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融合——當代中國工筆畫名家八人展”于2014年6月24日至7月13日在徐匯藝術館舉辦。徐匯藝術館自開館以來,長期保持著對水墨藝術的關注。青年美術年、名家邀請展、“身體意象”當代水墨邀請展,從新生力量到名家杰作,可以說對滬上水墨藝術近年來的進程做過全面的呈現(xiàn)。而此次當代中國工筆畫名家展,特邀楊維民老師策劃,以工筆畫為切入點,把視野拓寬到更廣的范圍,探討更具代表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
拋開“中國畫”與“水墨畫”的名詞界定和概念之爭,水墨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語言,沉淀了中國文化中獨有的審美哲學和性格要素,其背后滲透的是中國人對于生命流轉的人文觀照,和自覺內(nèi)省的反躬啟悟。如今,傳統(tǒng)水墨所依托的人文環(huán)境和文人情懷早已不復,可供藝術家追溯的精神資源也遙若星辰,關于繪畫程式的固守和經(jīng)典圖式的重復注定因缺乏生存土壤而走向萎靡。中國繪畫如何面對挑戰(zhàn)并作出有效回應,如何重建筆墨語言與當下時代的關聯(lián),是我們關注水墨的初衷。藝術的問題從根源上講都是人的問題,藝術當隨時代探尋關于人類自心與生存現(xiàn)實之間的解決方案,并終將為文明進程提供視覺圖譜和審視性再現(xiàn)。
我們關注水墨的探索之路即是關注我們自身的命運走勢,對中國水墨的多維度持續(xù)梳理和呈現(xiàn)、培養(yǎng)藝術受眾的審美取向、為文脈傳承提供建設性方案,都是我們不可懈怠的文化使命。
美術批評家楊維民觀點
在當下水墨火、工筆熱之際,及時做一個有代表性畫家參展的工筆畫學術展,可是別有一番意味。目前流行的所謂“新水墨”、“新工筆”的說辭,我也認為都不是十分準確的學術概念,所以策劃一個相關展覽進行梳理、探討是很有必要的。在關注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新之時,我始終把研究的切入點置于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與學術的前瞻性交匯處,同時對母語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也是一個必要的考量因素。從2000年開始,我關注當代中國畫的學術趨向時,也加大了對當代工筆畫創(chuàng)新的關注度。
從1980年代年至2010年代,即八五美術新潮至21世紀之初,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50后”何家英和“60后”徐累先后成為了新時期中國工筆畫創(chuàng)新的領軍人物和旗手。在2000年左右,中國工筆畫的領軍人物當屬何家英,他最成功之處就是把中西繪畫的傳統(tǒng)精華融會貫通,遵循的是徐悲鴻先生以西方寫實藝術改造中國畫的路線,在變革中創(chuàng)新中國的工筆畫,何家英工筆人物畫藝術成就深深影響了一代學子。所以我在2009年12月主持上海美術館何家英畫展學術研討會時講到:現(xiàn)在或將來研究新時期中國美術史時,何家英永遠是一個不可繞開的人物。近年來徐累又漸漸成為“新工筆”的代表人物,他已經(jīng)不單單是改造而且是大尺度顛覆傳統(tǒng)概念的工筆畫。他以豐厚的東西方文化學養(yǎng)造就的獨特藝術觀念和別異的藝術圖式頗具影響力,成為當下“新工筆”的教父。在進入21世紀的十余年間,李桐、洪健、陳林、方正、李戈曄、黃歡、焦洋、楊士奎等一批出生于1960年代末以后的70后、80后新銳工筆畫家異軍突起,他們有同樣的學院藝術的學術背景,又以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樣式引人關注,成為學術驕子和市場寵兒。
從20世紀至今,中國畫創(chuàng)新求變的一條主線就是融合之路。融合不是簡單地貼標簽、打烙印,諸如編概念、造名詞。真正要做好中國畫創(chuàng)新尤其是對工筆畫變革創(chuàng)新,不能單單和西方的寫實擺在一起,搞所謂的接軌、入世。一個追求創(chuàng)新的中國藝術家不能以求奇謀怪為創(chuàng)新求變的捷徑,求新謀變在社會轉型時期是必要的,但是任何變革一定要有“出處”,不是無章無序。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步入了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民族復興之路,年輕的藝術家一定要對自己的母語文化有自信、才能有所作為。當下多數(shù)學院剛剛出道的年輕畫家,畫的作品都十分自我,不太關注他人和社會。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是應該能讓更多觀眾看到你的作品和你有一樣的感受,或者產(chǎn)生更多的新的感覺。作品是先要感動自己,只有用真誠的情感畫出的作品才能感動、感染別人,牽引觀者的情緒進入到這個畫的意境,人與畫合一。這是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社會價值,即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講的一種社會責任感。
當下70后、80后有學院背景的后生代藝術家,是很真誠、很真實地在表達他們藝術追求。他們也是在走一條藝術融合之路,他們是在與現(xiàn)實融合之時更多的彰顯自我。有人說獨生子女一代的后生代藝術家是青春殘酷的一代,迫于生活的壓力過多的暴露、宣泄。其實不然,他們是真實、率性和陽光的一代。他們的藝術表現(xiàn)與他們前輩迥然不同,去偽存真,予人耳目一新。他們正是當下新水墨、新工筆的主打力量,這也許就是新水墨、新工筆的新生、新奇之魅力。融合創(chuàng)新,開拓新路,且走且遠。何謂之新,還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