面貌的重要方面,也是花費比較大的方面?,F(xiàn)在業(yè)界的一個問題是:很多展覽大規(guī)模、大面積地搭建,不僅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浪費,也耗費了大量金錢。因此,我們在籌劃展覽時樹立了一個理念: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展覽。

羅丹雕塑回顧展的展廳,上一個展覽是“作為啟蒙的設計——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包豪斯藏品展”,這個展覽由中國美院主辦,那是一個設計考究的展覽,也花了不少錢做了一個比較大規(guī)模的搭建。在展覽結束之前,我們就研究了這個展廳,之后便與中國美術學院方面商量,希望其撤展時努力保存框架。當時這個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對展廳作了分割,這正好符合羅丹雕塑回顧展的架構,這就為我們省卻了框架搭建的費用。但是,妙就妙在展覽布展完成后,還不怎么看得出來原有的痕跡。為什么看不出來?這就是我們提到的,在展覽中將有關羅丹的各種元素組合在了一起。站在羅丹雕塑回顧展的展廳門口,透過玻璃,目光可以直達羅丹博物館《地獄之門》的那面墻。也就是說,視線穿透了展覽的幾個部分,一層一層遞進過去,已經(jīng)完全看不出上一個展覽的痕跡,盡管兩個展覽的架構都是四個部分,其結構的劃分與每一部分的面積大小完全一致。

記者:我們了解到,該展覽在開幕前一天還在緊張布展,遇到什么棘手的問題了嗎?

陳履生:雕塑展布展比較復雜,關鍵是比較沉重,不像繪畫作品比較輕,容易懸掛。雕塑很重,移動起來不方便。另外,雕塑的特點在于它需要獨立的欣賞空間。但在此次展覽中又有一個個案,就是《吻》,在這件雕塑作品的呈現(xiàn)上,前面有一件躺著的作品,中間是《吻》,再后面有羅丹博物館的場景,前、中、后彼此穿插。后來法國大使和大使夫人告訴我,這一場景是整個展覽中最精彩的,但是,這一點并不是雕塑展中最合適的、最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是:欣賞某一件雕塑作品時,要排除其他干擾。然而,這正是我們架構的一種彼此呼應的關系,幾件作品成為一組之后,它們之間便形成了一種新的格局、新的情景、新的意味。

為什么布展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就是其間不斷在調(diào)整。直到展覽開幕的前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40厘米高的有機玻璃護欄不夠高,臨時改為60厘米。原因:其一,40厘米的護欄,觀眾一伸手能摸到展品;其二,40厘米正好在展品大半高度的位置上,影響觀感。這些問題并不是在畫圖紙中能預先把握的,一定是在具體工作中通過實際考察才能發(fā)現(xiàn)。

記者:有人說,卡米耶的天才被羅丹掩蓋了,您怎么看?

陳履生:在世界藝術史上,同時代的藝術家彼此關聯(lián),所謂的掩蓋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卡米耶的才能確實是超過了羅丹,是掩蓋不住的。當然卡米耶也是那個時代中法國重要的雕塑家,但是,沒有超過羅丹。她可能有某幾件作品超越了羅丹,或者被更多的藏家欣賞,但是這僅僅是一個方面。

考察一位藝術家,不能看其一兩件作品。當然,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有藝術家通過一件或很少的幾件作品名垂青史,比如維米爾。維米爾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但他一生只有30件左右的作品傳世。

實際上,人們并沒有忘卻卡米耶,人們還知道她和羅丹的關系,不管是師承也好,獨立性也好,我想卡米耶是客觀存在的,很難說誰淹沒誰。在中國畫史上,比如惲南田,很有才華,很早就出名了,山水花鳥畫俱佳。但是,他認識王翚之后,認為王翚的山水在其之上,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王翚掩蓋了惲南田的山水畫成就。今天我們再來考察王翚、惲南田山水畫的成就,依舊認為惲南田是除“清初四王”之外清初最重要的一位畫家。那么,在研究19世紀法國雕塑藝術家的時候,除了羅丹之外,同樣還能談到卡米耶。

記者:您如何評價羅丹及其藝術成就?

陳履生:羅丹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他的愛情、家庭生活也為他增添了很多傳奇的色彩。因此,當我們今天呈現(xiàn)其某一點、某一個細節(jié)時,如果細細品味其中的關聯(lián)和蘊藏的內(nèi)容,我們就能更加了解這樣一個擁有豐富人生的羅丹,一個具有杰出才華的羅丹,一個具有重要貢獻的羅丹。

羅丹留給后人的,就像中國藝術家齊白石一樣,他給后人留下的不僅是精神遺產(chǎn),還給后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機會。羅丹博物館在今天成為了法國巴黎除了少數(shù)幾家博物館外擁有觀眾量最多的博物館。法國政府在羅丹去世后接受了這樣一筆巨大的遺產(chǎn),基于羅丹生前的遺囑,建造了羅丹博物館。

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在展廳中多處呈現(xiàn)了羅丹博物館的原貌,也是想以此告訴公眾:一位藝術家如何回饋社會,一位藝術家如何把自己的作品與自己的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一種奉獻精神。從羅丹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羅丹捐贈的初衷和他回饋公眾的理想。通過羅丹博物館,可以讓子孫后代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記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及其為社會做出的杰出貢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