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效果圖
中國美院包豪斯研究院院長杭間與這批包豪斯作品之間的關系始于2011年,當時他作為國內“包豪斯”領域的研究學者被中國美院邀請參與研究。2012年底,杭間正式受聘中國美院包豪斯研究院院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介紹了包豪斯研究院的主要職責:負責以包豪斯為核心的系列藏品的日常管理、梳理、研究工作,組織策劃相關學術活動;負責包豪斯系列藏品臨時展館的日常維護、開放和接待工作;籌備、聯絡并配合校園建設管理處完成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設計施工,做好展品的陳列設計;做好包豪斯研究院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結合浙江制造業(yè)大省的產業(yè)需要和中國創(chuàng)意的研發(fā),做好包豪斯系列藏品相關產品的開發(fā)。
記者:您何時開始研究包豪斯?對包豪斯怎么理解?
杭間:1983年我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就讀期間開始了解“包豪斯”。我的老師,著名藝術家龐薰琹先生曾在他的家里親口對我講述他在留學法國期間的1928年,曾去德紹包豪斯學校參觀展覽,并有自己的看法;我曾于1990年代寫文章,認為龐薰琹先生1956年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所設計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受了包豪斯學校辦學理念的影響。
我長期從事中國現代設計和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的研究,迄今已有30年,1999年我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之后,由于參加清華大學學科建設的討論,日益感覺到包豪斯思想的重要和在中國的“誤讀”,因而開始此領域的研究;2003年,我因李嘉誠基金會的邀請,從清華大學借調至汕頭大學,與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和著名西方設計史家王受之一起,籌建設計學院,其間在香港舉行的顧問會議上,與香港著名文化人、導演胡恩威先生共同提出,要為即將到來的“包豪斯誕生90年”做一個系列活動,其中包括“包豪斯道路:歷史、遺澤、世界和中國”文獻展,與德國維察設計博物館共同舉行的中國與德國現當代設計作品展,由于金融危機,與德國的合作因為經費問題擱淺了,而“文獻展”經過我?guī)ьI研究生二年的研究,于2009年12月在清華大學美術館如期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中國工業(yè)設計協會副主席柳冠中及歌德學院的代表出席了開幕式,同名研究成果《包豪斯道路:歷史、遺澤、世界和中國》由山東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文獻展應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的邀請,在蘇州河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舉行了巡回展,德國圖林根州政府州長和前來出席世博會的德國各界政要出席了開幕式。2010年下半年,又在汕頭大學舉行了文獻展的巡展。
這個文獻展是研究性的,它有如下成果:1.從歷史的角度首次在國際專業(yè)學術界建立了“包豪斯”與中國以及東亞的思想關系;2.第一次以中國學者的觀點厘清了包豪斯學校解散后,在歐洲(特別是東德)、美國等的復雜的流變關系,而它的復雜是包豪斯本身的理想主義和激進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碰撞造成的;3.提出了中國現代設計發(fā)端的“自我價值”。
我的系統(tǒng)觀點見于2010年在汕頭大學“中國與包豪斯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題為《中國設計與包豪斯——誤讀與自覺誤讀》,其中“自覺誤讀”的觀點,已經在國內外學界產生廣泛影響并被廣泛引用。其主要內容是:包豪斯在中國的研究和重新認識十分必要,因為它不僅是現代設計不可逾越的經典,同時也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20世紀中國的前驅們數次接觸并引進包豪斯的過程,都是他們結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現實消化吸收的結果,他們的誤讀是一種“自覺誤讀”,因此構成了中國現代設計的獨特景觀,因此“重讀包豪斯”,不僅是追溯世界現代設計發(fā)展系譜,確立中國原創(chuàng)出發(fā)點的需要,同時也是探索“現代性”在中國境遇的極佳思想案例。
記者:對美院要購買“以包豪斯為核心的系列藏品”,購買之前你是否聽說過?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杭間:大約是2010年下半年,我時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在北京《裝飾》雜志年度編委會上,同來赴會的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教授給我看了有關這批藏品的圖片資料,詢問我對這批藏品的價值、真?zhèn)蔚囊庖姡鞘俏业谝淮慰吹?、聽到這批藏品。
說實話,宋建明教授剛剛跟我說這件事時,我多少覺得有些不可能,但我看到他給我的圖片資料后,簡直可以說震驚。這批藏品,包豪斯部分是極其精彩的華章,但是我當時更看重的是其他作品能夠反映20世紀西方設計發(fā)展線索的“系統(tǒng)性”。
我的想法是:1.這批藏品能夠反映西方20世紀現代設計的發(fā)展線索,對中國學者研究西方設計的歷史,有莫大的好處;2.中國設計學院的學生,過去讀了4年的本科,上了設計史課程,但看不到“實物”,因此難以真正體會,現在,有了這批東西,能彌補這個缺憾;3.這批藏品對彼時正熱的對中國制造“山寨現象”的批評有極大的意義,因為“原創(chuàng)”不是一句口號,它需要指出“為何抄襲”“抄在何處”,同時,只有真正明晰某一品類的原創(chuàng)思想及其發(fā)展,中國的設計師才能在此基礎上“向前”。
記者:你認為中國藝術設計和設計教育的困境在哪里?
杭間:中國的設計教育在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最近十年呈跨越式發(fā)展趨勢,成績不可否認。但也要看到,由于規(guī)模擴張?zhí)?,已經到?ldquo;校校都有設計專業(yè)”的地步,原有的師資及其教學條件在相當多的院校不能達到理想狀態(tài)。
而這其中,設計教育觀念的更新落后尤其突出,許多非設計學院辦“設計專業(yè)”,聘用的大都為美術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以為能畫好素描色彩,就能擔任設計專業(yè)的教師,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這是不了解現代設計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結果。
今天國際上的設計教育前沿觀念,不僅要求設計要解決功能、環(huán)保、可持續(xù)等問題,同時還要求設計學院與管理、創(chuàng)意、材料、技術,以及用戶服務等產生密切的關聯,因此,我們要認真補上20世紀現代設計發(fā)展這門課,而這批藏品的譜系,恰好能為中國的設計教育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記者:你覺得美院收藏的、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藏品對美院甚至中國設計教育、設計領域有何意義?
杭間:中國美術學院引進這批藏品,不僅僅是為本院的教學和研究服務,更是向全社會開放的。這些藏品能為國內設計教育、設計界人士提供系統(tǒng)的“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設計史上著名作品的實物。
事實也是如此,位于象山校區(qū)的16號樓的“以包豪斯為中心的西方近現代設計的系統(tǒng)收藏”的臨時展陳,自2011年開放以來,共計接待10萬人次。其中包括相關專家及學者、全國高校的相關學生及社會各界團體,以及各類學術會議的嘉賓。而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包豪斯:作為啟蒙的設計”的展覽,觀眾達到30萬人次。
記者:這批藏品有哪些研究成果?
杭間:我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包豪斯研究院,該院主要職責是:負責以包豪斯為核心的系藏品的日常管理、梳理、研究工作,組織策劃相關學術活動;負責包豪斯系列藏品臨時展館的日常維護、開放和接待工作;籌備、聯絡并配合校園建設管理處完成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設計施工,做好展品的陳列設計;做好包豪斯研究院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結合浙江制造業(yè)大省的產業(yè)需要和中國創(chuàng)意的研發(fā),做好包豪斯系列藏品相關產品的開發(fā)。
三年來我們根據藏品做了很多基礎工作,現在可以正式發(fā)布這批藏品的基本內容構成,中國美術學院全稱為“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近現代設計系統(tǒng)收藏”的藏品涵蓋了:20世紀之交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328件)、德意志制造同盟(124件)、包豪斯與德國現代設計教育(356件)、荷蘭風格派與荷蘭設計(80件)、國際主義風格設計(344件)、二戰(zhàn)后設計(654件)、當代設計(394件)及其他各類設計收藏(4730件),共計7010件,其中平面作品2901件(41.4%),器物類3951件(56.4%),家具158件(2.2%)。
記者:你為何辭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職務,前往中國美院擔任包豪斯研究院院長。
杭間:在此之前,首先我要談談我個人與這批藏品之間的關系。
我最先開始研究這批藏品開始于2011年,當時作為國內“包豪斯”領域的研究學者被中國美院邀請參與研究。在這過程中,我深感這批藏品對中國設計和相關產業(yè)領域的重要性,但是因為時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需要有大量精力對付學院的行政工作。幾經考慮,我最終做出了取舍,向清華大學提出了辭呈,這樣以便我有更多的時間前往中國美院進行該批藏品的研究。
此后的一年時間,清華大學多次提出挽留,并在美術學院的換屆中再次任命我為新一屆班子排名第一的副院長,但是我心意已決。2012年12月,清華終于同意放行,我正式受聘中國美院包豪斯研究院院長,這件事情在當年藝術教育領域引起熱烈反響。
3年來,我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學術上。除了對“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設計史”進行研究外,還負責全校的研創(chuàng)工作,并分管“國美美術館群”,具體籌建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對中國傳統(tǒng)和近代的設計進行研究。我希望從中西方兩條線來展開優(yōu)秀作品比對,借此給當下的國內設計教育、設計界提供學術方面的支持。
記者:能否談談關于中國美院包豪斯博物館的相關情況?
杭間:包豪斯研究院的一項重要使命是組織籌建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象山校區(qū)興建建筑面積為1.68萬平方米的新型博物館,用于對“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近現代設計系統(tǒng)收藏”的保存、展示與研究。項目利用中國美術學院的現有土地,其中展示占地6300平方米,庫房及技術用房4500平方米,教學與交流用房4000平方米,配套設施等2000平方米。
設計博物館的建筑設計師是1992年普利茲克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AlvaroSiza)。
2014年2月26日在博物館基地舉行開工奠基儀式,預計2017年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博物館將設立20世紀西方現代設計發(fā)展的長期陳列,并設包豪斯專廳,同時策劃并舉行中外當代設計優(yōu)秀作品展覽。
記者:近期會開展哪些關于包豪斯的學術和研究活動?
杭間:包豪斯研究院2015年度重點工作是于10月舉辦“包豪斯與創(chuàng)造力”系列活動,并組建由中外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籌備編輯“包豪斯與現代設計研究年刊”。
主題為“包豪斯與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得到了中國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項目),深圳創(chuàng)基金的支持?;顒影?ldquo;包豪斯與創(chuàng)造力”國際研討會、包豪斯研究院年刊工作會議、包豪斯工作坊。研討會的目的在于討論作為“實驗室”的包豪斯,其創(chuàng)造力從何而來?如何在當代的設計藝術教育中激發(fā)這種創(chuàng)造力?應當如何用展覽、工作坊和表演等方式來討論包豪斯教育對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此次會議不僅邀請了來自德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國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qū)的國際最為知名的包豪斯歷史學家、設計史家、跨文化領域的研究者,還包括了設計教育家、策展人以及來自相關機構的實踐者,到目前為止,已統(tǒng)計國內外學者有近40人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