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法國 鳥音山子水法座鐘
這件極具欣賞性的鳥音山子水法鐘是真正的館藏級精美玩物,它出自19世紀法國專長動偶音樂鳥制作的大師BLAISE BONTEMS之手 。
它從工藝美術的角度講,與其說鐘倒不如說動偶盆景。其中有山有水,有樹有鳥,典型的中國山水盆景的味道。與我們所看到的盆景不同的是,這是動態(tài)的,水在流(水法)、鳥在鳴(鳥音)以及它們在林間穿梭飛翔的景象、小天使打秋千作為鐘擺。該水法鐘有7只鳥,其中的4只鳥是用珍稀的標本制作的且有動偶功能,極為罕見。成語飛禽走獸的飛禽在這只鐘里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更值得一提的是,樹的枝葉都是由鳥的羽毛制作,非常蔥郁逼真。只要一拉它的機關,我們就可以看到兩只鳥兒穿梭林間,扭動身體、張嘴鳴叫,妙趣橫生,還有一只在高處扇動翅膀預高飛狀,另外一只鳥在樹木前低頭啄食。作為自然界的生靈,小鳥以其靈動的姿態(tài)、婉轉(zhuǎn)的鳴叫給人們帶來愉悅。假山前有一玻璃水法轉(zhuǎn)動似小溪潺潺,山子與樹木間有一銅質(zhì)鎏金小孩在打秋千,鐘表設計獨特,定制的機芯把鐘表與作為鐘擺的小孩打秋千巧妙地連在一起,給我們一個世外桃源、無拘無束、自由和諧的生活場景的聯(lián)想。
從機械科技方面講,鳥兒擺尾轉(zhuǎn)頭、發(fā)聲鳴叫、空中飛躍無一離得開機械科技的支持,因此它當時不愧是精通機械結(jié)構(gòu)原理高手所為。同時,制作這樣一件費時費事的精品窮盡工匠畢生精力也不會制作很多。
從社會文化和鐘表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每一只鐘都有它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提籠架鳥是清代社會的娛樂方式之一。一位民俗學家曾這樣描寫北京的養(yǎng)鳥盛況:“下自頑童貧士,上至縉紳富戶,無不手架一鳥,徜徉街市,可謂舉國若狂”。為了迎合這種風尚,歐洲鐘表制造商向中國輸入了鳥音鐘這一新的鐘表類型。從現(xiàn)存的清宮檔案和清宮遺存的鐘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小鳥為主題的鐘表在清宮中占有一席之地,這類鐘表被稱為鳥音鐘。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看出清宮收藏鐘表的觀賞性,以及支撐這些活動機械的高超技術。
鳥音山子水法鐘,目前市場越來越少,鳥音、水法、走時、報時等功能正常完整才是難得的藏品。 從功能方面比較的話,鳥越多價格越高、動偶越多價格越高,鳥的運動越復雜精細價格越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原配性,包括鳥的羽毛,該類具有極高的觀賞性。目前我們這款可與故宮(微博)鳥音山子水法鐘媲美。故宮的有白鵝游于其間、還有蝴蝶、翠鳥。其它的機械裝置隱藏于樹干,軌道可讓鳥飛來飛去,這方面都是一致的。無論從機械和科技、工藝和美術、社會和文化哪個方面分析,這是一只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藏品。
制作大師BLAISE BONTEMS說明:
1780年著名制表巨匠雅克德羅兄弟發(fā)明了帶動偶的音樂鳥,1810年左右,雅克德羅的動偶鳥音鐘被中國清朝皇族認可并極力推崇。后來這種技術由瑞士傳到法國,法國并成為此技術的領先者。在1848年動偶音樂鳥的制作進一步由法國巴黎專長于制作各種機械鳥獸的BLAISEBONTEMS改善提高。自那時以后,音樂鳥的水平一直維持原樣,再沒有任何人能超過BONTEMS的水平。
市場信息:
根據(jù)【蘋果日報】2012年03月01日報道,故宮鐘表珍藏世界聞名,其中“鳥音山子水法鐘”極珍貴,一座較故宮珍藏更能保留原貌的鳥音山子水法鐘,明日起在港展出。古董鐘表專家 Thomas Milani說,故宮珍藏的鳥音山子水法鐘,品質(zhì)極佳。藏家近來在美國一家族購得的藏品,質(zhì)量也不遜色,它與故宮藏品都出自法國鐘表廠 Bontems,都是模仿大自然,底座上有山石,上面有樹與翠鳥,制於 1850年,現(xiàn)值 168萬元。
【編輯: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