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09首屆北京798雙年展主題展:流動的社群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09-08-18


流動的社群/The Drifting Communities
——2009首屆北京798雙年展主題展

  主題:流動的社群/The Drifting Communities
  策展人:朱其(Zhu Qi)中國
  藝術家:原弓(Yuang Gong)、靳勒(Jin Le)、蔣崇無(Jiang Chongwu)、吳小軍(Wu Xiaojun)、黃藥(Huang Yao)+郭海平(Guo Haiping)+羅隸(Luo Li)、陳光(Chen Guang)、金陽平(Jin Yangping)、王鐘(Wang Zhong)、旺忘望(Wang Wangwang)、徐勇(Xu Yong)、黃文亞(Huang Wenya)、張可欣(Zhang Kexin)、東方涂欽(Dong FangTuqin)、張建華(Zhang Jianhua)、孫平(Sun Ping)、默默(Mo mo)、金峰(Jin Feng)、周墻(Zhou Qiang)、王煜宏(Wang Yuhong)、劉家琨(Liu Jiakun)、車潤田(Che Runtian)、肖娟(Xiao Juan)、郭笳(Guao Jia) 、張利生(Zhang Lisheng)、符號小組(Symbol )、丁武(Ding Wu)、左小祖咒(Zuo Xiaozuzhou) 、井士劍(Jing Shijian)、賀棣秋(He Diqiu)、奚建軍(Xi Jianjun)、傅榆翔(Fu Yuxiang)
  展覽時間:2009年8月15日-9月12日
  展覽地點:798藝術中心(706大廠房)


  主題闡釋:“流動的社群”


  此次雙年展的主題展“流動的社群”,主要側重對主流社會之外人群的存在狀態(tài)和精神狀況的關注。


  中國“當代藝術”盡管在商業(yè)上和國際化上很成功,但與中國的本土現(xiàn)實總體上還是脫節(jié)的。當代藝術只有真正的參與中國社會的進程和精神狀況的改進,表達中國的精神現(xiàn)實,從本土的精神現(xiàn)實尋求它自身的形式,而不是直接拿來西方的形式改造,使語言形式真正與傳統(tǒng)的根源建立聯(lián)系,中國的“當代藝術”才會具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也才能真正被中國社會所認同。
“流動的社群”在含義上試圖探討這樣一些指向:


  (一)民間“流動性”


  社會的改變在于民間的流動性。任何主流體系都在于承認結果,但人群在主流之外的流動、游牧、變遷,以及通過追求自由和想象驅使的行為狀態(tài)的變化,一方面,改變了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總體關系;另一方面,人群之間也重新在體系之外形成了新的網(wǎng)絡,并最終帶來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總體意識的新觀念。


  這是新文化和新藝術產(chǎn)生的基礎,即存在狀態(tài)重新定義藝術的價值取向和形式。“當代藝術”過于觀念化,注重語言與藝術自身觀念的關系,而忽視了藝術總體上的變革與生存狀態(tài)變遷的基本關系。而中國正發(fā)生著人的存在狀態(tài)的根本變化,中國每天都處在一種戲劇性和超現(xiàn)實的流變狀態(tài),這種現(xiàn)實的戲劇性和超“現(xiàn)實”性包含了未來藝術的語言模型,及其結構性特征。


  當代藝術的語言創(chuàng)造應該向中國的現(xiàn)實學習,如果中國房地產(chǎn)拆遷民居引起的反抗,導致“釘子戶”的孤島形態(tài),可以看作最具原創(chuàng)精神的集體創(chuàng)作的“社會雕塑”,它不是由某一個體的藝術觀念導致的,而是各種社會力量因為利益在某一個點上對峙達到的“僵持”狀態(tài)。這是它的物質外觀折射和隱喻了一種社會結構,因此是存在的結構力量導致了新的視覺性的社會景觀。


  中國社會的流動性和戲劇性變遷,事實上,會給“當代藝術”的重新定義帶來啟示。
 

 ?。ǘ?ldquo;社群”意識


  全球資本主義以及中國的市場經(jīng)濟的奇跡,鑄就了更強大的國家體系、金融資本的權力以及全球化的資本、勞動力、信息傳播和交通平臺,與此對應的是更極致的個人主義。而被弱化和削弱的則是“社群”意識。在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受挫之后,人們不知道在資本主義和壟斷體系之外,如何重建更有意義的社區(qū)模式以及社會群體的自主性。


  在中國,當代的社群意識還很模糊。首先在于社會和國家沒有嚴格的區(qū)分形態(tài),社會沒有自己的土地,土地屬于國家管轄和支配。對社會而言,土地就像一張可以隨時被“抽空”的地毯,社會因此對國家具有一種依附性。改革三十年,中國在個性主義和消費社會的引導下,新一代普遍發(fā)展出一種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和個人意識,但在強大的國家和個人之間,仍然缺乏明確和自主的“社群”意識。人們的社會自救習慣于求助普遍意義的國家和市場,而不是各種形式的社區(qū),人們對民間社會也不報更高形態(tài)的希望。


  當代藝術過去十年的主流是熱衷于與權力、資本和符號的捆綁和聯(lián)合,而忽視與民眾和民間社會的精神聯(lián)系。本次雙年展強調藝術家的“社群”意識,強調以藝術的名義和方式參與某一個社會主流之外的人群,藝術家自己與一個“社群”建立民間的聯(lián)系,并因為藝術的名義或方式,對他們的存在形態(tài)和“社群”意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至于具體形式和概念是不是“藝術”,則不重要。


  在當代藝術商業(yè)化過去幾年喧囂的同時,有一些當代藝術家已經(jīng)實質性的以個人的方式開始了這一進程,比如艾未未以自己的方式調查北川學生死亡情況,南京的藝術家郭海平到精神病院教精神病人繪畫,甘肅的藝術家靳勒成為自己村莊的村長,并在村子里建起了當代藝術館。上海的藝術家原弓參與四川地震的救助并記錄了災區(qū)的底層社會的狀況。


  在社會性題材的藝術領域,上述藝術家的方式應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取向。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特征決定當代藝術在中國還是要具有一種“莊嚴性”和“神圣性”,而不是卡通、玩世不恭和“新犬儒主義”。當代藝術的社會語言也要反映中國社會深層現(xiàn)實的精神特征,以及它自身對土地、“社群”和史無前例的流動性及其“悲壯”性的感受特征。

 


藝術家:張利生
作品:三峽大移民


藝術家:黃藥
作品:流動藥房

 


【編輯:海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