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六落幕的寧波富邦2012年迎春拍賣會開始,接踵而來的國內(nèi)幾場春拍成了預(yù)測全年藏市行情的“晴雨表”。2011年的秋拍寒流,擠走了拍場的許多炒作資金,卻讓許多手頭資金不多的傳統(tǒng)藏家重新有了盼頭——或許那些前幾年要賣上千萬元的大師珍品,有可能隨行就市進入“尋常百姓家”?
還有一則近在咫尺的“財富神話”也在激勵著寧波的傳統(tǒng)藏家,一名寧波藏家去年花2000多元購買了一幅古代書畫,竟然在半年以后以250萬元的價格賣出,有可能是國內(nèi)有史以來拍場撿漏的最高紀(jì)錄。
定價不當(dāng)致成交率較低
雖然在全國只能算得上是三四流拍場,但寧波富邦2012年迎春拍賣會高漲的人氣卻絲毫不亞于一流拍場,因為它是國內(nèi)2012年上了規(guī)模的首場春拍,全國各地的藏家都“領(lǐng)市面”來了。
觀者云集,成交額和成交率卻并不那么樂觀,書畫場上百萬元的僅有4幅,實現(xiàn)最高成交價的是1200萬元的董其昌《山水》水墨絹本,和去年春拍時5200萬元的張大千《圣母抱耶穌像》有著不小的差距。寧波藏家柳西精舍送拍了10幅書畫,只賣出5張,但他仍表示“比預(yù)想的要好”。
“成交差強人意,主要是因為底價過高”,一位藏家告訴記者,富邦的定價并不能反映整體拍市的走勢,原定的2011年秋拍因為種種原因,推遲到了今年年初,因此本輪春拍的所有拍品都是去年春拍結(jié)束后征集的,底價是按照去年高漲的春拍行情而定,因此定位較高。
另外,拍賣會魚龍混雜、定位不當(dāng),讓買家連呼“看不懂”,也影響了成交率。比如一幅黃胄《墨驢圖》,起拍價3萬元,若是大開門畫作起步價就應(yīng)該在10萬元以上,而若是仿品市場價也只有幾百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坦言,標(biāo)價兩邊都不靠譜,他心里就犯嘀咕了,花三五萬元若買個仿品未免太不合算。還有一幅齊白石《良禽圖》,起拍價35萬元,場面成交價100萬元,而若是放在外地拍場,起拍價至少在100萬元,成交價則會在300萬元以上。一些自稱“看不懂”的藏家望而卻步,沒有參與競價。
淡市“無底價拍賣”風(fēng)行
相比之下,同期在香港舉行的古鑑專場拍賣會和本周六將在上海舉行的馳翰春拍會底價就低了很多,古鑑專場全場無底價起拍,“競價上3000元的就幾乎可以肯定是真品了”;馳翰印發(fā)的圖錄里也有很多無底價拍品,“馳翰的拍品檔次比富邦的高出不少,但底價定位低了很多”。
據(jù)資深藏家透露,相比富邦迎春拍賣會的定價,馳翰拍賣會上同類拍賣品定價總體上只及富邦拍賣會的兩成左右。
記者在雅昌的拍賣預(yù)展頁面里還看到一則“2012年百雅軒同一藏家無底價拍賣會”字樣,而這樣的表述方式是從前極其罕見的。
無底價拍賣方式的流行很能反映拍賣公司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2011年的秋拍寒流之后,用開放式的價格為買家們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從而打消他們的觀望情緒,吸引其及時出手。
傳統(tǒng)藏家重新有了盼頭
撿漏,是許多藏家的“終極夢想”,也是吸引熱錢滾滾而來的重要原因。在行情高企的2011年,寧波人孫先生撿了一個創(chuàng)紀(jì)錄的“大漏”:他在上海一家不入流的小拍場,花2000多元買了一幅清朝宮廷畫師沈源的《宮廷百子圖》絹本,去年10月份送拍上海的知名拍賣行朵云軒,朵云軒將起拍價定位2000元,并在旁邊注了一個提醒為仿品的“款”字。沒想到買家里高手云集,有好幾個人居然在民國出版的《古代書畫圖錄》里查到了出處,幾位認(rèn)定此畫為真跡的買家?guī)追們r,最終以250萬元的價格買入。半年增了1200倍,這樣的撿漏紀(jì)錄在歷年的各大拍場絕無僅有。
在柳西精舍看來,孫先生的機遇并不具有典型性,“在拍賣價格越來越高、真跡絕品越來越少的前幾年,能夠在末位數(shù)加個零,或者翻一倍,已經(jīng)表明你是‘撿漏界’的高手了,大量熱錢的涌入抬高了藏品價格,讓傳統(tǒng)藏家?guī)缀鯚o處施展身手;值得慶幸的是,去年的經(jīng)濟寒流擠掉了不少收藏市場的泡沫,卻也給傳統(tǒng)藏家提供了更多的‘撿漏’機遇,無底價拍賣就是很能振奮人心的一個現(xiàn)象”。
柳西精舍通過委托競價在香港的古鑑專場上購買了幾件藏品,價格都在幾千元左右徘徊,而他本周六還將趕往上海,主要目標(biāo)是一幅明代豐坊的草書,“定價很低,還注了一個提醒為仿品的‘款’字,但我曾經(jīng)學(xué)過他的書法,從圖錄上看字跡還是值得認(rèn)可的,主要是到預(yù)展去看看它的紙質(zhì)、墨色和印章,究竟有沒有現(xiàn)代仿造的痕跡。豐坊是明代寧波最有名的書法家,地位僅次于文征明,如果是真品,價格在幾十萬元左右。”
【編輯:張長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