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首屆新疆當代藝術節(jié)開幕

來源:新疆經(jīng)濟報 作者:陳穎 2011-07-23

 

藝術的本質(zhì)是創(chuàng)新。從藝術展廳中走進,再走出,我們已經(jīng)不是同一個人。藝術的“新”挑戰(zhàn)著我們的思維,挑戰(zhàn)之中,我們固有的一些東西松動了,敞開了一塊空間,新的元素就填充進來了。于是一種欣喜雀躍在心中涌動。這也許就是藝術真實的魅力。當我們時常感受被“新”填充的愉悅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新的渴求早已在心底安放。那渴求其實不是針對任何一個外在的物,而是針對我們自己,那渴求是在渴求認識自己,認識被惰性、偏見、恐懼等等遮蔽的原本的自己。

 

一幅畫中的一雙眼睛可能讓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眼睛,一個歡悅翻騰的身體也許會讓我們看到自己身體的另外一種可能,一幅千年前的壁畫里一個安詳?shù)奈⑿σ苍S就在告訴我們,那微笑里也有我們的安詳。這就是藝術的神奇,它幫助我們看到僅憑我們自己永遠無法看到的自己,一個潛在的擁有無限可能的自己。你有時間嗎,如果有,來首屆當代藝術節(jié)的展廳,來自治區(qū)博物館的展廳,安安靜靜地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真實地給自己一點時間,也許我們會獲得一個擴大了的心靈的空間,于是得以擺脫一些物的牽絆,去朝向一種明朗的、釋然的、開懷的生活。 ——編者

 

如果沒有欣賞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qū)七坊街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展出的新疆當代藝術聯(lián)展,我對新疆當代藝術的豐富多彩不會有更深的了解。

 

伴隨著 “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jié)”的盛大開幕,7月21日,“首屆新疆當代藝術節(jié)”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也拉開了帷幕。

 

“首屆新疆當代藝術節(jié)”分為幾個不同的板塊,主要是通過當代藝術語言表達新疆印象與新疆的精神內(nèi)核,其中,最能體現(xiàn)當代藝術特征的要屬新疆當代藝術聯(lián)展了。

 

新疆當代藝術聯(lián)展又分為四部分:當代藝術展,新銳藝術展,影像,雕塑。參觀其中的每一部分,對我的思維都是一種挑戰(zhàn)。

 

走進當代藝術展的展廳,先被一幅幅大大的“馕”字吸引,同樣的字,在同樣的紙上呈現(xiàn)出同樣的墨跡,不同的是每個字體間的細微變化,一數(shù),竟有40多個“馕”字。

 

腦海中出現(xiàn)大大的問號:啥意思?當我們面對一件新奇的作品時,大腦常會順著慣性思維去尋找答案,如果從自己頭腦中找不到,就會找一個人來說明。

 

七坊街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負責人宋青松給我的解釋是,用試驗水墨寫下40多個“馕”字的作者吳強是想表明,民族小吃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一種傳遞。

 

大廳里那些鋪在地上的白色小氣球,飄飄蕩蕩,游走不定,不要以為是工作人員忘記把它們扎起來了,它們就那樣鋪在地上的,每個人走過帶起的氣流都會讓它們活躍一陣。

 

想了半天,我還是忍不住問了為什么?宋青松說,這些白色的小氣球,就像當代藝術的細胞一樣,是活躍的,是跳躍的。它們也像一個個小精靈,在向當代藝術敬禮。

 

宋青松很忙,被人叫走了。我只好一個人去看,去想,去理解。出乎意料的是,當天,每幅作品前都插上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作者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細看那些紙條上的言說,有一種豁然的開闊。而頭一天來看時,由于沒有那些小紙條的引導,有些作品我看了好幾遍還是一頭霧水。

 

牛軍的《孩子·老人》系列讓我再次駐足,紛亂的線條和色彩中,一老一少兩張臉龐依稀可見,最抓人的是他們的眼神,透過色彩,直逼內(nèi)心。牛軍在紙條上寫道:“生命一直是我主要關注和表達的主題,《孩子·老人》系列作品力圖表達我對生命的思考和體驗,表達我對人的生存環(huán)境、生存空間以及社會精神狀態(tài)的關注,用宗教般的虔誠探討生命的意義,我喜歡法國藝術家杜尚的一句話,"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站在卡米力·阿不都許庫爾的畫幅前,我一度迷失在色彩的恣意中,《激情》是色彩的調(diào)色盤,《夢》是另一種意向的現(xiàn)實,《我的朋友》是一堆色彩堆積而成的情感。他在小紙條上表達了對《我的朋友》的闡釋:“這幅畫的靈感來自于我的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有過不平凡的經(jīng)歷,也擁有著鋼鐵般堅硬的性格。他對生活的熱情,對艱苦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因此在這幅肖像中我運用了明亮的黃色、橘黃色來勾畫他鮮明的個性,不被困難所壓倒的韌性。運用熱烈的紅色來表示他熱情飽滿的心態(tài)和對生活美好的向往,而用藍色來表示他對生活的寬容和冷靜以及他所擁有的單純心靈。一系列顏色的運用真實而飽滿地呈現(xiàn)了這個人物的個性特點。因此,這不僅是一幅肖像畫,也是你運用無限遐想的空間。”

 

如果說當代藝術展展廳里的作品是作者對物象的種種表達,同時也在探究人心的深度和濃度,那么,新銳藝術展里的所有作品都在試圖深入內(nèi)心,呈現(xiàn)關于人性,關于人生,關于我們從哪里來又往哪是去的終極思考。于妍的作品《一個婚禮》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表現(xiàn)了女孩敏感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和她的所愛。張惠的作品《冥想》系列以憂傷而詩意的面孔,用干凈利落的筆法,傳達內(nèi)心世界的善良與真誠,同時探討了人類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還有張?zhí)镉畹淖髌贰锻尥蕖废盗?,彭鑫的作品《你懂?mdash;1》,這些作品都以卡通的方式完成?!锻尥蕖废盗袘{借女性藝術的視角,傳達了一位小女人細微而執(zhí)著的憂傷,以及她精致的小情緒和浪漫情懷?!赌愣?mdash;1》則輕松而擬人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愛,色澤明快,艷麗中透露出積極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

 

還有《駝鈴印象》、《貓頭鷹》、《老人》等作品,它們都撞擊著我的思維,讓我重新認識到自己對新疆這片土地以及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行為了解得太少了。

 

影像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描述,也是另一種闡釋。阿里·卡的工業(yè)系列,通過淡然冷靜的色彩處理和不動聲色的廢墟景觀再現(xiàn),對工業(yè)技術時代下人類的未來作了客觀而坦誠的覺察和想象,人與自然怎么才能和諧共處,我們要去向哪里?

 

崔新勇的一組廠房系列,使用古老的針孔技術,記錄了克拉瑪依周邊的一些廠房,這些造型單調(diào)結構雷同的建筑景觀,呈現(xiàn)了人類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孤獨與困境。

 

雕塑是另一種表達,當代藝術中的雕塑作品并沒有單獨設一個展廳,它們穿插在畫幅之中,在一個個角落安身,看似靜止不動,躲開喧鬧,實則是沒有聲音的吶喊。

 

才吾格加甫用玻璃鋼制作成的雕塑作品《馬》從外形上看完全沒有馬的韻味,但它體現(xiàn)出的草原文化卻是那么直接。

 

殷小龍的雕塑作品《紅歌大賽》由三排仰頭高歌的小學生組成,他們戴著紅領巾,穿著紅衣服,連他們的身體都是紅的,他們純真而又自然,他們高高揚起頭,嘴巴張得大大的,在這一雕塑作品跟前站一會兒,似乎真切地聽到了孩子們的熱情奔放的歌唱……

 

據(jù)了解,新疆當代藝術聯(lián)展集合了新疆早期進行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及青年群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作品兩百余件,參展藝術家六十余人,包括現(xiàn)居新疆的本地藝術家及新疆籍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的藝術家,他們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達了對現(xiàn)代生活的贊美和思考。是新疆當代藝術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次讓觀眾思維飛躍跳動的藝術行為。一位市民在新疆當代藝術聯(lián)展上仔細看作品。 本報記者秦梅花攝 “華彩龜茲” 貫穿時空通道新疆龜茲壁畫臨摹作品展集納十幾位龜茲壁畫臨摹創(chuàng)作者作品新聞報道記者鄭義源當人們懷著幾分敬畏之心,觀摩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龜茲壁畫”時,恍如走進了五彩斑斕的漢唐盛世的塔里木河流域,人們在飽蘸龜茲古國渾厚文化底蘊的遺風里徜徉,甚至不自覺地產(chǎn)生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在這個集龜茲、漢風、回鶻不同風格為一體的西域佛教中心,人們接受著來自中國古代文明的一次形象生動的精神洗禮。

 

在第二屆中國新疆國際舞蹈節(jié)里,節(jié)中套節(jié),7月21日,作為舞蹈節(jié)的一個套曲,首屆新疆當代藝術節(jié)隨之展開,位于烏市七坊街2號園區(qū)的5號展廳,由新疆龜茲研究院承辦的“華彩龜茲”新疆龜茲壁畫臨摹作品展為人們貫穿了時空通道,魚貫而入的人們輕輕走進這個古樸寧靜而幻彩炫目的世界,在用敬仰之心觀摩著一幅幅宛若真品的臨摹壁畫時,也在用心靈銘記那一段漸行漸遠的歲月。

 

國家二級美術師、新疆龜茲研究院美術系主任郭峰告訴記者:“這次展覽集納了十幾位龜茲壁畫臨摹創(chuàng)作者的77幅作品,這些畫家十幾年來臨摹龜茲壁畫,他們幾乎全部出自新疆龜茲研究院。”

 

郭峰介紹說:“此次展出的龜茲壁畫藝術摹本,是新疆龜茲研究院老中青三代畫家對龜茲壁畫藝術如醉如癡追求的結果,他們用孜孜不倦的精神真誠研摹的結晶,是為了更完美地向人們展現(xiàn)龜茲壁畫不朽的魅力,全面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古代民族文化,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此次展區(qū)除了77件臨摹的壁畫外,還有關于介紹龜茲各石窟的文獻圖片區(qū),各畫家的簡介,各石窟出土文物的圖片,以及一部分流失海外的壁畫殘片,另有一個影像資料廳,循環(huán)播放龜茲石窟的紀錄片,以供人們欣賞。此次臨摹壁畫展將延續(xù)至8月20日。兩位市民在拍攝龜茲壁畫臨摹作品。 本報記者 秦梅花 攝我們一起來跳舞七坊街首屆(全疆)街舞大賽開賽新聞報道記者阿比拜 實習生鄭雪婧紅紅的太陽照在了火火的現(xiàn)場上,火火的笑容紅紅地映在了每個人的臉上。7月21日,七坊街首屆(全疆)街舞大賽現(xiàn)場,來自新疆各地的200多名街舞精英摩拳擦掌。

 

震撼人心的jazz音樂響起來,參賽的、觀看的每個人身上的神經(jīng)都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跳動著。報名參加了機械舞、鎖舞、個人技巧舞、嘻哈舞項目的外號“小鬼”的法爾凱特胳膊上的肌肉隨著音樂的響起開始跳躍起來。“不要害怕,我的身體已經(jīng)融入到了節(jié)奏里,只要有音樂響起,我身上的每塊肌肉每個神經(jīng)都會跳動起來,我沒有辦法控制著不要跳,因為它們已經(jīng)聽不到我的聲音,只有音樂才能控制住。”他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

 

比賽開始時,場內(nèi)的選拔正在進行,場外選手們也都不約而同地圍成了一個圈,開始隨意地跳舞。在這里,舞臺已經(jīng)沒有了界限。有音樂的地方,就有舞蹈。而掌聲總是不吝惜地鼓給出來跳舞的朋友們。每個舞蹈者身上那張揚青春個性的服飾,那充滿自信的動作,讓圍觀的觀眾朋友們也都融入到了他們的舞蹈世界中。

 

現(xiàn)場最小的5歲選手也在大家的掌聲中舞起了雙手。認真的表情,靈動的雙眼,精彩的結尾手勢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不要看我小,但是我非常棒。想挑戰(zhàn)我的請站出來。”囂張的語言,夸張的手勢透露著街舞王者的風范。

 

在這里,跳街舞的朋友們見面方式也變得舞蹈化。兩個手拉在一起,肩碰肩,手掌相互拍一下,大聲叫一聲“呦呦呦”,以全身的活力、熱情澎湃的感覺告訴對方“嗨,舞友,你好嗎?”

 

在這里,年齡已經(jīng)沒有了界限。只要你會跳,會動,只要你熱愛街舞,那就可以成為這個世界的一員。報名參加的選手們從最小的5歲到最大的30多歲,都已經(jīng)忘記了年齡,忘記了民族,忘記了語言。只有街舞成了這個世界可以交流的手段。

 

大賽負責人曹辰祥告訴記者,此次街舞大賽還加入了“城市大戰(zhàn)”街舞比賽,來自昌吉、伊犁、哈密、烏魯木齊的街舞團隊們將首次在這里進行城市街舞比賽,角逐最棒城市團隊。七坊街首屆(全疆)街舞大賽現(xiàn)場。 本報記者 秦梅花 攝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舞蹈)保護成果展開展看驕陽下的 “舞蹈之柱” 新聞報道記者劉俊佑 實習生李廣興 7月21日起,只要路過烏市延安路上的新疆藝術劇院,都能欣賞到一道別樣的藝術風景:驕陽下的“舞蹈之柱”,用十多幅飛旋的畫面展示著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成果。

 

“舞蹈之柱”由四根色彩鮮明的圓形柱子組成,分別取名為 “舞動的綠洲”、“舞動的沙漠”、“舞動的草原”、“舞動的高原”,每根柱子都是一道風景,四根柱子就是一大片風景。遠遠望去,在驕陽下跳躍著的,仿佛想要飛向天空的白色“舞”字格外醒目,一個“舞”字串起的是一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風景,是一片心連著心、情連著情的風景。畫面上有維吾爾族的“皮爾”、“那孜庫姆”、有柯爾克孜族的女子舞蹈,有塔吉克族的“鷹”舞,有蒙古族的“薩吾爾登”,有哈薩克族的集體舞,每一幅畫面都濃縮著一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每一幅珍貴的原生態(tài)舞蹈藝術圖片或者舞臺劇照,都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等各民族舞蹈的獨特樣式和藝術風情,它們在驕陽下呈現(xiàn)出的,不僅是美麗新疆、和諧新疆、與時俱進的新疆風貌,更呈現(xiàn)出的是新疆各族群眾相互交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的集體智慧。

 

為了讓前來參加舞蹈節(jié)的各國友人觀賞到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舞蹈)保護成果展,也為了讓新疆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大飽眼福,新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負責人李季蓮、新疆畫院負責人白鋼都沒有少操心,他們一遍遍地策劃,一遍遍地挑圖片,一遍遍地選址布展,從最初的能體現(xiàn)新疆十三個世居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成果展,到這四個巨大的跨越民族界限的“舞蹈之柱”;從最初的新疆人民劇場門前廣場,到現(xiàn)在的新疆藝術劇院大門口;從最初的幾百張珍貴圖片,到現(xiàn)在的濃縮著新疆各民族舞蹈發(fā)展史的巨幅彩噴,這中間的一次次變化,無不透露著主辦方的用心良苦,這也是新疆近年來在戶外舉辦展覽的一次創(chuàng)新之舉,更為本屆舞蹈節(jié)的成功舉辦錦上添花。新疆文物系列展開展來博物館感知文物之魅特寫記者張迎春當中外舞蹈者們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旋風,讓烏魯木齊整個城市都舞動起來的時候,那些文物靜靜地躺在新疆博物館的玻璃櫥柜里,同樣有著巨大的文化吸引力。

 

7月21日,新疆博物館同往常一樣,人流不斷。“青銅文明 中原瑰寶 河南夏商周出土文物展”吸引了不少國內(nèi)外觀眾的眼睛。194件夏商周時期的精品文物,用它們渾身散發(fā)出來的珍貴的文明氣息,讓人們不知不覺地去追憶華夏民族曾經(jīng)的輝煌,體味中華民族共同的文明,共同的根脈,共同的情感。

 

“一部中原河南史,半部華夏中國史”。河南位于華夏腹地、黃河中下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是古代中國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歷史上有20多個王朝都在這里建都。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國家確立的重要時期。那時候,青銅文明是那么發(fā)達,制作水平之高、雕刻之精美,大有登峰造極之勢。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就在這些遺存下來的各種各樣的青銅器上說話,猶如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文明奇葩,開得那樣鮮艷、燦爛。

 

這些珍貴的文明,早在千年之前,被先民們長埋于地下。直到1928年考古隊員們才慢慢揭開它沉封的厚土,撩開神秘的面紗。

 

人們欣喜、歡呼、贊嘆中國古老文明的美麗。人們欣賞、思索和研究中國古老文明的豐厚。半個多世紀,這些歷史的佐證,就這樣在人們的贊嘆和思索中,在中原大地上呈現(xiàn)著,帶給無數(shù)國內(nèi)外觀眾文化沖擊力?,F(xiàn)在,當它們“坐”著火車,千里迢迢來到新疆時,同樣給地處偏遠的新疆人,帶來了很多的驚喜。

 

看完這個展覽大廳,記者又來到另一個展覽廳“瀚海霓裳——西域服飾的記憶”。那些從新疆自然干燥的氣候條件中保存下來的近2000年的西域服飾文化遺存,讓人讀到西域服飾文化的源流,以及與中原服飾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交流融匯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軌跡。

 

“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歷史文物陳列”在館內(nèi)已經(jīng)陳列了很長時間。這個展覽從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漢統(tǒng)西域開先河、群雄爭霸民族融合、大唐雄威置安西,一直到勇捷回鶻遷天山、蒙古西征立汗國、大清統(tǒng)治新疆,分8個部分,展示了古代西域文化發(fā)展的脈絡。

 

還有 “永遠和祖國在一起”、“新疆民俗風情陳列”及“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覽”3個展覽,有力地說明了新疆自古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管哪個展覽,都讓我們從文物上,讀到了西域和中原歷史文化的厚重,讀到了中華文明的燦爛,在國際舞蹈節(jié)這樣的藝術盛宴上,欣賞這些展覽,使我們的心更加沉靜,愿意學習和思考,從新疆文化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增加知識的厚度。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