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
整個2012年度除了國家系統(tǒng)的展覽以外,各類以青年藝術家為對象的大型展覽也數(shù)量繁多。這類大型青年藝術家展覽包括青年藝術100項目、“引爆”CYAP青年藝術家扶持計劃、今日美術館“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等。
2013年1月14日,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在今日美術館完成藝術展覽小組的初評工作,評選結束之后,五位評選嘉賓包括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策展人黃篤、策展人歐寧、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青年策展人何桂彥關于2012年藝術行業(yè)的展覽生態(tài)進行主題對話,集中探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展覽——當代藝術大型展覽的存在價值”。
今日美術館館長謝素貞介紹“關注未來藝術英才”計劃今年已經(jīng)是第七屆,青年藝術家如今是一個收藏熱潮,所以促成了2012年的群體導向,她談到:“收藏的熱潮推到哪兒算到哪兒,因為一撥又一撥挺好,就怕沒有熱潮,但是青年藝術家過渡被吹捧或者過渡被收藏,這不是藝術界好的現(xiàn)象,因為在整個資金動輒一千萬一張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想我可能會買到未來的張曉剛或者會買到未來的某某某的時候,這個煽動力就跑到年輕藝術家還沒有踏出校門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金錢擁抱,這是對人性最大的挑戰(zhàn)。”
何桂彥認為青年藝術家展覽背后實際上能反映出當代藝術市場的轉(zhuǎn)向,資本對于年輕藝術家的挖掘和推動,對于青年藝術家而言當然也有好的一方面,現(xiàn)在青年藝術家完全不缺乏展示。
對于從推動中堅力量的藝術家到挖掘青年藝術家,這其中必然有發(fā)展的背后原因,黃篤認為這種變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西方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導致市場突然的跌幅,市場要在知名藝術家、中堅力量藝術家和更年輕藝術家三者之間作出選擇,“由于知名藝術家和中堅力量的藝術家對于不少藏家來說已經(jīng)不太敢去進行大的動作,或者市場上不好流通,所以年輕的藝術家就會被發(fā)現(xiàn),按照他們的邏輯沒準兒會發(fā)現(xiàn)幾個在未來成功的藝術家,從而促使利益更大化。”
吳洪亮也贊同這種青年藝術家大型展覽的出現(xiàn)是有一部分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因素,第二則是市場經(jīng)過了近十年之后缺乏新熱點,“大家看舊面目看的有點兒厭了,中間這一批70后也玩了一圈,該沒落的也沒落下去了,沒有什么新面孔。自然就會去挖掘新面孔出來。”
謝素貞談到臺灣現(xiàn)在青年藝術家的狀態(tài),剛畢業(yè)的藝術家如果沒有被畫廊代理,被迫轉(zhuǎn)型或者留學海外,回國之后如果還不被畫廊代理,那肯定會被迫轉(zhuǎn)型。“前面幾年市場好的時候看不出來,最近又開始了,你只要沒有被畫廊代理很難為生,但是有幾個自己賣得很好的是脫離畫廊,不愿意給畫廊代理,自己能夠賣,因為他們所求不多,在臺灣只要能夠賣得很好,不經(jīng)由畫廊就脫離了,事實上年輕的藝術家不給畫廊代理就沒有辦法活下去。”黃篤則認為這種青年藝術家的現(xiàn)狀不僅僅在臺灣,包括紐約、歐洲等地的青年藝術家都存在這種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