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遠先生位于其公寓書房,上方懸掛的為石魯作品《春梅獨立》(估價: 150,000-250,000美元)。
3月17至21日,佳士得拍賣行將在紐約亞洲藝術(shù)周期間舉辦為期五天的系列拍賣,以紀念美國歷史上杰出的學者、古董商及藏家安思遠(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先生。安思遠的私人珍藏拍賣會將透過六場現(xiàn)場拍賣以及一系列網(wǎng)上拍賣推出超過1400 件珍寶,這在以往佳士得的中國藝術(shù)品專場拍賣中是非常少見的,特別是在一些業(yè)內(nèi)人士看來,會對于未來的市場走勢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
1993年,上海朵云軒藝術(shù)品拍賣公司舉行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這也是中國藝術(shù)拍賣市場的一個里程碑。經(jīng)過1994與1995兩年間迅猛發(fā)展,到1995年底,全國各地成立的藝術(shù)品拍賣公司已達100多家,并出現(xiàn)歷史上第一次文物珍寶回流的熱潮。然而,面對著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拍品,如何進一步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越來越多的拍賣行開始打破藏品的類別界限。早期的名家專場拍賣并不是很成功,嘉德在1995年秋拍推出“楊永德收藏齊白石專場拍賣”的時候,不少人都質(zhì)疑藏家為什么要一下子拋出這么多藏品,認為這是一個大利空,這也成為引發(fā)當時齊白石作品價格下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隨著人們對于專場拍賣理解的日益深入,特別是2003年,“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shù)品”的143件拍品,總計成交6300余萬元,成交比率100%,誕生了若干世界記錄。
相比內(nèi)地市場,海外專場拍賣早已成為了藏家關(guān)注的重點。就拿中國香港的拍賣市場來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仇焱之、戴福保、胡惠春、趙從衍收藏的專場拍賣,推動海外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從市場反映來看,名家舊藏的專場推出,一方面解決了拍賣公司對于征集“市場生貨”新鮮面孔的剛性需求,保證拍品最為關(guān)鍵的真實性的拍品考量,而這種名家藏名家的傳承脈絡,也讓拍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動的故事性。中國嘉德在1995年推出的“清水山房藏明清家具專場”、北京翰海和上海朵云軒相繼推出的陳之初“香雪莊”書畫專場拍賣,都因為藏家自身在業(yè)界的影響力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著名家珍藏紛紛露面,給投資者帶來“真、精、新”藏品的同時,更要警惕“擠出效應”的出現(xiàn)。所謂“擠出效應”,是指一個相對平面的市場上,由于供應、需求有新的增加,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另一方面,藏品的實際價值是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并非靠名人給藏品鍍上一層金,就可以雞犬升天了。在拍賣市場上,名人效應確實能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增加拍品的附加值。但是如果離開了名人專場這個平臺而再次拍賣的時候,價值與價格的背離的情況會變得日益明顯,由此產(chǎn)生大量新的泡沫,會讓一些普通的藏品價格變得高不可攀。因此,只有藏品本身的價值過硬,藏家所付的“真金白銀”才真正物有所值,名人對藏品價值的提升才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方翔(上海) 資深媒體人,藝術(shù)品市場觀察者,藝術(shù)品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