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在繼續(xù),香港佳士得以及北京保利、中國嘉德等拍賣行的春季大拍都將在5月的下半月相繼舉槌。不過,正如已經(jīng)在上個月落槌的香港蘇富比的春拍所呈現(xiàn)的那樣,這一季的春拍不會再重演前兩年藝術品拍賣天價迭出的火爆景象了,尤其是隨著前兩年備受追捧的中國當代藝術大腕在拍賣場上的黯然失色,拍賣價格對藝術市場而言已不再成為標桿。
把拍賣價格當作藝術市場的標桿,曾經(jīng)是一種國際性的流行觀點。記得今年初春采訪東京藝術博覽會的執(zhí)行總監(jiān)辛美沙女士時,她就這樣表述這個流行觀點:藝術品似乎不再是由其藝術價值決定價格,而是由其價格決定其價值。
不過,近兩年的拍賣市場證明,這只是藝術品價格節(jié)節(jié)上漲的市場階段所引發(fā)的一個美麗的誤會。藝術品價格的形成,是其藝術價值被發(fā)現(xiàn)、傳播、認可的過程,而其在特定的時間階段的價位,則是當時的藝術市場的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因此,在各大拍賣行的大小拍賣會上出現(xiàn)的拍賣價格,有極大的偶然性。尤其是藝術品上漲階段的拍賣價格,往往連其最基本的反映供求關系的功能都會被扭曲。一旦市場進入下跌周期,藝術品價格更會出現(xiàn)暴跌,甚至伴隨著休克性的交易量銳減。市場的有效需求似乎瞬間蒸發(fā)了。此時,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又從相反的方向被扭曲了。
更重要的是,當拍賣場上曾經(jīng)被追捧的當代藝術大腕突然失色之際,藝術市場卻仍然十分活躍:伴隨著商業(yè)性展覽的大幅度削減,圍繞著以學術性為號召的各種背景的展覽,各路人等對藝術家、作品以及藝術事件、藝術觀念的各種言說與爭論卻此起彼伏。其中,既有對既往的回顧、梳理與反思,也有立足于未來的對新人新作新觀念的挖掘,還涉及到對基本的價值觀念的爭論。對許多習慣以拍賣價格當標桿來判斷藝術市場的人來說,市場失焦,變得撲朔迷離。
其實,這才是正常的現(xiàn)象。無論是出于收藏的目的還是為了投資,關心藝術市場就必須既關心藝術品拍賣,又關心重要的新展覽。比如今年春拍,藝術品尤其是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也許更能反映其市場底線;而今年的展覽,也許能說明未來市場的走向。當然,要做好這兩件事,也要關心有關藝術創(chuàng)作的價值觀如重建中國當代藝術的本土價值的討論。為此,本期周刊推出有關“給馬可波羅的禮物”與“水墨當下:2009上海新水墨藝術大展”的專題報道,還有對佳士得專家張丁元的專訪。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