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圖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當代文化和當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從高深精微的哲學思考到大眾媒介日常喧囂的生產制作,隨著技術和圖像的奇觀化結合,人們總是沉浸在大量復制的媒體、材料、空間的影像中,無從逃躲。圖像,成為社會文化之間一種復雜而交互作用的綜合體。同時,生產、機制、媒介、仿像、現(xiàn)場、話語、意識形態(tài)等概念,也逐漸共同構成了一個討論藝術與視覺問題的全新視野。因此,197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中出現(xiàn)了圖像轉向,視覺文化研究也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與專業(yè)開始應運而生。1980年代晚期,視覺文化的概念被廣泛討論,并于1990年代蔚為風潮。
2008年10月25-26日,“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視覺文化研究的問題和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院南山校區(qū)舉行。
此次活動由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主辦,贊成房產協(xié)辦。會議邀請了原英國東安吉利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國際權威學刊《藝術史》(Art History)創(chuàng)刊主編約翰· 奧涅斯[John Onians] 、荷蘭著名城市研究專家伊麗莎白·碧艾芙[Elisabeth de Bièvre] 、英國諾丁漢大學保爾• 格萊斯頓[Paul Gladston]、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仲呈祥、中國美院許江院長和曹意強教授、北京電影學院張會軍院長以及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中央美院等研究機構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三十余人,分為四個主題分別展開研討:一、藝術史的新視野和視覺文化研究;二、視覺文化研究的當代文化情境;三、城市文化和視覺生產;四、視覺文化研究的思想與方法。
在國內外視覺文化研究日漸成為顯學而又稍顯混亂的狀態(tài)中,此次會議的召開旨在理清其知識學譜系,深入到視覺文化的當代文化情境,充分意識到中國本土文化境遇中面對的問題,尋找其豐富而有效的研究思路與實戰(zhàn)方法,建構起學科建設的相關方案,以此推動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的發(fā)展。
多元互動的國際性研討
這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國內外藝術史界、哲學界、文學批評界、戲劇研究界、建筑設計界、建筑理論界等不同學科背景,卻又有著共同問題意識的專家學者。大家并沒有在一些基本問題上(比如視覺文化本質論的問題)做膚淺而無效的糾纏,大多數(shù)發(fā)言者都涉及到視覺文化目前面臨的當代文化情境。仲呈祥教授就以電影、電視、MTV等視覺形象為例,討論“過度的快感享受擾亂心智”問題,講述了圖像時代這把“雙刃劍”對人心智與想象力的影響。
研討會上,許江教授做了“城市化與視覺化的時代”的主題發(fā)言,簡略地從中國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和城市文化當代境況三個方面來討論城市化問題,從讀圖時代的視覺文化、城市時代的文化生產關系和全球時代的當代藝術三個方面來討論視覺生產問題。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保爾• 格萊斯頓教授在題為“Contemporary Chinese Urban Culture and Visual Production as a Locus of Complex Cultural Translation”的報告中,也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批判性地描述了當代中國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的復雜性。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中心的高宣揚教授從對法國當代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學術闡釋出發(fā),將圖像、視覺分析和哲學思辨結合思考。
陸興華則闡述了法國圖像思想家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觀念,做了“圖像空間里的大政治”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討論。中山大學哲學系的翟振明教授在“作為逆向藝術的虛擬實在”的報告中,論述了“虛擬實在”(virtual reality)和“賽伯空間”(Cyberspace)中的藝術問題。而來自中山大學的楊小彥教授在《視覺的全球化與圖像的去魅化》的報告中,結合科技史,重點考察了觀察主體的建構及其歷史性變化。此外,來自浙江大學的胡志毅教授,在“城市與戲?。褐袊F(xiàn)代都市的視覺形象”報告中,提供了城市即“社會活動的劇場”的圖景。孫善春從本雅明被誤解為所謂的“城市哲學家”談起,就都市經(jīng)驗與歷史意識的關系展開論述,帶來了很多新的理論視角。
高士明的“屏幕內外的世界與影像”以一種哲學的視野,考察了影像世界之真、觀看、空間、生產等復雜問題。張激的“藝術產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報告則從一種非藝術性的角度考量藝術的身份和現(xiàn)實。周詩巖在“從‘窗口’談連幀圖像的空間多義性”報告中,結合自己的建筑學理論背景,借用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中對于多義性的分析,對當代的視覺生產做了生動闡述。
王音潔的報告則是她關于影像人類學與藝術史的交匯研究的報告,“李安影像文化志”。曹意強教授在會后總結中認為,此次的討論非常多元化,論點突出,充滿了多種可能性,表現(xiàn)了“藝術史與視覺文化之間的豐富沖突和融合”,而視覺文化研究就應該在一個營養(yǎng)豐富的知識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 視覺文化研究的學科淵源 在西方,作為一個概念,“視覺文化”一詞最早由藝術史學者阿爾珀斯(Svetlana Alpers)在1970年代主導“新藝術史研究”時提出,她于1983年討論荷蘭的繪畫發(fā)展時,借用藝術史學者巴克桑德爾(Michael Baxandall)1972年“時代之眼”(the Period Eye)的說法,使用“視覺文化”一詞,指稱荷蘭的繪畫是“荷蘭視覺文化”(Dutch visual culture)。1988年4月30日,美國“迪亞藝術基金會”(Dia Art Foundation)在紐約舉辦了一個研討會,主題是“視覺與視覺性”(Vision and Visuality),與會學者開始醞釀對于“視覺文化”的雛形。1990年代出現(xiàn)一陣與視覺文化相關書籍的出版浪潮,并涌現(xiàn)出《視覺文化期刊》(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2002-)及《視覺研究》(Visual Studies,2002-)等期刊,各種討論綿延不斷。
2006年,勞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四大卷本的文獻集《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面對今天錯綜復雜的圖像世界,視覺文化更像一個流動布局的闡釋性結構,保持著一種文化前沿的思考者角色。在我國古代,圖像與文字之爭始于“鳥跡與龍紋”之爭,鳥跡代表文字,龍紋代表圖像。隨后,宋代發(fā)達的金石學研究將青銅禮器和石刻等日常用品、日常的圖像納入藝術史研究的視野。宋代偉大學者鄭樵(1104—1162)在《通志》一書中創(chuàng)立“圖譜”一說,建立了重新將傳世的圖像資料納入史學框架的模式。在我們今天看來,甚至可以說他已經(jīng)隱約涉及了視覺研究的一般性理論與問題。到了清代,金石學研究把碑刻、畫像石、墓志、題銘等普通的圖像都納入其中,拓展出了更為開闊的研究領域和空間。
1712年,中國第一部研究透視的著作——年希堯的《視學》問世,它所研究的圖略包括日常器皿等都可以說是今日視覺文化研究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最后把目標指向中國藝術中所折射出來的中國人特定的“視覺習慣”。視覺文化研究是個有待探究的學科。研討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陳岸瑛在“轉向作為一種泛設計批評的視覺文化研究”報告中,宏觀地論述了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的一個傾向。中央美院的邵亦楊在“視覺文化和藝術史”的報告中,也嘗試從各個角度比較兩者的關系。
曹意強教授在講演中以歷史的眼光闡釋了藝術史研究的開放性視野。他強調,視覺文化研究雖然關注視覺本身,但絕非像很多人狹隘理解的那樣,只停留在視覺感知或視覺機制的表層;雖然更加關注當代,但不能淪為一種流行的大眾文化批評;雖然更加關注媒介,但不能只是一種媒介批評。他還以具體的個案分析,描述了藝術史學傳統(tǒng)中的視覺分析資源。以瓦爾堡為例,他一方面對商務文書、家庭信函和日記、人文學者的討論、神學、裝飾圖案、人種志、大歌劇、語言的使用這些方面進行詳盡地考察,另一方面又對不同的宗教、文學、哲學政治、以及其他意識形態(tài)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作出分析。正因為如此,瓦爾堡去世后,他成為民族志學者、人類學者、東方學者、哲學家,而不僅僅是藝術史家研究的對象。因此,從某種程度來看,瓦爾堡是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視覺文化研究大師。楊振宇在題為“技術的‘蘭花’——藝術史和視覺文化中的一個問題研究”的報告中,就重點介紹了阿比·瓦爾堡的研究思想。報告以1927年阿比·瓦爾堡的《記憶女神圖譜》、1934年歐文·潘諾夫斯基《電影中的風格和媒介》、1936年瓦爾特·本雅明《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三篇文獻為例,分別介紹三位藝術思想家對技術問題的敏感和思考,并進而考察視覺文化研究的特性和可能方向。
視覺文化研究的學科前景
據(jù)此次研討會主要組織者、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視覺文化系系主任楊振宇博士介紹,中國美院于2003年建立了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藝術人文學院則同步招收視覺文化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并展開相關的課題研究。經(jīng)過多年籌備,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視覺文化系(Department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啟動。該系的建立具有自身天然的學科優(yōu)勢。
其一,具有得天獨厚的美院藝術氛圍和藝術實踐經(jīng)驗;其次,區(qū)別于一般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研究,具有豐厚的藝術知識學基礎;第三,擁有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藝術方法論體系;第四,具有相當?shù)睦碚摼辰绾团u鋒芒;第五,中國美院具有與整個社會創(chuàng)意產業(yè)結合的天然品質。許江教授在發(fā)言中格外強調了中國美院視覺文化研究學科設置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他說,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的現(xiàn)實復雜性問題宛如一張雜揉交疊的網(wǎng)。這個網(wǎng)實質上還處在一個不斷拆解和重結的過程中。而我們如何在這樣一張細密而又變易的網(wǎng)中厘清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本次研討會舉辦的目的,也是設置視覺文化研究方向和專業(yè)的目的,甚至是隨著城市化發(fā)展、視覺文化流變的幾代人的學術責任和目的。
約翰·奧涅斯教授做了題為“視覺文化研究的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的講演。他以淵博的學識,結合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發(fā)展,圖文并茂地闡釋了視覺文化研究和藝術史之間悠久而彌新的關系,并以自己當前正在從事的研究為例,描繪出視覺文化研究的廣闊前景。與會學者借用各種例證,從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的多角度契入,從荷蘭到杭州到蘇州的地域性分析,堅持了一種歷史的聯(lián)系和探究方式。荷蘭城市研究專家伊麗莎白·碧艾芙在題為“Land.Water. Cities and Visual Culture:the Case of Holland A Sample for the World”的報告中,以荷蘭的四座城市為例做比較,征引各種具體相關的社會生活和文獻細節(jié),詳細而生動地描述了城市文化和藝術創(chuàng)造之間的內在關系。中國美院建筑藝術學院王澍、李凱生等老師則分別做了“四種模式——現(xiàn)代建筑重塑城市記憶的四種可能性”、“視覺文化,還是現(xiàn)象物語”的報告。
他們鮮明的觀點受到與會師生的關注并引發(fā)出一系列的爭論和思考。約翰·奧涅斯教授在會后總結中認為,從傳統(tǒng)藝術史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個角度講,視覺文化研究從一開始就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即存在更大的包容性。但同時,視覺文化研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當它開始建立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學科時,卻把理論建立在幾個今天看來錯誤的理論上,比如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分析、圖像即科學的觀念等?,F(xiàn)在,假如能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學科,更具包容性和反思性,那一定是非常有前景的。約翰·奧涅斯指出,視覺文化研究這門學科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我們能夠把知識奠定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上,會更有意義。
結語
短短兩天的研討會落下幃幕,研討會實現(xiàn)了預先設定的學術目標和理想,而相關的思考和論爭仍在繼續(xù)。誠如曹意強教授所言,這次研討會是成功的,因為它無法總結。這種無法總結恰恰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它給我們留下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活力,促使更多的學者展開探索。
附:研討會背景
今天,圖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當代文化和當代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從高深精微的哲學思考到大眾媒介日常喧囂的生產制作,隨著技術和圖像的奇觀化結合,人們總是沉浸在大量復制、大量改變、各種形態(tài)的媒體、材料、空間的影像中,無從逃躲。圖像,成為社會文化之間一種復雜而交互作用的綜合體。同時,生產、機制、媒介、仿像、現(xiàn)場、話語、意識形態(tài)等概念,也逐漸共同構成了一個討論藝術與視覺問題的全新視野。因此,197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中出現(xiàn)了圖像轉向,視覺文化研究也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與專業(yè)開始應運而生。
1980年代晚期,視覺文化的概念被廣泛討論,并于1990年代蔚為風潮。為深入探討“視覺文化研究”及其相關的學術資源,中國美術學院籌劃于2008年10月25日、26日在中國杭州舉辦“城市文化和視覺生產——視覺文化的問題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來自英國、荷蘭、香港、北京電影學院、北京中央美院、北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文化批評家約三十多人,共同探討如下四個論題:美術史的視野與視覺文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和當代文化情境;城市文化和視覺生產;視覺文化研究的思想與方法。
中國美術學院于2003年建立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藝術人文學院則同步招收視覺文化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并展開相關的課題研究。經(jīng)過多年籌備,中國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系(Department of Visual Culture Studies)啟動,下設:藝術思想史和觀念史研究中心、當代視覺文化批評研究中心、視覺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中國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系具有自身天然的學科優(yōu)勢。其一,具有得天獨厚的美院藝術氛圍和藝術實踐經(jīng)驗;其次,區(qū)別于一般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研究,具有豐厚的藝術知識學基礎;第三,擁有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藝術方法論體系;第四,具有相當?shù)睦碚摼辰绾团u鋒芒;第五,中國美術學院具有與整個社會創(chuàng)意產業(yè)結合的天然品質。我們期待,在國際與國內視覺文化研究日漸成為顯學而又稍顯混亂的狀態(tài)中,此次學術會議能夠厘清其知識學譜系,深入到視覺文化的當代文化情境,充分意識到中國本土文化境遇中面對的問題,尋找其豐富而有效的研究思路與實戰(zhàn)方法,建構起學科建設的相關方案,以此推動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