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中華民國駐美大使 1939年
胡適與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
民國政府美國大使館
很多人說<胡適日記>是他預設有讀者的。而胡適恐怕難以假設我們讀到這批電文。歷史沒有既定的真實,而歷史的遺留帶我們進入一個個值得研究的細節(jié)中去。在1962年的中央日報上我們看到了一篇王世杰先生<胡適與政治>,其中談及了胡適的政治人格和見解以及工作,他認為胡博士是一個絕對臨難不茍和見危受命的人。
蔣介石在胡適赴美擔任大使之初開示四項任務:1、歐局變動如何促美助我。2、中立法。3、財政援助。4、禁軍用品售日。
從通信中可以看出胡適對于在美的工作方法:在于事實演變和領袖意志。于是胡適兩次覲見羅斯福,并呈送了蔣介石親筆長信,希望其從道義同情轉(zhuǎn)向政治支持和經(jīng)濟援助,后來胡適工作重心轉(zhuǎn)向借款和輿論宣傳,關于借款是桐油借款促成近五千萬貸款,這些巨款對于抗戰(zhàn)前期的財經(jīng)平衡和戰(zhàn)局支撐無疑起到很大作用。輿論宣傳方面,胡適超常的演說能力無疑為輿論宣傳助力最大,胡適自己后來的回憶稱:在駐美四年間,赴美各地演講400次之多。深知美國民情的胡適也認為自己的講演能力就是最好的宣傳,并將政府特撥20000美金宣傳費全數(shù)退回。據(jù)后來的考據(jù),胡適在美生涯實在艱辛,盡可能自己解決困難。
王世杰先生說:恬淡不一定偉大,恬淡而有極大的勇氣和責任心,才是偉大。胡適在駐美大使任上完成兩項最重要工作:一為美國政府在武漢棄守后給與2500萬美金的第一次貸款。二為1940年11月下旬珍珠港事件前夕,促使美國拒絕日本政府關于中國戰(zhàn)事所提的解決條件。
胡適是王世杰三位摯友之一,他們是同年,大約結(jié)識于1920年王世杰北大任教其間,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力勸胡適赴歐美為政府作抗戰(zhàn)宣傳工作,乃至后來赴美擔任大使。這其中可見王世杰先生無疑是中場發(fā)動機。
這批胡適文獻主要是1938年9月17日—1941年9月18日胡適擔任大使四年間,與王世杰以及蔣介石等溝通匯報之電文,總數(shù)近200余頁電文,溝通之頻繁,匯集情況之詳實堪屬罕見。溝通情況涵蓋:胡適擔任駐美大使始末、胡適會見羅斯福、討論世界大戰(zhàn)之趨勢、美援借款、汪偽政權之演變問題等等。
抗日初期,避戰(zhàn)主和。
1935年7月26日,胡適與王世杰、羅隆基探討對日中政策。胡適建議:與日本公開交涉,解決一切懸案。原則為求得十年和平,方法為有代價的讓步。
我們必須有作長期苦戰(zhàn)的決心,方能希望得著有代價的交涉。
王世杰等只贊成“公開交涉”,而抹去了“解決一切懸案”一句,不愿妥協(xié)“偽滿洲”的承認作為代價。
胡適談及對蔣介石之觀察:蔣氣度廣闊,但嫌近于細碎,終不能小事糊涂。與蔡元培相比較,能否充分信用手下人是關鍵。
胡適寫給王世杰信札中回憶,與蔣介石初次見面,送書暗喻其重視“無為主義”的精義。
由英赴美,擔任大使。
胡適1938年7月22日來電, 敘述6月22日在法國接蔣介石電文允任駐美大使之始末,但擔心前任大使王正廷遲遲沒有行期,等待政府宣布發(fā)表任命。
1938年8月10日,王世杰請駐英大使郭泰祺轉(zhuǎn)告胡適之,王正廷想于9月請假回國,待其回國后始發(fā)表胡適擔任駐美大使任命,蔣介石與汪精衛(wèi)都力主當即發(fā)布,行政院孔祥熙壓制宣布日期,王世杰力主胡適毅然準備赴美就任。
1938年8月21日,王世杰致電陳布雷,希望蔣介石確認胡適擔任大使敦請王正廷回國,避免胡適推辭。
汪精衛(wèi)脫離重慶,致電勸告。
1938年12月28日胡適與王世杰通電,談論汪精衛(wèi)欲以去就爭和平,王世杰不以為然。王世杰向蔣介石建議三點:1、請汪精衛(wèi)勿作反乎國策的公開表示。2、請其勿與中央斷絕關系。3、請勿駐港,可暫赴歐。希望胡適通過郭泰祺致電汪精衛(wèi),勸阻汪精衛(wèi)。
胡適1939年1月3日致翁文灝和王世杰,談及汪精衛(wèi)艷電,希王世杰等勸汪精衛(wèi)速往歐洲,建議中央政府否定汪之通電,談及美國輿論不重視此事。
赴美初期,斡旋兩院。
1939年3月23日胡適致電重慶外交部,談及中立法案不利之四點:包括不宣之戰(zhàn),適用于中日之戰(zhàn)。偏重歐洲局勢,自有現(xiàn)金和船只均可在美購買軍械和原料,交戰(zhàn)國均不能在美國發(fā)行債券和借款。
1939年3月23日王世杰致電胡適,談及畢特門法案之討論,蔣介石認為目前法案中不分侵略與被侵略者,不利于美國與中國采取平行行動且不利于在美國貸款,希望胡適從中斡旋。
1939年11月7日,王世杰致電胡適:其在美紐約中國文化協(xié)會演講全文《日本在中國之侵略戰(zhàn)》刊行于中央日報,并在各報刊登,說明我國抗戰(zhàn)之艱苦。
美援借款,政府改組。
1939年12月7日,胡適致電王世杰,美國借款三五千萬有望成功,款已足用。美議員波拉發(fā)表對日美商約意見,我國公私團體發(fā)表文字駁斥,美國眾議兩院反感。希望以后不表示意見為佳。
1939年12月19日,王世杰與顏駿人電,談及在美國現(xiàn)款借款遇到困難,抗戰(zhàn)之最大問題為財務。蔣介石體諒羅斯福之困難,談及法幣有差池。
1939年11月27日,王世杰致胡適電,行政院改組,原定解除孔祥熙之財政部長職,并考慮王寵惠辭去外交部長職,外交重心在華盛頓。宋子文尚疑慮謙讓,原議暫時擱置。中央政府急盼美方借款落實,南寧抗戰(zhàn)重挫,軍心撼動。
1939年11月2日,胡適致電蔣介石,第二次借款已經(jīng)努力月余,美政府忌憚孤立派,夏季美國進出口銀行增資案被否決,正尋覓款項途徑。期待政府改組行政院和外交部。
1939年11月3日電,與顏駿人見美國外交部長和羅斯??偨y(tǒng),送達蔣介石長函,羅斯福總統(tǒng)回復三點:其外祖父少時即在華經(jīng)商,與中國有三世之交。中國危難常在念中,對日美商約的廢止有待時機。尚有重重阻力。
病重住院
1939年王世杰致電李國欽,詢問胡適病情,并欲知實情。擔心胡適病重影響工作,欲派助理協(xié)助工作。
1940年初,胡適致電王世杰詢問國內(nèi)抗戰(zhàn)情況,粵北戰(zhàn)役、桂南戰(zhàn)役敵我實際情況,并就紐約時報電傳日本與王克敏方簽訂和平條約六條詢問國民政府。
王世杰與胡適通電,王克敏事件已請合眾社糾正,交流粵戰(zhàn)傷亡情況,韶關戰(zhàn)役相比湘戰(zhàn)、桂戰(zhàn)重要。抗戰(zhàn)局勢逐漸進入我控制范圍。
按語:胡適是1939年12月5日在紐約中國文化中心發(fā)表了題為《日本在中國之侵略戰(zhàn)》的講演。勞累過度,心臟病發(fā),后就診住院。77天后(1939年2月20日)才恢復出院,
大病初愈, 推進工作。
1939年1月30日 胡適心臟病復原,開始工作,匯報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等歐戰(zhàn)局勢,市場動蕩,如何演變尚難推測。
1939年2月1日,胡適致王世杰談論對美外交策略,胡適認為外交應著眼射馬擒王之必要,重視領袖和事實演變,而不再輿論。如對日本兩次嚴重通牒,對華借款,對德召回大使,對法許其購買軍用飛機。
信任危機,調(diào)換大使。
1939年4月20日胡適見羅斯福,談二事,一為中立法案修正案之通過可能。二為東京朝日新聞社美日新動向,羅斯福否定。并對世界形勢進行推斷,推斷世界大戰(zhàn)與和平局勢出現(xiàn)之可能以及對中國之影響。另電談及美國售于法國新型轟炸機事件的影響,美國的孤立派和中立派興風作浪,胡適判斷美國政策影響關鍵在于事實演變和領袖率之明例。并附張彭春匯報電文一封,談及美國對日本限制廢鐵出口等多項政策。
1939年7月23日胡適致電王世杰中可見此番新聞對于駐美使館震動不小,對美國合眾社新聞護短之文不滿,并調(diào)侃英國紳士式教育,實有所指孔祥熙。
1940年7月27日王世杰與胡適通信,討論關于美國合眾新聞社傳聞調(diào)胡適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之職,將由顏俊人替換胡適擔任美使。王世杰認為駐美大使重于中央研究院院長之職,并正式告知沒有調(diào)胡適回國決定。
按語: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逝世,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空缺,傅斯年、陳寅恪等人欲推舉胡適擔任,胡適地位及影響力都堪當其位。1940年5月國內(nèi)孔祥熙醞釀用顏駿人替換胡適擔任駐美大使,1940年6月,宋子文作為蔣介石“私人代表”奉派美國,處理所謂“家庭事務”,實際就是爭取美國貸款。
高陶事件,在美宣傳。
1940年1月22日,高陶事件爆發(fā),公布了《日汪協(xié)定》,王世杰稱“絕對真確”。希望胡適指導在美宣傳,充分利用此文件打擊日本政府對英美之假妥協(xié)。
北京匡時2015迎春拍賣會
預展:3月28-29日 拍賣:3月30-31日
地點:北京好苑建國酒店(建國門內(nèi)大街1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