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下午,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主辦的2014中國國際裝置藝術學術論壇在上海龍美術館正式舉行。本次論壇由王端廷主持,邀請與會的嘉賓有(按照姓名拼音排序):段君、高嶺、胡斌、黃篤、賈方舟、梁克剛、李曉峰、邱敏、盛葳、邵亦楊、單增、王端廷、吳鴻、張晴。
高嶺:我想呼應前面幾位的發(fā)言,就是裝置藝術的反審美性、審美價值、裝置藝術的材料和制作。前面幾位發(fā)言,都是書面和口頭發(fā)言,是沒有視覺形象的干講,而我的發(fā)言想結合我?guī)淼囊粋€視頻材料來展開。這個視頻材料反映的是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鄧國源的最新裝置作品的。因為時間關系,本來是要推薦給這次展覽的主辦方的,想推薦給馬得先生和王端廷先生。時間來不及,而且經(jīng)費問題也很突出,難以短時間解決。所以我想帶著視頻到會議上來,供與會朋友了解和討論。
結合這個題目,我就講一下裝置藝術的反審美和審美價值,制作和材料。過去中國的裝置藝術從無到有,從非常艱難到逐漸地被人們接受,越來越獲得在很多大型公共藝術展覽和空間中展示這樣的展出機會,盡管資金還很少。早期在西方裝置藝術是從貧困藝術,或者從垃圾藝術和廢棄物的藝術走過來的,它對應的是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的物質化過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國家來說,第一代富起來的人和第一代喜歡藝術的人,怎樣來接受欣賞裝置藝術?怎樣來親近裝置藝術?現(xiàn)成品如何轉換成具有意義指向和精神意圖的作品,需要我們藝術家認真思考。西方裝置藝術誕生于對工業(yè)和資本主義的批判,它是從工業(yè)化遺棄物中走出來的,是跟西方平面畫面的和諧、均勻、節(jié)奏相反的。到了今天,中國的藝術家也搞貧困藝術,搞廢棄物藝術,但卻沒有西方藝術家和藝術語境所面對的高度物質化和商業(yè)化的環(huán)境,同時還面對著剛剛從寫實具像繪畫的求真務實獲得藝術基礎知識的富裕起來的準藝術愛好者。所以,這就要求,中國的裝置藝術家不能夠簡單地重復西方藝術家的老路子,而是要是把有些作品做得非常精致,要非常高技術含量,做得讓人感到這作品比現(xiàn)實混雜的世界更加高級,更加不同,而不是做出來的作品讓人看了覺得甚至于還不如生活本身。我始終堅信這一點,藝術源于生活,不同于生活,也就是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如果在今天這個階段,還簡單地把現(xiàn)實世界的一些副產品移植過來,沒有經(jīng)過藝術家精神世界的有效轉換,沒有加上藝術家自己的改造,只是簡單轉換,而沒有利用時代的材料和媒介,那么,這樣的作品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我發(fā)現(xiàn),我們很多藝術家沒有充分地了解當下各種新媒介和新技術,沒有很好的掌握和了解能力,那么你去做的所謂的裝置藝術,或者是綜合材料藝術,往往讓人覺得早已經(jīng)有點過時落伍了。裝置藝術我覺得今天應該考慮它的藝術、材料和制作,在新的媒介、技術和材料盛行的今天,裝置藝術作品應該煥發(fā)出新的視覺審美,而不是讓人看了覺得這所謂的裝置作品甚至不如生活本身。 鄧國源的作品如果我們有機會近距離地看原作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技術很高,用玻璃幕墻房子的構建來把玻璃一個一個用鉚釘專門制作和串聯(lián)在一起。這樣的作品你去近距離地看的時候你就喜歡死了?,F(xiàn)在這件作品是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陳列,所有天津市民、天津的學生,大家都想進去看,然后反映都很強烈。他營造了一種親近又自然的空間,人們在里面獲得全新的視覺行為。像這樣的作品,我覺得是跟我們討論的主題,關于審美價值、材料和制作都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