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劉小東:“藝術重要的是在哪里發(fā)生”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石劍峰 2012-08-31

劉小東1986年和喻紅第一次到新疆時在喀什畫的一本速寫本。這些作品在“劉小東在和田”項目展覽上首次展出。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劉小東談到創(chuàng)作地點的重要性,他稱“現場繪畫”的意義在于參與的過程和切身體驗,通過共同生活和細致觀察,真正的去了解那個世界。

 

用多種媒介了解世界

  

記者:在你創(chuàng)作之前,團隊做了很長時間的田野調查,這些準備的作用體現在哪里?

  

劉小東:多尋找還是能夠找到最理想的角度和切入點的。正式開始畫之前,我還去過另外一個河道,但那里對畫畫來說太平了,離城市太近了,也有無數的人在你面前兜售。所以,我尋找了一個離城市(和田)有一個多小時路程的地方。

  

記者:在和田畫和田,外來者總會有很多詮釋,這個地方太特殊了。

  

劉小東:我沒有設想太多。地緣政治和全球化政治都被一體化,一個地方很難被孤立起來而不被人關注,都帶有世界的格局和變化。在哪都一樣。這里可能更復雜,待這里越久越體會到這點,但越復雜的地方越有意思。

  

記者:但體現在畫作里,卻很簡單,幾個人、幾片景,不復雜的構圖等,就像一部默片。

  

劉小東:我畫的是很簡單,就是幾個人,但藝術重要的是在哪里發(fā)生。在這里發(fā)生和在北京郊區(qū)發(fā)生,是很不同的。

  

記者:所以就你這些年的“現場繪畫”來說,對于這個項目,重要的是在哪里畫?

  

劉小東:對,重要的就是在哪里完成。你可以拍點照片回北京畫,但在這里畫,我有日常觀察,在那里生活,成為日常人群一部分,這對藝術家很重要。藝術家不是僅僅描繪這個世界,還要體驗這個世界。所以,重要的不只是完成的這4幅作品,還有你參與的過程和切身體驗。你不是對著美麗的畫片繪畫,而是在那里,把你的細微體驗畫下來。

  

也正因此,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有一部紀錄片同時在拍攝。我覺得,各種藝術形式圍繞一個地區(qū)去表達可能會更充分點。你真想了解這個世界的話,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去看,而不只是繪畫。

 

紀錄片與繪畫完全平行

  

記者:侯孝賢的《金城小子》對理解你上次繪畫的作用非常大,這次的紀錄片會如何?

  

劉小東:紀錄片簡單有力,又有很多知識性。到了那里生活,通過阿訇對一個婚禮的解釋,就理解了他們的婚姻觀念,他們的家庭形成是遵循什么。不進入,我也是不知道的。這些都可以通過紀錄片了解。這部紀錄片和我的4幅畫是完全平行的,不是圍繞我的畫拍攝的,它有另外一種展現方式。有各自的針對性,只是,我的畫畫行為是作為一個線索埋在紀錄片里。影像有影像的優(yōu)勢,我從不參與影像創(chuàng)作,我們只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工作。

  

記者:但無論是“金城小子”還是和田采玉工人,都是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甚至邊緣人,為何著迷于此?

  

劉小東:每天有新的日常生活,但過去那種自然生長的日常生活已經被破壞了,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個樣子。我總認為,中國是個農業(yè)國家,它代表了我的現在。我總覺得,大多數中國人就是那樣生活的,他們才代表了所謂主流。他們的日常生活都是接近的,就是如何生活下去,如何跟鄰居打交道。

 


【編輯:李洪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