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之于普通民眾而言,始終是一塊充滿神秘感與誘惑力的熱土。無論是誰想揭開收藏界的神秘面紗,欠缺雄厚的財力和非凡的眼光,終究是無法登堂入室的。于是乎大多數人只能從那些只鱗半爪見諸媒體的報道中驚艷一瞬,卻對難以窺得全貌引以為憾。
資深電視藝術家及調查記者吳樹耗時5年完成的《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正是為了彌補普羅大眾的這一缺憾、還原收藏界的全貌而來。作者仿似收藏界的“深喉”,引領讀者探訪諸多寶地與險境、直面各類專家和藏家,既有紀實風格濃郁的細節(jié)描繪,又有宏大格局鋪陳的全景縱覽,令這一幅中國收藏界的“清明上河圖”躍然紙上。
收藏界這幾年適逢好光景,各路實力藏家的蜂擁而入、相關機構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使藝術品投資成為越來越炙手可熱的話題。在三部曲中,吳樹真實還原了多年來的收藏盛世和各方互動的景象。
與此同時,收藏界也越來越呈現出與其他投資形態(tài)類似的特性,亦即在千姿百態(tài)的繁榮表象背后的核心推動力量,唯資金與人心耳,這就使得更加紛繁蕪雜、光怪陸離。而三部曲更重要的價值,個人以為正是深入剖析了收藏背后資金與人心的運作、博弈和交融。這不僅反映在一個個收藏故事和名家訪談的細節(jié)中,也反映在作者對收藏界諸多新聞梳理和評論的字里行間中,而且相互印證、補充,成為“清明上河圖”上最為絢麗和妖異的一抹色彩。
“當藝術淪落為富豪階級的資產,當文化的價值必須通過金錢認證,全民收藏會是怎樣一種游戲呢?”
《誰在收藏中國》:
元青花牽扯出大陰謀
《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各有側重,有著自己獨立的敘事與評論的邏輯構架,放在一起卻又鑲拼成收藏界這許多年風風雨雨的主軸。首部曲《誰在收藏中國》于2008年底殺青,甫一開篇便引出一個“驚天大陰謀”,以2005年轟動國際收藏界的“鬼谷子下山紋元青花大罐”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及其背后的詭異細節(jié),來還原國際游資進軍中國、針對國內新富人群的掠財之戰(zhàn)。作者認為中國文物從20世紀末突然走紅國際大拍場,成交價以每年幾倍乃至幾十倍的速度向上飆升,背后就是這個陰謀之局。這也奠定了三部曲揭批收藏界黑幕、還原真相的主基調。伴隨著一個個陰謀,資金與人心的共同作用早已隱然浮現。
“當財富走出夢境后,拍賣公司用近乎女媧造人的手段,‘捏造’了一個又一個‘一夜暴富’的中國‘財子’,許多剛剛擺脫貧困、滿足于小富即安的平穩(wěn)日子的中國人,從中嗅出了一股股濃烈的財富氣味:一張幾輩子人趴在上面吃過飯的方桌價值數萬、一只老祖母泡酸菜的瓷罐子價值十幾萬、一幅掛在堂屋里都嫌寒磣的舊畫價值幾十萬……”
如是則人心不古,高額利益的驅動終究導致沉渣泛起。收藏界的種種齷齪與不堪也不過就是人性陰暗面的又一重輪回。
在本書中,作者將一個個當時收藏界的熱點話題串聯起來,彼此間既可獨立成篇,又互相呼應,既有細致入微的描述,也有言之鑿鑿的評判,可謂形散而神不散,令人有一口氣讀下去的欲望和暢快感。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章節(jié)都有作者的親身經歷、明察暗訪,與各路人馬過招周旋,這使本書節(jié)奏感更為豐富多變,迫力十足,妙趣橫生。
元青花熱正是中國全民收藏狂潮的一個標志性案例,時隔多年當我們回首這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從喧囂到沉寂的過程,其間仍有頗多值得玩味之處。
而后,作者將目光轉向國內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北京潘家園,用一個個生動傳神、頗具傳奇色彩的收藏故事將這片神秘土地的魅力之處盡數勾勒出來,當然更繞不開隨之而生的愛恨情仇。
隨著行文的深入,本書的火藥味也漸漸開始濃烈起來。在“竊國眾盜”一章中,吳樹對文物偷盜的嚴重現狀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評述,其間還穿插著他與盜墓賊的正面交鋒,言語間隨處可見作者的強烈責任感。“中國文物通緝令”一章中,字里行間無不顯現出作者對大量文物被盜出境的痛心疾首、悲從中來。
“誰廢了中國文物專家”一章中,作者的態(tài)度更加鋒芒畢露,他在財富大潮席卷收藏界的時候,文物專家面臨的尷尬境遇以及某些人的異化愈發(fā)引人深思。圍繞“全世界元青花只有300件”的觀點而引起的兩派文物專家大爭論,更是折射出收藏界的種種光怪陸離和隱藏在背后的利益驅動和人性向背。
此外,對于新聞媒體聯手上演鑒寶大戲、拍賣公司變身魔幻大師、文物成了送禮就送的“腦白金”、全民藏寶已然成為一場數千萬人參與的“愚人節(jié)”游戲等諸多收藏界的“怪現狀”,作者都毫無遺漏地縷析條陳,將一幕幕鬧劇的華彩樂章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歷,我?guī)缀跆焯於紥暝诤诎档娜诵詿挭z里,不停地化妝、不住地蛻變、一次次地輪回著人世間令人憎惡的角色:盜墓賊、走私犯、騙子、奸商……以至于結束采訪、文稿殺青后,在相當長的一個階段里,我依舊惴惴不安、魂不附體,掩卷而無法停思。”
正是這種幾近忘我的對真相的探究,使本書得以重重淬煉,成為少有的收藏類紀實佳作。
《誰在拍賣中國》:
佳士得(微博)與蘇富比(微博)(微博)20年戰(zhàn)略轉移
吳樹一不做二不休,在《誰在收藏中國》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又擬就一個3年的寫作計劃,來完成后兩部作品。2010年初,三部曲之二《誰在拍賣中國》問世。
“那個剛愎自用的老先生,做起事來總是不管不顧、率性而為,有時候簡直折騰到不自量力的地步!”法籍著名美學家李蘭對吳樹如是評價。
與前作的多點開花、全面推進的創(chuàng)作構架不同,《誰在拍賣中國》則更加聚焦于“拍賣”這個高亮的主題。用吳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主訴點比較集中,基本上圍繞“誰在拍賣”、“怎么拍賣”、“為什么會被拍賣”三方面展開。
構架的緊湊也促成主題探討更加縱深厚重和肆意汪洋,作者在收藏界浸淫多年的深厚功力更加凸顯。雖然拍賣是主旋律,但讀者依然可以從厚實的采訪和調查中獲取足夠多的養(yǎng)分,豐富關乎收藏的各方面的視界與經驗。
作者顯然對自己的精心編排也相當滿意-在敘事方式上,本書充分利用調查者不同的文化優(yōu)勢,在不同的國度、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風格的語言講述受訪者的故事;在邏輯結構上,本書跟蹤佳士得與蘇富比近20年的幾次戰(zhàn)略轉移——從倫敦-日本-美國-中國,并以此為線索,將中國文物市場的現狀納入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大格局進行分析;在思想方法上,本書盡量站在歷史、文化和經濟的高度,著重對中國文物市場出現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群,客觀地進行民族化的人格主義分析。
“記者通過對歐美國家文物市場和收藏家、古董商、拍賣行,以及有關媒體的調查采訪,對西方拍賣行的商業(yè)戰(zhàn)術進行了歸納、分析和判斷,包括他們在不同階段的拍品選擇標準、價格炒作規(guī)律和后階段的拍賣走勢,在本書的有關章節(jié)中也都有所體現。”
一如既往,案例故事的精彩性是本書尤顯出色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大量細節(jié)生動、語言形象的收藏故事躍然紙上,使本書雖厚卻毫不顯滯重,相反閱讀快感連綿不斷,閱讀情緒此起彼伏,這不禁又要令人感嘆于吳樹深厚的新聞調查訪談功底以及近乎苛求自己的完備的素材收集過程。
《誰在忽悠中國》:
石破天驚的第一手訪談
去年末,吳樹終于完成了他的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之終結篇《誰在忽悠中國》,歷時5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為之告一段落。在此期間,他一度罹患惡性腦瘤,成書之旅伴隨兩次手術、數百次劇痛而尤為艱辛。
新書與前兩作一脈相承,但在結構上有了更為顯著的切分,作者對內容布局的拿捏和火候把握更見功力。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偏于宏觀和全局感,以新聞調查和深度報道為主;下卷則更側重微觀具象層面的專家訪談。
這本書繼承了前兩作的優(yōu)點,文字鮮活,令讀者宛如身臨其境,既有宏大敘事,也有對細節(jié)和語言的刻畫,且水乳交融而成一體。在案例描述上抽絲剝繭、縷析條陳,讓人嘆服吳樹不愧“深喉”之盛名。
本書開篇就是“元青花梅瓶”案的親歷記,既與首部曲開頭遙相呼應,又在瞬間便攫住讀者的注意力。故事通篇就一個字—“騙”,但看完后不禁令人佩服行騙者心思的縝密、對收藏者心理活動的把握度和作案手法的高超。短短十來頁的篇幅,讀者兼“爆料人”董先生、潘家園的瓷器鑒定高手“光緒爺”、景德鎮(zhèn)仿制梅瓶的作坊主老莫和小莫、強買強賣的“羅漢”,以及隱藏在騙局后面的大鱷溫州老板和“撫州佬”等一眾人物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場爾虞我詐、將計就計的好戲。在這條龐大利益鏈上各端的人物言行舉止、利益取向一覽無遺。到最后真相大白,作者原先認為的受害者實際上卻是最大的贏家,其他大部分人都成了倒霉蛋,民間收藏市場的云詭波譎和險象環(huán)生盡現筆端,也符合投資界公認的“七虧一平兩賺”的鐵律。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已有之事后必再有。這種“每兩三年都會有人做一次”的“大點的騙局”(引號中為老莫語,下同),盡管“這么簡單搞笑”、“聽上去很荒唐”,但就是有人被騙得結結實實,賠上百萬乃至千萬身家,歸根到底,就是人心中無法遏制的貪婪和欲望使然。
本書中,收藏界各色人等再次躍然紙上,這其中既有精英級別的富豪收藏家,也有收藏界的文化殉道者。作者可謂眼光全面,并未偏執(zhí)于某些群體,將收藏界的“清明上河圖”盡可能包羅萬象。
在人心與游資的共同作用力下,收藏界的怪現狀不斷浮現。“同樣品質的商品,從產地作坊到拍賣公司,就因為篡改了商品的真實信息,價格由2萬升至200萬,整整翻了100倍。如此暴利欺詐在法制健全的國家聽起來更像是一個財富大挪移的魔術表演,但在混亂不堪的藝術品市場上,我們卻經常有幸親眼目睹如此荒誕離奇的活報劇。”
而后,作者更是得出“中國古玩市場整體違法”的驚人結論。他的調查有足夠的分量,因為他曾經只身前往“著名盜墓村”,也六下景德鎮(zhèn)暗訪“官窯王”。結論背后的案例猶如一部武俠小說,江湖險惡、高手迭出,一山更比一山高,讀起來實在痛快淋漓。
古玩市場門門皆學問。作者儼然是在傳授收藏界“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秘訣,通過那些仿制高手之口,將瓷器造假行業(yè)不為外人道的秘辛盡數抖落出來,讓讀者在欽佩之余,也不由對這個市場水之深、水之渾倒吸一口冷氣。
玉器中的門道同樣不比瓷器遜色,還有青銅器、字畫……作者都一一作出精彩描述。
當然本書的重頭部分還在下卷,無論是鑒定專家、高仿高人還是收藏達人,作者對十多位業(yè)內資深人士的第一手訪談,真正讓收藏愛好者可以登堂入室,獲得普通人可能需要繞許多彎路、交大量學費才能獲得的經驗和知識。這也忠實地執(zhí)行了作者的意愿:用信息對稱來盡量消減收藏界“忽悠”的負效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深愛自己的祖國,深愛五千年文化的每一個字符。我敬畏古往的祖宗神靈,敬重身邊的蕓蕓眾生。故,我思、我辨、我悲、我怒、我哭、我喊……”
吳樹耗費巨大心力寫就《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不僅僅只是為還原收藏界的真相而來,書中溢于言表的愛國情懷、民族憂患意識倘若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相信作者亦將深感幸甚。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