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當代陶文研究的新突破 ——讀呂金成的《夕惕藏陶》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作者:彭一超 2014-06-23

2010年春,我從中國篆刻網(wǎng)上拜讀由古文字學家呂金成創(chuàng)辦的《印學研究》而結(jié)緣——金石文字之交。此后他每年主編并出版一輯《印學研究》 ,先后出版了“山東印學研究專輯” 、“陶文研究專輯” 、“民國印學研究專輯” 、“印譜研究專輯” 、“鄒振亞先生紀念專輯” 、 “古璽印研究專輯”等6部《印學研究》專題年刊。今年3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了他編著的《夕惕藏陶》 ,當收到他這部上下卷共計1049頁的煌煌巨制,沉甸甸的樣書,令吾輩驚嘆和艷羨。這一著作作為“十二五”山東省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 201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文獻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夕惕藏陶》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學李家浩、中國社會科學院宋鎮(zhèn)豪、安徽大學徐在國、復旦大學施謝捷等著名專家、教授的肯定。

無論是書法篆刻,還是古文字研究,抑或是古物收藏,對呂金成而言,乃工作余事,而這其中,任意一個學術(shù)門類,即使在他身上貼上某一個“家”的標簽,都毫不為過。當下,一些“專業(yè)人士”尚未能干或未干成的活兒,呂金成卻將傳統(tǒng)的印學和陶文研究干成了絕活,他積十余年之功,潛心于近年新出土戰(zhàn)國秦漢銘文陶器的收集整理工作,累計集藏銘文陶器1514件,他從中遴選出1004件,在繼承傳統(tǒng)陶文研究、掌握當下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以現(xiàn)代考古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對所收集的、未公開發(fā)表過的陶文實物1004件、 285種進行了全面深入地整理與研究。在配發(fā)陶器實物照片、線圖、拓片等實物資料的同時,對每件陶器的形制、質(zhì)地、特征、規(guī)格、斷代、出土地點、用途等進行了詳盡考證。尤其是結(jié)合器物的出土地和古文字最新研究成果,對陶器銘文進行了新的綜合考釋、補充與隸定。同時他還將集藏的所有銘文陶器,全部捐獻給了山東博物館。該書的出版,彰顯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也顯示了他在金石考據(jù)學、古文字學和印學方面扎實的國學功底和治學水平。

自清道光27年(1847年)陶文被發(fā)現(xiàn)以來,歷代陶文著錄的出版,并不鮮見,其影響較大的諸如《簠齋藏陶》 《鐵云藏陶》 《季木藏陶》 《古陶文匯編》 《陶文圖錄》等。這些陶文著錄,或受當時條件局限,或無法見之原器,都只拓出文字,印制成較為單一的陶文“拓片集” ,讀者無法知道陶器的形制、質(zhì)地、用途、銘文位置、出土地等信息,是陶文研究的明顯不足。而《夕惕藏陶》一書則較好地解決了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如該書的每一正文頁,不僅附有原大高清銘文陶器正面器型立面圖,而且還附有高清陶器銘文局部圖示,圖示下再附上原大陶文墨拓,在每一幅陶文墨拓右下角或左下角均鈐蓋有一方“夕惕藏陶”鐵線篆朱文印,完整且藝術(shù)地將每一件古代銘文陶器呈現(xiàn)給觀眾。這種將原大古文字墨拓圖片與原大高清古文字銘文器型材料圖片的結(jié)合,大大提高了新時期古文字的研究和應用水平,將陶文研究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 《夕惕藏陶》所收陶文以臨淄陶文為主,其中部分陶文為首見,萊蕪陶文、膠州陶文、沂水陶文、新泰陶文、青州陶文等銘陶實物更是首次披露與發(fā)表。這些新見資料的印行,必將引起學術(shù)界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專家、安徽大學教授徐在國撰文指出: “ 《夕惕藏陶》對于古文字研究,尤其是對于戰(zhàn)國文字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此書的出版標志著陶文文獻的研究與編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開啟了陶文研究的新境界,必將成為陶文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