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兩件乾隆御筆現(xiàn)身中貿圣佳春拍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5-05-12

2015年中貿圣佳迎來二十周年華誕,春拍定于5月19至20日舉槌,預展17至18日。全場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兩件乾隆御筆,一為行書御制詩卷,另一為榜書“宣略神皋”。小字精道,大字雄渾,精彩絕倫。


乾隆 行書御制詩并序
紙本 手卷
引首:34×89cm
正文:34.5×89.5cm;34.5×62cm;34.5×134.5cm

詩卷書于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清和之日,“金川之戰(zhàn)”勝局已定,“盼捷益切”的乾隆皇帝欣然命筆,賦詩二首,于是,“御筆”書寫了這個手卷。全卷由引首、正文、跋文組成,內府裝池,“引首”,題寫了“周次兼成”四字;中間“詩”為主體部分,用乾隆特制描金龍紋蠟箋寫就;最后,跋文二段,分別由鑒定泰斗徐邦達、劉九庵兩位先生題寫。

兩首詩分別為十二辰藏頭詠金川事和十二辰本字藏尾題《四庫全書》,涵蓋了乾隆一生的文治武功,名曰“解悶”,實則非常用心。他在第二首詩的序中自述“十二支字本不同韻今于韻腳用之非可遷就,固仿遠體三易韻,按古韻葉之自然恰合”。乾隆一生作詩四萬余首,有詞臣的捉刀之作,而此詩不僅收入《御制詩四集》卷二十九,而且當時御制的宮廷器具多鐫刻此詩,可見是他本人的得之作。

正文縱34.5公分,橫89.5公分,約2.84平方尺,計42行,洋洋灑灑近600字。乾隆的書法從臨帖入手,以存世作品分析,所謂“古今諸大家臨仿殆遍”(于敏中語)并非虛言。他的書法以二王為宗,深得趙孟頫精髓,整部作品體現(xiàn)了趙體書風的特點--圓潤、柔美,通篇布局規(guī)整,章法嚴謹,行間字距勻稱,字的結體大方、舒朗。適逢文韜武略蓋世之時,心手雙暢,運筆嫻熟,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是乾隆帝晚年不可多得的一幅佳作。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高宗皇帝開啟了其一生中第十次保衛(wèi)邊疆的軍事行動(“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次)--平定廓爾喀入侵西藏。為了祈福這次用兵,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將這個卷子賜予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徐邦達先生在跋文中題寫了鑒定意見,認為此卷“毫端圓熟”,非代筆之作,“應出親手”,第二年己亥(1995)春日,劉九庵先生跋曰:為乾隆帝“親筆所書”,“真精新三者具備”,更當“什襲珍玩”。此卷從乾隆四十年乙未距今整四甲子,首度亮相拍場,依然保存完好,殊為難得。


乾隆 御筆"宣略神皋"
絹本 橫批
鈐?。呵∮P之寶、邦達長年、孚尹
75.5×253cm

 榜書“宣略神皋”是乾隆大字書法的一件精品。該作絹本,橫幅,縱77.5公分,橫253公分,約18平方尺。榜書,古稱“署書”,又稱“擘窠大字”??涤袨榈摹稄V藝舟雙楫》列舉了寫榜書的“五難”,與筆札小字相比,這樣的大字更難寫,歷代書家也不是都能寫這種字。乾隆榜書的這四個大字,在帝王書法里,可謂是佼佼者。“宣略神皋”,四字橫排,由右至左,用筆圓潤渾厚,結構舒博壯闊,一眼望去,端莊靜穆之氣油然而生,加上宣略神皋的寓意,儼然一派皇家氣象。“宣略神皋”這四個字,有著深刻的用意,它不僅是皇家昭示天下的口號、施政的指導思想,更是威儀皇權的象征。宣,布也,散也。宣布、宣揚、廣泛傳播之意,《書·皋陶謨》有“日宣三德”,《國語·晉語》有“宣其德行”之句。農歷乙酉年(2005),94歲高齡的徐邦達先生在作品的右下角題寫了邊跋,曰:“此四大字古樸,似為親筆也”。有了徐老的鑒定意見,可謂“一錘定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