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悄悄崛起的印度當代藝術市場

來源:東方早報 2012-08-09

 

阿卡巴·帕達姆西(Akbar Padamsee)的《未命名》(冬日即景)

 

前兩年尤倫斯甩賣中國當代藝術的時候,有人揣測其收藏興趣轉向了印度當代藝術。而今年6月24日至8月26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印度公路”國際巡回展覽,讓一些市場觀察家又興奮起來。實際上這幾年,印度當代藝術已經(jīng)悄悄崛起,在世界藝術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7月底,印度藝術博覽會宣布其第五屆展會將于2013年1月31日至2月3日舉行。在新德里舉行的這個展會是目前整個印度唯一的大型現(xiàn)當代藝術展會。成立5年來,該展會已經(jīng)成為印度當代藝術走向世界的平臺和窗口。參展的國外畫廊數(shù)目從起初的3家迅速增長到2012年的44家,畫廊總數(shù)也從34家增長到91家。明年年初的博覽會將利用2萬平方米的場地。過去幾年,印度藝術博覽會已經(jīng)迎來全世界67個國家的26萬參觀者,一躍成為全球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博覽會之一。據(jù)悉,第五屆印度藝術博覽會將有大約100家畫廊參加,展示超過1000位藝術家的作品。

 

在吸引越來越多國際注意的同時,博覽會更期望培養(yǎng)國內(nèi)的收藏家群體,畢竟國際熱錢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本國收藏家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鑒賞能力才是維持藝術品市場長久穩(wěn)定的唯一方式。

 

“印度公路”的主辦方之一,英國蛇形畫廊的副館長漢斯·尤利斯·奧布里斯特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當代藝術的不足之處在于其基礎設施的缺乏,“中國有龐大數(shù)量的美術館,很多藝術場所是國際化的……公共藝術場所像雨后春筍一樣涌現(xiàn)出來。”因為印度缺乏美術館辦展,因此“他們的藝術家很難在本國展現(xiàn)自己的作品”,“也缺乏與國際合作的機會。”

 

有很多印度藝術家選擇到歐美發(fā)展,其中不少取得了很大成功。英國蛇形畫廊館長茱莉婭·佩頓-瓊斯相信,不論是印度還是世界的欣賞者,更期待看到與印度緊密相連的藝術作品。攝影家戴安尼塔·辛格就是這樣的藝術家,她以對印度本土的生活進行長期觀察而聞名,她的鏡頭對準印度中上階層家庭,剖析家庭成員的關系,也關注社群成員之間的關系。

 

盡管印度當代藝術獲得了關注,但市場顯然需要一段時間成熟和完善。今年3月在紐約舉行的“亞洲藝術周”上,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專門設立了“南亞現(xiàn)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主要參拍的作品即是印度藝術品,參拍作品以繪畫為主。蘇富比拍賣專場上,登上圖錄封面的賽義德·海德爾·拉扎(Sayed Haider Raza)的作品《有教堂的村莊》居然流拍,其另一件作品,布面丙烯抽象畫《加拉沙雅》卻以24.2萬美元成交,成為當晚最昂貴作品之一。拉扎自從2005年進入國際大型拍賣視野以來,銷售記錄喜憂參半:一方面成交價格在不斷上漲,但同時流拍率也在增加。他的作品的命運正是整場拍賣會的寫照,這場拍賣會最終成交額含傭金為212.5萬美元,86件拍品中有36件未能售出,流拍率幾乎達到42%。而在佳士得的專場拍賣上,124件拍品的流拍率僅為31%,一共實現(xiàn)成交額778.2萬美元。塔波·梅塔(Tyeb Mehta)和阿卡巴·帕達姆西(Akbar Padamsee)各有一件作品突破了100萬美元。

 

另外,去年去世的印度藝術家胡賽因(M. F. Husain)在這幾年得到了持續(xù)的關注,雖然價格并不始終很高,但其市場占有率頗為穩(wěn)定,他和另一位藝術家賈米尼·洛伊在拍賣場上成交了不少作品,前者最高售價僅為20萬美元,后者七幅作品成交價在8000美元到30000美元之間,仿佛薄利多銷一般。

 

價格一邊上漲,流拍率一邊增長;這邊屢創(chuàng)紀錄,那廂薄利多銷——似乎成了全球經(jīng)濟波動局勢下印度當代藝術市場的現(xiàn)狀。

 


【編輯:劉建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