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屈盛瑞: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圖)

來源:中國文物網 2014-06-10

中國非遺保護任重而道遠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至今,文化遺產日已走過了八個春夏,并于今夏迎來其第九個年頭。時至今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前副司長屈盛瑞表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姿,種類異彩紛呈。屈盛瑞稱,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唯一有完整歷史記載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并且這些遺產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播文化的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我們應關注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各種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比如說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包括民間傳統手工藝等等,它們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連接民族的紐帶,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根基和動力,是中國重要的基礎。所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弘揚和發(fā)展,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國家民族的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取得的成就,屈盛瑞總結道,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我國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普查工作的全面進行,據初步統計全國文化遺產資源共有87萬項。但在屈盛瑞看來,這一統計數字卻不盡科學,許多普查工作做的還不夠徹底,特別是對于一些民族地區(qū)和偏遠山區(qū)的普查工作做得還不到位,因此許多項目沒有被統計出來。就中國國情來看,屈盛瑞認為87萬項的非遺目還是太少。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1219項,現在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除了有進入世界級非遺目錄的項目,還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保護目錄,這種寶塔式的保護體系對于推動文物文化遺產的保護起了很大的作用。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及非遺博物館等方面的情況,據屈盛瑞介紹,文化部批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代表性傳承人1986個項目,現在除了國家級的以外,省市縣級的也批有一些,市級縣也在發(fā)展,隨后公布了嶺南文化和大理文化等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除了已有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41家, 2014年又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7家,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有600多個,民族館179個,展示中心有96個,傳藝所1216個,這些數據還是2003年統計的數字,現在遠不止這個數,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展示的數據更新地非??臁?/p>

此外,屈盛瑞稱,我國認真履行國際公約,既參與和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有3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世界上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最多的一個國家。

屈盛瑞表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及全國民眾的關懷和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正在向遺產科學的保護方向發(fā)展。但同時屈盛瑞也強調,我們在總結成績的時候,必須清晰地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他舉例稱,例如我國傳統的服飾幾乎被西方服飾所湮沒,現在各大商場擺放的幾乎全是西方品牌的洋品牌,幾乎看不到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服飾。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作家卡內蒂曾說,當中國終于趕上西方,它們將失去所有它們曾經超過我們的領先地位。德國歷史學家針對中國的舊傳統由衷地感概: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也會有,而你們曾經擁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上海同濟大學的阮義三先生看到一座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在消失,危機地說,在21世紀全球文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因不再有城市特色而缺失了我們民族文化深重的根基。在屈盛瑞看來,這些發(fā)自肺腑的忠告,說出的是中華民族之聲。我們應該認識到科學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緊迫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專家介紹

屈盛瑞,曾擔任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國家文物局社會文物處處長,文物保護司副司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位。研究領域為中國考古與文物鑒定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兩個領域都取得極高成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