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人心弊壞的危機與拯救——月照上人禪畫藝術再認識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2-04-28

上人赴京探望住在解放軍301醫(yī)院里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向季老獻上自己為季老敬造的肖像,讓靜養(yǎng)中的季老感到非常歡愉。

 

關于2012月照上人禪畫全國巡展東北三城展的題外話

 

人間五月天,春光普照,百花爭妍,由文化部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中華禪畫院、黑龍江省文聯(lián)、遼寧省文聯(lián)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月照上人禪畫全國巡展哈爾濱展、長春展和沈陽展,分別于2012年5月9日、19日、30日,相繼在哈爾濱黑龍江省美術館、長春華聯(lián)古玩城、沈陽遼寧美術館開幕,三個城市的展覽各為期一周。

 

月照上人秉承恩師——已故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遺命,邀集海內(nèi)外藝苑名宿成立中華禪畫院,親任院長,以孜兀窮年之功,推動禪畫藝術在當代的繁榮與發(fā)展。上人先后出主兩浙名藍(奉化雪竇寺、天目山禪源寺)、遼北二寺(調(diào)兵山明月禪寺、遼陽廣佑寺)丈席,曾任九華山全山唯一十方叢林——祇園禪寺首座兼九華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在在處處宏開函丈,隨宜說法,若講經(jīng)開示,若論壇演說,若會議展覽,若義賣拍賣,若網(wǎng)絡弘法……種種事業(yè)運作,起全機大用,度有緣眾生,堪稱佛教事業(yè)現(xiàn)代化之先驅。近幾年來,上人一身自在,游化四方,致力于契理契機之“月照禪”之修證與指導,在眾生心田拓荒耕耘,以淑世淑人為本分,以書畫、演說、撰著為作務,敷法座于檀越熏修之精室,展經(jīng)筵于EMBA專班,道俗景從,遐邇來叩。

 

月照上人所致力傳承、光大的禪畫藝術,高度契合“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這一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月照上人的禪畫藝術,能給帶給人們崇高而透徹的審美感悟,能夠撫慰、滋養(yǎng)人的內(nèi)心,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考察月照上人禪畫藝術的特點及其成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作為一種大有益于中華民族在嶄新歷史背景下所致力的道德與價值重建的藝術類型的重大意義。

 

一、以佛救儒,以像設教

 

有學者在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時,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近代化以前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沒有宗教的社會。學者們所謂的“宗教”,是指唯一神論的信仰,即一神教,其代表教派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從這一“宗教”意義而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確沒有純粹的宗教。

 

但是中國人自古即有著有別于西方宗教的信仰形態(tài)。且不說上古時代的圖騰崇拜,從三代以后,祭天、敬祖、祀鬼神的觀念和有關的繁縟禮儀即在廣大的民間社會被固定化并世代延續(xù)下來。至于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則是亦哲學亦宗教,衍生出了一系列頗具東方文化色彩的世界觀指導下的修行理論及方法,彰顯了東方宗教的特質和面貌。儒家思想文化長期占據(jù)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從而成為傳統(tǒng)社會政治文明、倫理道德、文化學術的代言者。

 

儒家不是宗教,稱其為“儒教”,是類比西方的宗教在歷史上曾對世俗世界所具有的巨大支配力而言。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主導文化地位,影響之深遠、時間之久長,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化類型都難以望其項背的。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對于抽象的東西不甚感興趣,具有實用主義的精神特質,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學便恰切地契合了這種民族脾性,表現(xiàn)出鮮明的實踐理性精神。

 

梁啟超說:“原來儒家開宗的孔子不大喜歡說什么‘性與天道',只是想從日用行為極平實處陶養(yǎng)成理想的人格。”(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話中所反映的,正是儒家提倡以“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主義追求作為人生理想的現(xiàn)實關懷的本質。儒家缺乏對于生命個體自身局限的認識,以及進而對于超越局限的終極存在的追問和探求,因此儒家的思想、學說,不能為人們提供在有限的人生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意義的價值。

 

然而,人類的文化史表明,人生理應基于現(xiàn)實關懷和終極關懷雙重維度上的價值,方能建立圓滿的人生意義。圓滿的人生,不僅應該把現(xiàn)實關懷作為終極關懷的邏輯起點,更應該把現(xiàn)實關懷作為終極關懷的現(xiàn)實起點。一個社會總要有一些文化和思想的精英,致力于由現(xiàn)實關懷出發(fā),去探求和解答終極關懷的問題,從而為社會構建起完整、健全、圓足的文明范型。

 

現(xiàn)在我們所稱的“傳統(tǒng)文化”,就是以儒、釋、道三教思想文化為中心的文化系統(tǒng),三教通過運用各種宣教手段,面向社會各階層民眾傳播著各自的教理思想、價值觀念、戒律清規(guī)、實踐方法,歷代統(tǒng)治階級所貫徹、奉行的“三教平心”(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文化與社會治理政策,也使得三教在傳統(tǒng)社會中共同發(fā)揮著社會教化、文化教育與道德建設的功能。如果把佛教從傳統(tǒng)文化中抽離出來,我們實在難以想像,那樣的“傳統(tǒng)文化”會是什么樣的面目。佛教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和影響,遍及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佛學思想及其文化早已經(jīng)融進了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血脈,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久已經(jīng)積淀下佛教信仰情感和文化的因子。

 

經(jīng)過中國文化改造,逐漸與中國社會相適應的佛教,也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出出世而不棄世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與儒家積極用世的精神產(chǎn)生了文化上的呼應。

 

談中國藝術,佛學尤其禪學是無法規(guī)避的,因為其對中國藝術的滲透和影響是無所不在而至細至密的:禪滲入中國詩學,便有了禪詩,于是中國詩學境界大進;禪滲入中國書畫,便有了禪書、禪畫,自此中國書畫境界大進……明末大文人、杰出的書畫家及藝術理論家董其昌借鑒佛教禪宗傳法譜系,提出了畫分南、北宗的的著名畫論。他指出,南宗是文人畫,重化境、天趣,具有“頓悟”的表現(xiàn)。其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是“為寄”、“為樂”;北宗是“行家畫”,重苦練功夫,而無天趣可言,具有“漸修”的表現(xiàn)。其藝術創(chuàng)作目的,是“為功”、“為利”。在董其昌看來,南宗文人畫無疑是恪守孔子所說的“志道游藝”這一藝術核心價值的藝術形式。

 

禪畫,正是一門發(fā)軔于南宗文人畫,風標、品格卻更勝于前者的繪畫形式。所謂“禪畫”,就是畫“禪”,是用繪畫的形式吐露禪心,傳達禪意,指示禪機。禪畫藝術形式不拘,境界深妙,要求畫家必須具備超凡的手眼,抱定出塵脫俗之志,通達天人性命之學,所以古來能工其事者寥若晨星,今天的人們更加難得一窺禪畫的真面目。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又得名“像教”,這緣于它“以像設教”的藝術教化傳統(tǒng),佛像藝術對于佛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曾發(fā)揮的重大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月照上人首先是一位精通般若之學的大禪師,他常常能通過深入淺出的開示引導,使人獲得智慧和心性的體悟。上人更是一位當代不可多得的禪畫大師,他的作品,是用繪畫形式吐露佛心、傳達禪意,給予人超逸、深妙的的審美愉悅與心靈撫慰,引導人走進心凈即凈土的壯美意境,深刻地應和了《論語》所確立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中國藝術宗旨,上人禪畫藝術因此被評論家譽為“志道游藝”的典范。

 

二.月照上人禪畫藝術再認識

 

如前所述,人生需要現(xiàn)實關懷,也需要終極關懷,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兩個支點。如果缺少了終極關懷意識,人們只會增加對于現(xiàn)實利益的關切,并進而竭盡全力地去謀求和實現(xiàn)利益。而當社會的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架構都以鼓勵、支持人的現(xiàn)實關懷為方向時,只會刺激社會全體產(chǎn)生嚴重的趨利沖動。進入后現(xiàn)代時期的人類社會,現(xiàn)實利欲的過度膨脹已經(jīng)把人類推向了各種深重的危機之中,處于向商業(yè)社會快速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也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即國民精神把眼光盡落在現(xiàn)實利益之上,對于精神生活與終極價值卻缺少足夠的關注,對精神家園的安頓更缺少最基本的理解和領悟。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提倡終極關懷意識,不僅有助于促進民眾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提高民眾的精神生活深度,更可以在工具性的知識理性膨脹的當代社會,多給予人們一些超越人生庸常意義,追求生命的終極價值的啟發(fā)。

 

1.彼岸世界的指歸

 

儒學在“現(xiàn)實”與“終極”兩個哲學極點中遺憾地失落了一個極點,所幸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佛、道兩家都深刻、完整地表達了各自的終極關懷意識,佛法所說的“如來藏自性清凈心”、道家所說的“道”、“玄智”,都是終極存在意義上的本體形式。佛法所說的“明心見性,以證如來”,道家所說的“守靜、致篤、煉神以還虛”,都是達至終極存在的途徑。佛教、道教思想文化在儒教文化主導下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起到了救弊補闕的重大作用,從而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整合形成了一種優(yōu)秀的文明范型,即今日世人所稱的“中華文明”。

 

佛法以其奠基于心靈凈化和生死玄悟工夫之上智慧之學,為中國人展開了一幅立足現(xiàn)實生活實現(xiàn)精神超越的解脫之道的愿景,并為之提供了深湛的理論依據(jù)。月照上人禪畫圖像所代表的經(jīng)典佛教造像藝術(筆者認為,月照上人的禪畫藝術,足可代表傳統(tǒng)經(jīng)典佛教造像藝術及其在今日中國的發(fā)展主流),緊密地契合了中國人樂生惡死、注重感官感受與感性經(jīng)驗、崇尚實踐理性的文化心理,運用豐富、瑰奇、形象、直觀的視覺藝術形式,通過莊嚴、宏大、優(yōu)美、動人的圣賢群像,構成了人生可以期冀的無限意義與超越愿景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從而在人間搭建起了一座連通此岸與彼岸、現(xiàn)實與終極的精神之橋。已故國學大師、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曾在月照上人的一幅畫作《西方接引圖》上,題識云“極樂世界,眾生響往”,寥寥八字,足可作為月照上人禪畫藝術的社會功能最洗練的說明。

 

2.終極關懷的直觀呈現(xiàn)

 

月照上人的禪畫圖像,其主旨無不在傳達“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xiàn)身”、“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等等諸佛、菩薩崇高的德性與不可思議的神力。諸佛、菩薩自身所具的德能,自然地使他們在民眾間獲得了廣泛的信仰和崇奉,也佛菩薩的形像之中,蘊結了民眾無比熱忱和珍貴的信仰情感。月照上人筆下佛菩薩形像,早已從彼岸世界的神祇位置上,走入了民眾再普通平常不過的現(xiàn)實生活,佛菩薩的形貌就好像是一位充滿慈愛和包容的情懷,令人備感親近而溫暖的慈父、慈母,周身透射出一種神圣而又帶著人性的美好的光輝。月照上人的禪畫圖像,從視覺形象上而言,仿若亦幻亦真的東方美神;從文化學的意義而言,它是中、印乃至東、西文化交流對話的語符;從心理學的意義而言,它是底層民眾信仰情感的出口與艱難時世的庇佑者……諸多文化意義在月照上人禪畫圖像上交疊重合,使得上人所塑造的佛菩薩的形像當中,寄托了人世間所有關于真、善、美的永恒理想與信念。無怪乎在歷次月照上人禪畫全國巡展中,都有觀者表示,當置身展廳,面對上人作品,承受著上人所繪的一尊尊佛、菩薩的慈目垂注、莊嚴籠罩的時候,他們都獲得了一種全身毛孔賁張、汗流浹背,甚至雙淚交流不能自持,幾乎要跪倒在畫像之下的奇妙感受。

 

善行無轍跡——東方美術之勝,勝在線條的形、意表現(xiàn)力;白描線條之美,美在它所傳達的主體創(chuàng)造力。月照上人的禪畫,以線造型,以形立意,以中國哲學為筆墨原則,任憑筆墨在內(nèi)氣推動下自在飛動,“既雕既琢,復歸于樸”,仿佛自然運化是假手人力施為來完成一般,將一支畫筆紛披寫出一個個現(xiàn)實中無而心靈中有的、亦真亦幻的意象來。

 

明人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說:“是以境地愈穩(wěn),生趣愈流,多不致逼塞。寡不致濁移,淡不致荒幻。是曰‘靈空’,曰‘空妙’。以其顯現(xiàn)出沒,全得造化真跡耳。向令葉葉而雕琢之,物物而形肖之,與髹工采匠爭能,何貴畫乎?”月照上人的白描禪畫,已經(jīng)完美傳達了“極煉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籟悉歸天籟矣”的中國藝術真正義趣,同時也反映出了他在呼嘯激蕩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保有一份成敗窮通不易其志的操守,與得之于心而行之于己的自在!
藉著月照上人的禪畫,從遙遠的彼岸悄然走入現(xiàn)實的人間的諸佛菩薩,形像樸素,“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它仿佛是一個譬喻,向人們深刻地喻示著人性亦可通往佛性的希望。

 

3.東方美學的最高原則

 

月照上人禪畫全國巡展,始辦于2009年9月,迄今已逾3個年頭。應福建、山東、廣東、浙江等省和城市的多家知名藝術創(chuàng)研機構及團體的邀請,先后在福建省福州市尚林書院、山東省萊蕪市國際會展中心、廣東省廣州市“中華佛教文化藝術國際巡回展”上、浙江省杭州市“第13屆西湖藝術博覽會”上及江蘇省蘇州市蘇州美術館、河南省鄭州市商都藝術館成功舉辦了6次巡回展覽,累計接待參觀者達10多萬人次,在全國文化藝術領域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擁有了相當?shù)闹取?/p>

 

月照上人禪畫全國巡展東北三城的展覽,每場都展出了上人歷年禪畫精品力作達200余件,其中既有為文化藝術界及廣大書畫愛好者耳熟能詳?shù)纳先硕U畫代表作《釋迦如來應化事跡圖》、《西方接引圖》、《釋迦涅槃圖》、《五百羅漢圖卷》、《吉祥奧運-和諧中國》、《十八聲聞游戲神通渡海圖》、《五百大阿羅漢圖卷》、《朝元仙仗圖》、《法華經(jīng)變圖》,更有上人新創(chuàng)的多幅佳作在展覽上首次亮相。展品既囊括了上人歷年創(chuàng)作的紙本繪畫,同時也展出了上人近年涉足宜興紫砂、景德鎮(zhèn)青花瓷等藝術領域創(chuàng)作,與眾多位巔峰級工藝美術大師跨界強強合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此次月照上人禪畫全國巡展東北三城展,既是上人所堅持的以禪藝甘霖滌蕩世人心頭的煩惱塵霾這一巡展宗旨的深度踐行,更是上人以其心血之作,向生養(yǎng)他的東北大地和父老們所作的報答與饋贈。三城展的展品,以其多元的視角、豐富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高逸的品味、卓越的價值和深廣的內(nèi)涵,吸引了東北各地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市的藝術愛好、收藏者共計5萬多人前往參觀,在東北地區(qū)掀起了一次普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同本土原創(chuàng)藝術、關注心靈和諧的藝術風潮。

 

月照上人的禪畫創(chuàng)作與展覽活動在當世的展開,就仿佛是對全民進行的高品位審美教育。月照上人的禪畫,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來調(diào)動人的情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施以天機渾然的妙造,以人類對于和樂、美妙的彼岸世界的期愿出發(fā),創(chuàng)作出具有永恒審美價值的對象,又以此對象作為觸發(fā)信仰的先機,接引世人在內(nèi)心構建一個以彼岸世界為藍本的精神家園。

 

月照上人的禪畫藝術,為佛法的弘揚注入了濃厚的審美情趣,審美又為信仰平添無與倫比的魅力。月照上人通過他的禪畫藝術,為我們民族找到了一種在樂生精神與超越意識中的平衡,讓人們在疏密濃淡的筆墨之間,在形神氣韻的品味之中,證悟生命的本體,觀照萬法的實相。

 

在月照上人的禪畫之中,藝術的美感與終極關懷意識得到了有機的統(tǒng)一,這是東方藝術美學的最高原則。離開了這一原則,討論一切藝術的審美問題,都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