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哈爾濱文交所送團隊去北京集訓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作者:葛楠 2012-03-01

全國主要文交所區(qū)域圖

 

哈爾濱市民楊賢熱衷于投資理財,屬于激進型的投資者。2011年初,天津文交所的火爆讓她紅了眼,“風險與收益并存,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錯過了天津文交所的楊賢,聽說哈爾濱文交所成立了,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番。

  

但是經過仔細咨詢,卻傳來了讓她失望的消息,“哈爾濱文交所短期內更注重文化資本中介平臺的功能,而對于市場熱炒的物權交易要素,暫時不提上日程。”

  

有什么投融資平臺敢于對普通投資者說不?盡管只是一種先期的暫時行為,這也需要巨大的勇氣、雄厚的實力和科學的判定。

 

死寂表象下的生機

  

經歷上乏善可陳,前景上無可估量,形式上群體出現(xiàn),速度上急速蔓延。

  

這就是中國文交所2011年真實寫照。

  

轉入2012年,隨著中宣部等5部門聯(lián)合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文交所的清理整頓工作要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文交所一時陷入近乎死寂的狀態(tài)。

  

而哈爾濱文交所卻于2012年1月14日高調掛牌,逆市而動是否意味著胸有成竹?哈爾濱文交所能否在沉默中爆發(fā)?備受關注的藝術品物權類交易,哈爾濱文交所究竟會不會上馬相關品種?在全國70余家文交所中,哈爾濱文交所憑什么立足?

  

以上這些問題,哈爾濱文交所的執(zhí)行董事、總經理王綱最具有發(fā)言權。在他看來,雖然目前全國文交所大勢未定,但哈爾濱文交所卻是春潮涌動。對于缺少人才、缺少通路、更缺少資金的哈爾濱文化產業(yè)而言,這種涌動代表的是生機與活力。

  

先動,搶到準生證

  

與王綱約定的采訪時間是下午4點半,但直到下午5點半采訪才真正開始。從王綱忙碌的情況來看,近乎死寂確實只是文交所的表象,而表象的背后,人人都在忙碌。

  

“這種忙碌不是無序的,而是有目的性的,有預見性的,完全取決于所在的平臺,所占的資源。”王綱告訴記者。

 

機會總是青睞有預見性的人。

  

自2011年10月以后,有關部門關于文交所的批準就已經暫停了,對于當年4月就注冊的哈爾濱文交所而言,無異于搶到了準生證。

  

物以稀為貴,雖然有不同的爭議或者探討,但是對于喜歡聞風而動的金融界來說,文交所三個字現(xiàn)在就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而能搶到這個準生證,憑借的就是對于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持續(xù)關注和敏感。

  

“最早有這方面的想法是2010年9部委《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yè)振興和發(fā)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出臺,那時候想搞的是文化產權研究所,但后來在運作中發(fā)現(xiàn),可能交易所的形式更有助于利用這個平臺,放大各方的資源和優(yōu)勢……”王綱告訴記者。

  

哈爾濱文交所注冊是在2011年4月,那時候各地文交所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xiàn),審批還在常規(guī)渠道正常進行,再加上各部門的鼎力支持,所以哈爾濱文交所在注冊上并沒有碰到太多麻煩,順利占得先機。

  

要讓文化插上資本的翅膀

  

生機與活力不是自詡的。

  

早在今年1月份,哈爾濱市民劉先生就帶著自己收藏的幾件名家“墨寶”趕到文交所,咨詢如何參與文化藝術品上線、上市交易。“這是哈爾濱文交所開業(yè)之際迎來的第一位普通市民。”王綱說。

  

在王綱看來,“哈爾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一手牽著銀行、保險、投行等金融機構,具備了充足的資本;另一手牽著影視公司、出版社等藝術機構,儲備了大量的文化和藝術作品。但它的作用絕不僅僅在于單個藝術品的交易,而是要發(fā)掘和提升整個文化產業(yè)的價值內涵,為文化產業(yè)提供有效的融資服務渠道。”

  

文化產業(yè)是跟經濟整體的實力有關的,是跟文化積淀有關的。從產業(yè)目前發(fā)展的路徑來講,資本市場和文化產業(yè)對接一定是一個趨勢。“我們要迅速實現(xiàn)文化產業(yè)和資本市場的對接,誰做在前面誰就比較有優(yōu)勢。”王綱說。

  

根據記者了解,哈爾濱文交所目前正在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時機成熟后可以將國外的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資源引進哈爾濱,屆時哈爾濱又將創(chuàng)造數個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第一。例如:他們?yōu)檎诨I建中的哈爾濱音樂學院嫁接了烏克蘭音樂師資力量,未來的哈爾濱音樂學院將會擁有世界一流的師資和中國一流的交響樂團。

  

而這一切的關鍵都在于如何讓哈爾濱文交所這個平臺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如何讓文化插上資本的翅膀。

  

謹行 暫拒普通投資者

  

哈爾濱市民楊賢熱衷于投資理財,屬于激進型的投資者。2011年初,天津文交所的火爆讓她紅了眼,“風險與收益并存,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錯過了天津文交所的楊賢,聽說哈爾濱文交所成立了,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番。

  

但是經過仔細咨詢,卻傳來了讓她失望的消息,“哈爾濱文交所短期內更注重文化資本中介平臺的功能,而對于市場熱炒的物權交易要素,暫時不提上日程。”

  

換言之,哈爾濱文交所暫時“對普通投資者說不”。

  

對投資者說不,對于一個交易平臺來說,需要巨大的勇氣和科學的判定。

  

而在王綱看來,暫時對普通投資者說不,恰恰體現(xiàn)了哈爾濱文交所的優(yōu)勢。

  

“目前,國內的文交所多數以物權類交易要素為主,該類交易要素存在人為操縱性大、價格嚴重背離價值且波動劇烈等弊端,在客觀上放大了交易風險,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投資人理性投資的引導工作。”王綱說,“暫時對普通投資者說不,事實上也是在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安全。”

  

但是哈爾濱文交所在有關物權的交易品種上還是會與機構投資人進行合作。從這個角度上講,像楊賢這樣的投資者仍舊有機會參與文交所的交易,只是要通過投資機構進行投資。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通過保證金制度來確保規(guī)范機構投資人的行為,從而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王綱說。

  

人才 送團隊去北京集訓

  

“有文化背景的人不懂金融,有金融知識的人欠缺文化底蘊,專業(yè)人才短缺是文交所面臨的最大難題。”王綱告訴記者。

  

其實,就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同時,王綱的三十人團隊正在北京進行集訓。“聘請的是北京金融界的專家,培訓費用不菲。”

  

而在注冊以來,事實上哈爾濱文交所組織本所高管人員及員工參與各種培訓,費用已逾60萬元。

  

投資人的把關和培訓,一直是各類交易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交易所運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于哈爾濱文交所而言,同樣要面臨這樣的問題。

  

通過對有投資意向的投資者進行風險測評,將投資人按照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分類,從源頭上拒絕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投資人入市。據王綱介紹,僅在去年,哈爾濱文交所針對投資人和潛在投資人的各種研討、教育、培訓活動就有30余場,參與人數超過5000人次。

  

品種 深哈聯(lián)手,先行先試

  

文交所是不是一定要上藝術品物權類品種才會火,其實未必。

  

在王綱看來,深圳文交所的模式值得借鑒。“一個深圳文交會,三天的成交額就有7個億,聽著都讓人動心。”

  

與深圳文交所強強聯(lián)合,真正實現(xiàn)南聯(lián)北開,甚至將深圳文交所的品種拿到哈爾濱來先行先試,這些都是未來哈爾濱文交所的優(yōu)勢所在。物權類、權益類、股權類、知識產權類和衍生類的交易品種涵蓋藝術品、文化產業(yè)項目、債權、文化產業(yè)基金等各方面。

  

“為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提供產權流轉平臺,打通文化產業(yè)與資本市場之間的壁壘,這才是文交所的價值體現(xiàn)。”王綱說。

  

專家觀點:大文化、大產權,和主流產業(yè)嫁接

  

相比文交所一年以來的種種狀況,在不能變相搞均等份額,不能變相搞股票交易,不能變相搞期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嚴管規(guī)定下,文交所今后的整改與發(fā)展更讓業(yè)內人士關心。

  

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統(tǒng)籌與執(zhí)筆人,中國畫廊聯(lián)盟執(zhí)行理事長、秘書長西沐表示,目前,文交所最大的突圍就是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進行定位,回歸本源。從發(fā)展來看,“文交所應依托不同的特定資源走“綜合化+專業(yè)化”的路子,即要構建文交所新型的交易模式,建立以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服務為基礎的多層次、多模式的藝術品投資與交易平臺。而這才是文交所走出單一化模式并進行轉型的關鍵。”

  

而這幾年一直致力于推動國家級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建立的科瑞集團監(jiān)事會主席彭中天則認為:“流動是交易之本,信用是交易之基,產權是交易之魂。”

  

“文化資源具有種類繁多、權屬復雜、價值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較差等特點,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一個公開的要素流轉市場,讓優(yōu)質的文化資源、大量的社會資本和各種相關的專業(yè)人才在特殊的平臺上聚集融合,進而通過鼓勵創(chuàng)新,不斷產生新的價值;通過產權登記,保護人們創(chuàng)造價值的積極性;通過資源聚集,提升其文化價值;通過反復交易,發(fā)現(xiàn)文化價值;通過金融工具的運用,引入大眾投資,促進文化消費。”

  

彭中天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各地文交所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找回誠信,并盡快形成行業(yè)自律標準,要以整體的形象對外,盡快通過組建自律組織改變。此外,還要放棄過去那些不成熟的探索。要另辟蹊徑,圍繞大文化、大產權,和主流產業(yè)嫁接,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鏈接:周成交額暴增七成天津文交所 現(xiàn)“回春”跡象

  

2月12日天津文交所確定將由國企控股后,兩藝術品份額連續(xù)多日漲停。

  

從去年11月發(fā)布“38號文”之后就看似邁入“寒冬”的天津文交所,近日似乎有了“回春”的跡象。

  

在國家五部委召開關于清理整頓交易所聯(lián)席會議不久后的2月12日,一直由民營控股的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天津文交所)宣布將優(yōu)化股權結構,確定由國有企業(yè)控股,相關實施細節(jié)正在抓緊落實中。針對此次股權重組,相關媒體報道稱,此舉或意在應對國家相關部門對于藝術品份額化的清理整頓。

 

2月12日也成為天津文交所境況轉折的節(jié)點。根據天津文交所公開發(fā)布的交易信息,12日前后兩周交易情況確實截然不同。從天津文交所官方發(fā)布的藝術品綜合指數“天藝綜指”來看,2月12日之后一周的成交量、成交金額及藝術品份額漲跌幅均有大幅好轉,同時天津文交所幾只藝術品份額已多日漲停。

  

“文交所”

  

“文化產權交易所”和“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統(tǒng)稱,其名稱和機構都屬于新生事物。

  

2009年,國內首個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平臺———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揭牌;9月17日,天津文交所掛牌成立;同年11月16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

 

 


【編輯:易小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