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這個自2017年左右開始廣泛進入中國觀眾視野的概念,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1975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心流體驗指的是一種將個人精力或身心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時的感覺。
大約在兩年前,沉浸式體驗遍地開花,至今在社交平臺被網(wǎng)友演變出多種花式玩兒法。如果你第一次在社交平臺搜索“沉浸式”三個字,或許會迷惑:沉浸式回家?沉浸式吃東西?連泡澡都要沉浸式?有人在泡澡的時候能做到不沉浸嗎?玩兒梗的勁頭還屬這屆年輕人最厲害。
“沉浸式”的初衷是將觀眾從被動觀看轉(zhuǎn)向為主動體驗,它所帶來的完全沉浸其中的參與感、完全按照內(nèi)心驅(qū)動進行某一舉動帶來的愉悅感、以及注意力的高度專注可以過濾掉所有其他不相關的知覺,是“沉浸式xx”病毒式擴散的歸因。
沉浸式展覽的“沉浸度”有多高?
沉浸式的梵高
以目前在全球巡展的梵高沉浸數(shù)字藝術展 Imagine Van Gogh為例,它經(jīng)歷過幾個階段:早在70年代,攝影師 Albert Plécy通過他的Image Totale ©(全像概念)新技術,讓觀眾沉浸在畫作的放映中。本世紀初,專業(yè)團隊的組建使之完成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梵高沉浸式展覽。取得成功后,展覽不斷升級硬件設施與更新版本,并陸續(xù)在全球多個地區(qū)復制這個卓有成效的商業(yè)模式。2017年巡展至巴黎那次,吸引了200萬人次前來體驗。
圖據(jù)Imagine Van Gogh官網(wǎng)
當繪畫沒有了框架的限制,畫面從墻上蔓延到地板及角落,從梵高的自畫像、從阿爾勒到奧維爾的不同時期作品,巨型投影讓觀眾全然置身畫中,光線的變幻讓色彩直接擊中你,古典配樂將放映幻燈片的氛圍感拉滿,小朋友追逐著地面上的圖案玩鬧——在美術館中,你連講話都需小心翼翼,但在這里你可以輕聲與朋友交談甚至席地而坐。
全球有多家機構在做梵高的“沉浸式”展覽,呈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Immersive Van Gogh Exhibit、Van Gogh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Van Gogh Alive等等,競爭激烈但不乏蜂擁而至的觀眾們,有些展覽為場地特制了香氛,讓你充分感受法國南部的陽光與草木,或送一支向日葵作為伴手禮,讓你覺得與梵高的靈魂更近了一步。大家紛紛打卡拍照,分享在社交平臺。
除了梵高,畢加索、莫奈也是沉浸式展覽的大IP,但另外兩位始終無法在“沉浸式”這一領域比肩梵高,色彩絢爛的夏加爾巡展也仍然停留在“掛在墻上”。
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系列
草間與《無限鏡屋:陽具原野》
而早在1965年,草間彌生便創(chuàng)作了 Phalli's Field,25平米的小房間布滿柔軟的形狀曖昧的毛絨制品,鏡面的無限反射使之數(shù)量倍增,當年的草間彌生不曾想過日后會有一個叫做沉浸式展覽的名詞出現(xiàn),正如她為批判“把藝術品當作商品一樣銷售”而以兩美元一顆的價格出售1500個圓球之時,不曾想過日后她的衍生品的價格都足以讓普通上班族猶豫不決、既愛又恨。
《Infinity Mirror Room–Filled with the Brilliance of Life》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被廣泛關注后開始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無限鏡作品,鏡子是她的武器,反射是觀眾在光怪陸離中接受的最大誘惑,2009年,她創(chuàng)作了Aftermath of Obliteration of Eternity;2013年創(chuàng)作了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Light Years Away;2016年創(chuàng)作了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密閉的鏡屋自帶沉浸特效,無需任何數(shù)字影像的加入,當你走進去的第一步,眼前這個空間就使你忘了還有出口的存在。
圖為筆者攝于2019年草間彌生上海展覽《愛的一切終將永恒》的鏡屋作品內(nèi),鏡面將觀眾無限倍地反射增多。在密閉空間與陌生人面對面呼吸,不亞于與上司一起被困電梯,社恐撐到第5秒就想逃。
當然了,有時候也會因為人太多而找不到出口。
沉浸式場景總是可以獲得更多市場推廣的機會與商業(yè)模式的可能性,聰明的商家永遠愿意與藝術沾上關系。
TeamLab★
TeamLab是一組來自日本的跨界藝術團體,由 400 多位創(chuàng)作者組成,以其極具想象力的沉浸式方式,迅速擴散至倫敦、硅谷、米蘭、新加坡等全球各地。團隊從世紀初開始利用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作藝術,2019年落成于上海,6600平米的空間任君馳騁。
圖據(jù)TeamLab官網(wǎng)
這個號稱“沒有地圖的美術館”讓藝術走出空間的限制,使不同的作品之間產(chǎn)生交流。模糊的界線,相互交融的作品,組成了一個沒有邊界互相連續(xù)的世界。將身體沉浸在無界的藝術之中,是TeamLab的最大賣點。但酷炫不是其目的,他們專注于人與人、自然等多重關系,每個主題項目都有獨特的精神內(nèi)涵。
Flowers in Layered Ultrasubjective Space 圖據(jù)TeamLab官網(wǎng)
大IP+專業(yè)布展大獲成功有其必然性。而當下,更多的“沉浸式”展覽出現(xiàn)在不同角落,似乎與這三個字沾上邊,就掌握了流量密碼,可以搖身成為實體商業(yè)的頭號玩家。仿佛若沒有聲光電齊發(fā),沒有VR 、AR、MR的互動體驗,就無法完成引流的KPI,就會成為商業(yè)社會里躲在墻角哭泣的棄兒。
而不論沉浸式形式如何多變,其目的也只有一個:通過增強或者改變觀眾對真實世界的感知,讓觀眾與構造的虛擬世界融為一體,“迷失”在重構的故事世界里。
熱度一直未減的《不眠之夜》周年特展發(fā)布會專場 圖據(jù)網(wǎng)絡
但,被人吐槽的地方包括但不僅限于:過分注重形式是否導致觀眾對作品失焦?藝術是否真正能通過這種噱頭起到對公眾的教化及普及?它是否可以提供正向的藝術價值觀?作品是否獲得正規(guī)授權?是基于商業(yè)還是基于專業(yè)?是不是在瞎搞?
不論答案如何,對于體驗的追求毋庸置疑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電視機越來越大的屏幕尺寸;越做越精細的游戲體驗;越來越有趣(復雜)的立體童書;商場里突然多了片熱帶雨林,走近看卻發(fā)現(xiàn)是家椰子雞火鍋;各地涌現(xiàn)的主題式樂園......
位于北京的SKP-S ,圖據(jù)網(wǎng)絡
人們永遠在追求更高科技帶來的更優(yōu)體驗,并心甘情愿將時間付諸其上。一夜之間,“便利”仿佛已經(jīng)是上個世紀的消費者訴求,你或許有沖動從網(wǎng)上買部只能打電話的老年機來躲避微信群的轟炸,但你無法在現(xiàn)實中真正地使用它。
品牌與上海一處菜市場的“夢幻聯(lián)動” 圖據(jù)徐匯區(qū)商務委微信
而美術館之外的沉浸式公共藝術與商業(yè)行為也早已遍布在你我的生活中,從你買菜路過的街區(qū)——品牌連菜市場也沒有被放過、經(jīng)過的商場中庭、進入的景區(qū)、走進的某一家商店,簡單來說,若具備精致的美陳(有叫得上名字的設計師)+音樂(隨便哪種沙發(fā)音樂)+任何一個可以互動的模式,就會有網(wǎng)友會籠統(tǒng)地稱之為“沉浸式xx”。
“我的每一筆消費,
都在為我理想的世界買單”
曾有人說,這屆年輕人的最大心態(tài)就是“逃離”,真實的世界仿佛讓人愛不起來,不管是逃離北上廣,還是選擇躺平,他們更愿意享受孑然一身的快樂,或孤獨。沉浸式商業(yè)模式的最大獲利者當屬密室逃脫,想要逃離的朋友們從辦公室出來便鉆進了密室逃脫的場景內(nèi),當他們換上服裝的那一刻,一個新身份便誕生了,一段短暫而快樂的旅程也開始了。鼎盛時期,密室逃脫在全國有上萬家門店。
圖據(jù)網(wǎng)絡
打開小某書搜索你所在地區(qū)的沉浸式展覽,不乏網(wǎng)紅們與作品千篇一律的精修圖。網(wǎng)紅打卡越多的展覽,就越能吸引更多人前去。雖然稍早前已有不少美術館發(fā)出聲明:歡迎打卡,但拒絕網(wǎng)紅過度拍照??沙送瞥鲇残源胧┑膱鲳^,沒人愿意聽話照做——這屆年輕人不好帶?哪里哪里,哪屆年輕人都不好帶。
而不論是沉浸式展覽的火爆還是網(wǎng)紅打卡,剝開表象,與Z世代的消費觀密不可分。沉浸式與體驗式的商業(yè)帶來的個性化的體驗,正中推崇自主消費的Z世代年輕人的消費特征:
這里有幾位出生于2000年左右的朋友,他們的喜好與消費觀或許是年輕一代的縮影:
為愛好買單,快樂乃最大追求。
人物介紹 PROFILE
Nanaco
2000年出生
某戲劇學院傳播學專業(yè)在讀,已開始兼職工作
已開始兼職工作;盲盒大戶,喜歡看攝影展和畫展。
Q:99藝術網(wǎng)
A:Nanaco
Q:最近看了什么喜歡的展覽?
A:周末去了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我想去看很久了!
Q:你為什么更鐘情于沉浸式展覽?
A:快餐式的文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熱鬧過后的安靜更難能可貴。沉浸式的展覽可以讓人短暫地停歇與另外一個構造的世界相融,暫時放下我所有的煩心事,是一段能讓我能靜下心的經(jīng)歷、感受、思考的時間。我不是在寫散文,這是我的真實心聲。
Q:你把大部分錢用在?
A:社交、穿搭、美妝......
Q:你的消費觀?
A:享受當下,快樂至上。
Q:買過什么你認為最棒的東西?
A:目前沒有,每一個東西都會帶著那時那刻的獨特感受,包括在哪兒買的、和誰一起買的、因為什么而買。但我肯定會因為買到最后一個限量款而!激!動!
Q:品牌用什么口吻溝通可以贏得你的芳心?
A:我不喜歡過度熱情的來搭建關系,我跟你又不熟,保持適當?shù)纳缃痪嚯x吧,以專業(yè)的身份和親切的態(tài)度來跟我講話。
Q:什么是你認為一場“較為完美”的沉浸式展覽?
A:作品本身很重要,要有故事,跟我有共鳴,我就會覺得它好。
人物介紹 PROFILE
鄧宇浩
2000年出生
廣州美術學院在讀
現(xiàn)從事油畫與當代藝術方向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
Q:99藝術網(wǎng)
A:鄧宇浩
Q:你喜歡看什么樣的展覽?
A:各類型的展覽我都會去看,畫展啊、潮流藝術相關的展、以及我一直都感興趣的當代藝術展。沉浸式藝術展也是我假期看展時的一個重要選擇,例如之前在上??吹囊粋€敦煌主題展,還有前段時間在廣州的一個空山基的展覽,都挺沉浸式的。
Q:沉浸式展覽的哪些地方令你著迷?
A:我認為有兩點:一,依托于新的科技和美學,多感官體驗產(chǎn)生的奇妙化學反應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二,純粹的“看”展已經(jīng)難以滿足我們內(nèi)心的沖動和需求了。相比站在走道上觀看如同被束之高閣般的一件件作品,我認為包括我在內(nèi)的不少觀眾都更希望能在某種形式上“觸碰”到作品,甚至是置身作品其中。而好的互動型的作品以及沉浸式展覽都能給觀眾帶去這些體驗。
Q:你的大部分零用錢花在了?
A:旅游一定是占比最高的,只要有假期我就會出去玩兒。在生活中我算是有點極簡主義的人,在日用、愛好上會在保證一定質(zhì)量和體驗上盡可能地簡單。我不怎么社交,和好朋友簡單聚一聚聊聊天,隨便去哪逛逛就好。
Q:你的消費觀念及偏好?
A:只有過得開心才算生活,為了開心我能放棄不少東西,我的習慣是,在保證基本責任和生活質(zhì)量的前提下,盡量投入到自己的興趣點當中,比如旅游和藝術類相關的消費等。
Q:品牌用什么口吻溝通可以贏得你的信任?
A:平等。品牌近乎傳教士式的口吻顯得很老套,我其實更傾向于以一種討論、交流的方式,有誠意的將客戶重視起來就會讓我覺得很棒。
Q:你認為一場“較為完美”的沉浸式展覽是怎樣的?
A:好的主題,別具一格的美術形式,吸引人的視覺設計,優(yōu)秀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以及展覽時合適的管理等,這些方面都是我過往在觀展時一直會去留心關注的。
人物介紹 PROFILE
嘟嘟
1997年出生
某藝術機構老師
癖好是搜集香氛,對市場上大小眾各類相關產(chǎn)品了如指掌。
Q:你常去看什么類型的展覽?
A:新奇有創(chuàng)意的展,能給我新鮮的視覺刺激,同時又能表現(xiàn)出當下現(xiàn)狀的思考隱喻的。
Q:你怎么理解“沉浸式展覽”?
A:我不知道別人,但我喜歡新奇的體驗,沉浸式就直接激發(fā)了一種鏈接,我融入了這個現(xiàn)場,我跟它有交互,我是它的一部分,它也是我的一部分,我們參與了彼此。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能從展覽上搞到我上課要用的素材或形式去教小朋友,好吧,我愛工作。
Q:你把大部分錢用在?
A:我大概剛需40%,愛好30%,旅行10%,社交5%,還有的應付了宇宙黑洞。
Q:什么是宇宙黑洞?
A:就是那些明明被我買回來但是居然找不到的東西,它們?nèi)碎g蒸發(fā)了!
Q:買過什么你認為最棒的東西?
A:我想買一件小的油畫,跟我的香氛柜很搭,但是年前我用差不多的價格買了一口某品牌的鍋,吃還是最重要的,對吧,我媽擔心我老吃外賣么我就想自己做,那個鍋號稱自動做菜機器,你把材料放進去它自己就做好了完全不用操心,但是用了兩次后閑置了,后悔死了,誰愿意買,我低價出。
人物介紹 PROFILE
King
1994年出生
某品牌平面設計師
自稱“掙扎徘徊在消費主義陷阱旁的半年輕人”,愛好打籃球及囤鞋。與前面幾位比,King仿佛已經(jīng)看透了某些東西。
Q:你覺得沉浸式展覽為什么對大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A:因為浮夸。
Q:你的消費觀?
A:脫離消費主義陷阱。
Q:你買過什么你認為最棒的東西?
A:我的球鞋?只跌不漲?
Q:什么是你認為一場“較為完美”的沉浸式展覽?
A:像《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那種,細節(jié)做到震撼,設置做到出人意料,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沒有一個觀眾的體驗是跟別人重復的,說到這個我就興奮了,我還會再去的。
Q:你更看重展覽的體驗感還是藝術性?
A:體驗感,毫無疑問。不要跟我談純藝術,藝術千人千面。你看我畫的這是什么?
Q:不好定義,不想亂說。
A:這是“藝術”二字!睡了。
在年輕一代(不論是Z世代還是千禧一代,我們暫且統(tǒng)稱其為年輕一代)這里,消費個性化與自主化是他們的顯著標識,他們不吝于購買自己的熱愛,但也在選擇的時候更顯多元和挑剔。
他們更加不受大眾傳播的影響,硬性宣傳和感官轟炸無法贏得他們,反而,相關領域的KOL們對他們的影響則是巨大的,私域流量內(nèi)群體性意見的影響也在左右著他們的選擇。
而這也完全可以解釋,具有號召力的up主更新了一條自己的看展筆記之后,黏性極大的粉絲會立馬出現(xiàn)在展館的門口排隊等候及搶購周邊。
小某書上的看展貼
孤獨。當有人在社交平臺發(fā)出“孤獨至死”這四個字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成為下一個尼采或加繆,但極有可能是一個寫作業(yè)間隙刷手機的初中生。
當70后還在對著朋友圈疑惑什么是emo的時候,emo鼻祖網(wǎng)易云音樂的聽歌等級已經(jīng)被更年輕一代視為選擇對象的標準:如果一個人的等級過了8級,能處,說明TA聽了很多歌,沒時間做海王。
KAWS:孤獨時代的同伴 展覽現(xiàn)場
若孤獨一定需要被慰藉,能凸顯他們品味的音樂、藝術、某些小眾潮流就是良藥。而當他們能找到自己最舒服和適合的社交領域時,消費力也就自然被凸顯出來。
他們看似分散,但又有很強的凝聚力,細分市場內(nèi)“氣味相投的一小撮人”最易產(chǎn)生黏性和慣性,他們有屬于自己的美學概念和生活態(tài)度且能極大程度地互相影響。而不論是kaws還是丸山純奈,訴說孤獨、慰藉孤獨的創(chuàng)作者就是能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的上帝。“選擇即品味”,在這屆年輕人身上更為突出。
《Bubble Girl》, 2020, 丸山純奈
Z世代群體在中國有約2.3億,且每年以3.5%-4%的基數(shù)在增長,這類消費人群與消費模式在未來十年內(nèi)勢必穩(wěn)居市場主導,基于此,傳統(tǒng)商業(yè)逐步在進行消費升級,大量主題場景的設置利用“身臨其境”試圖盡量牢地抓取他們,融合了多場景、高科技的體驗式展覽雖然已俯拾即是,但熱度仍將維持。
火爆游戲《賽博朋克2077》
而對于機構或畫廊來說,將著力點放在良好的市場營銷上,也是精準吸引目標人群從而并、輔助產(chǎn)品二次消費的有利模式,擁有了這批有著無限創(chuàng)新可能性的客人,畫廊們也有著超乎以往的更大空間。
沉浸式的商業(yè)性VS藝術性哪個更重要?
若說沉浸式是技術與商業(yè)推進的必然結果,那么當過分強調(diào)手段與氛圍的“沉浸式”與藝術掛鉤,是否可以直出一個“它增強或削減了作品的藝術性”的結論?
故宮與鳳凰衛(wèi)視打造的《清明上河圖3.0》,呈現(xiàn)出一幅長36米,高4.8米的多媒體長卷
20世紀初,攝影、無線電、發(fā)動機等技術的傳播給藝術家們帶來了視覺的新鮮感,他們開始愈發(fā)關注所選擇媒介的特性,并使之將作品的意義變得與眾不同。在當下,似乎沒有哪種材料不可以拿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身體、食物、工業(yè)廢料、日常用品等紛紛拓寬著藝術的邊界,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的壁壘早已不是攻不可破,藝術直接地對人類的生活進行著干預。
馬克·奎恩《自我》 1991年,藝術家用自己的血液注入模具,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自己。
聲光電、數(shù)碼、文字、戲劇的多元并存正是現(xiàn)代藝術的顯著特點:主流趨勢仍然存在,但評價標準不再簡單地統(tǒng)一化,龐雜且難以系統(tǒng)化,這也是藝術留給當下人們的巨大空間或問號:當對藝術的考量脫離材料,媒介或形式是否不再是判斷藝術作品的質(zhì)量和潛在深刻性的標準?
田曉磊,《詩歌》,單屏錄像,7分14秒,2014
豐富絕不是一件壞事。對于畫廊、策展人、藝術家來說,專注與專業(yè)被拔到了更高的水準之上,單向度的跨域融合與推陳出新還不足夠,簡單的幻燈片播放套路早已被孩子們識破,大到作品主題展陳,小到某一幀的畫質(zhì)或VR、AR眼鏡的佩戴舒適度,都將是這幫挑剔的上帝們給出差/好評的理由。
面對更廣闊的市場,“沉浸式展覽”并非大眾娛樂的海洋球池,在一片打鬧之中,作品的觀念及對人性的關照、所提出的問題引發(fā)的深度思考、在喧囂中保持尖銳的態(tài)度,仍然缺一不可。而這些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技術會被取代,但觀念永遠在人類的靈魂中熠熠發(fā)光。
畢竟,戲臺搭罷,唱戲的人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