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品:“名頭”、“藝術”哪個重要?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殷燕召 賈彩彩 楊慧峰 2012-06-12

2011年,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所占的份額上升到30%,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與古董市場。目前,僅北京地區(qū)就有文物拍賣企業(yè)106家,全年共舉辦各類文物藝術品拍賣會239場,北京已超過香港,與倫敦、紐約并駕齊驅(qū),成為領軍藝術品交易的“三駕馬車”之一。

 

中國藝術品市場用2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100多年的歷程,但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藝術品市場也越來越多地“追名逐利”,各種各樣的“名頭”經(jīng)常會代替藝術品本身,成為衡量藝術品價值的標準。

 

藝術品何以蒙上“作者頭銜”的面紗?

 

在北京十里河古玩市場,紫砂壺的價格基本都是根據(jù)作者的職稱制定的:國家高級工藝師的作品售價高于普通工藝師,普通工藝師高于助理工藝師,助理工藝師高于工藝員……就藝術品價格而言,職稱職務往往比作品本身更有說服力。

 

記者:如今藝術品交易也特別多,藝術品市場可謂亂花迷眼。但就藝術本身而言,感覺跟以前不一樣了,藝術品的價值與作者的“頭銜”、“名頭”緊密掛鉤,甚至被頭銜左右了。對這樣的問題您怎么看?

 

呂立新:收藏家買藝術品奔著名頭大的去,或者藝術家把更多心思放在追求頭銜上,這樣的問題還是很普遍的,畢竟這樣做可以給他帶來實際的利益,有的經(jīng)濟利益是非??捎^的。前幾年就有這樣的實例,有些藝術協(xié)會里的某些人不惜動用很大的財力跑關系,想辦法給自己弄職務,戴上光環(huán)。這是整個社會風氣造成的,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

 

記者:那么藝術品有什么特殊之處?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

 

呂立新:藝術品不是普通商品,它的價值無法用成本等數(shù)據(jù)估算,應該是由藝術家的學術地位、師承流派和作品本身等多方面決定的。就我們目前的藝術市場來看,賣畫賣得最貴的,基本上也是職務最高的人,這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沒有“名分”的藝術家在當今年代賣高價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記者:如果大家都去看重“級別”、“頭銜”,藝術家都去追求級別,這對于中國藝術的發(fā)展會造成什么影響?身兼數(shù)職的“大師”們公務繁忙,怎么保證創(chuàng)作?

 

呂立新:是啊,大家都忙著去評職稱了,哪還有心思搞業(yè)務啊。可是評不上職稱就沒有知名度,沒有知名度畫就賣不了高價。終于評上職稱了,也有了知名度,天天忙著去應酬,更沒時間畫畫了。這是當下的一種怪現(xiàn)象,本末倒置了。當然也有一些老先生,他們沒有任何職務,但繪畫水平很高,市場價格也很高,現(xiàn)在有更多的人已經(jīng)漸漸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不是去慕虛名。

 

記者:現(xiàn)在藝術品評價標準是不是完全剝離了藝術性,完全作為一個商品的角度去考量?

 

呂立新:不用眼睛“看”畫,而用耳朵“聽”畫,聽聽誰的職稱高、頭銜大,來決定買誰的畫,這樣的現(xiàn)象古已有之,我個人認為,這種片面的評價標準是經(jīng)不起時代考驗的。但是完全脫離藝術只看頭銜還沒有特別嚴重。大家追名頭是有道理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家基本都是在“體制內(nèi)”,職稱評定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系統(tǒng),整體來說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包括那些很高職務的藝術家,大部分還是代表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在選拔領導干部的時候,業(yè)務能力是其中一條標準。

 

目前大部分評出來的大師或領導,都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有很大影響力的人。這體制本身有積極的一面。但最近這些年發(fā)生個別藝術家通過拉關系,挖空心思去謀求一個職務,以至于業(yè)務水平不高的人也被抬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這樣就出現(xiàn)了混亂的現(xiàn)象,良莠不齊,大家很難分辨。

 

藝術審美如何擦亮大眾審美的眼睛?

 

在不久前結束的嘉德春季拍賣中,清代宮廷畫家蔣廷錫《仿宋人設色圖冊》以2530萬元成交,這件清宮舊藏、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尺寸并不大,但十分工細,超過鄭板橋、金農(nóng)等更有名頭的畫家的作品。

 

記者:您說到這種現(xiàn)象古已有之,能從歷史角度談談,被歷史驗證了價值的那些藝術品,它們的作者在當時的“級別”、“職稱”與他的作品的藝術級別一定是對稱的么?

 

呂立新: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美術史上,那些被后人尊稱為大師的藝術家,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大都是平頭百姓。比如我們熟悉的齊白石,他既沒職稱也沒學歷,曾經(jīng)為了糊口用畫換白菜。而如今,齊白石作品在全球的銷量僅次于畢加索。另一方面,比如宋代的院體畫,也有一些著名的大畫家,他們社會地位很高,受著“國家”資助,作畫不惜工本,藝術水準也很高。作品的藝術級別跟作者的職務、職稱、頭銜不是對稱的。

 

記者:在古代,書法繪畫更多的是文人自娛自樂或者饋贈朋友,沒有專業(yè)不專業(yè)之分,也沒有什么美協(xié)、書協(xié),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去判定價值的呢?

 

呂立新:在古代,書畫作品并不作為商品,在當時它具有多高的價值很難衡量。作者的職務跟他作品的好壞聯(lián)系并不密切,畢竟這些東西并不是拿去賣的。包括近代的溥心畬,他最早研習書畫就是為了自身修養(yǎng),后來家境潦倒才去賣畫,他的作品現(xiàn)在也有很高的價值。古代的藝術作品在今天的拍賣市場上經(jīng)常被質(zhì)疑甚至確定是仿品,但由于它的藝術水準已經(jīng)達到或幾乎接近原作的水平,也會賣到幾百萬上千萬。比如齊白石,他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他一生沒有為官,但不妨礙他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史的大家。

 

記者:像您所提到的齊白石,他并不是主流畫家,是什么原因讓大家認識他?認同他的藝術?

 

呂立新:這和當時大的社會環(huán)境是有關系的。當人們真正從藝術品本身出發(fā)去判斷,在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下,齊白石這樣的藝術家才能得到大眾的認知。齊白石的成功首先是他自身的因素,他一生勤奮,在藝術的道路上始終執(zhí)著。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貴人相助。他20歲開始一邊學畫一邊做木匠,27歲時得到湖南大文人胡沁園的賞識和資助。他8年時間“五出五歸”,走遍大江南北,行萬里路;又用8年幽居故鄉(xiāng),讀萬卷書。從這一點上就告訴我們,只要勤奮打下扎實的基本功,不慕虛名一樣成功。57歲時,農(nóng)民畫家齊白石來到北京,舉目無親,又是因為藝術才能得到了當時北京畫壇領袖、也有很高職務的陳師曾的賞識,后來才有了齊白石的大放異彩??梢婎^銜、職務都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成功首先是藝術本身的成功,作品始終是最有說服力的。

 

記者:現(xiàn)在的年輕藝術家也很需要仰仗那些“有職務”的大家的幫助才能成功,這是不是也會讓他們不得不去追求頭銜?

 

呂立新:任何藝術家,或者任何領域的人要成功都很需要貴人相助。比如徐悲鴻當時就是直接去辦公室找到當時的教育總長傅增湘看畫,傅增湘看徐悲鴻的畫特別好就把他派到了法國去留學。

 

記者:如何改變以上所提到的問題? 呂立新:這很難改變。徐悲鴻最早的時候非常窮,后來康有為看重了他的才華收他為徒。有康有為這樣的老師,也相當于有了“名頭”,這才有了后來的他到北京見傅增湘的事。對于藝術家的身份,大家追名頭是有一定道理的。齊白石剛到北京時誰也不認識,他去參加一個聚會,沒人理睬非常尷尬。這時候梅蘭芳走進來,看到他馬上迎過去,稱之為老師,畢恭畢敬。梅蘭芳當時是非常有名的,這下人們才認識齊白石??梢姰敃r社會也是很看重名頭的。

 

記者:您所在的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在對藝術品進行價值評估的時候,會考慮到作者頭銜么?占多大比例?

 

呂立新:會有,占一部分吧,當然我們肯定是會先看作品。藝術家的作品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所談的這種不好的現(xiàn)象,就是給藝術品附加的東西太多。比如一張畫,送到航天飛機上圍著月球繞一圈,拿回來大肆宣傳,這叫炒作。繞月球和不繞這張畫有什么區(qū)別么?對藝術本身沒有任何影響,但現(xiàn)在炒作成了普遍現(xiàn)象。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深層的問題,中國老百姓鑒賞藝術品的能力比較差,我們對藝術品的認知時間太短,接受的美育教育又太膚淺,所以缺乏那種完全憑著自己的眼睛去判斷藝術品的能力,那自然地選擇去看作家的“硬件”——職務啊,頭銜啊。

 

記者:如果這樣的炒作越來越嚴重,會不會產(chǎn)生人們越來越看重名頭,藝術家也不去鉆研藝術,越來越追逐頭銜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

 

呂立新:我覺得不會,這只是一個特定時期的現(xiàn)象。中國藝術品市場開放的20年,正是亂象叢生的一個階段。比如以前天安門掛過的一個紅燈籠,當年曾經(jīng)拍出一千多萬,這放在現(xiàn)在是不可能的。過去經(jīng)常炒作的比如一餅普洱茶或者一盆蘭花能賣幾十萬,這都是多年前的事,今天我們還有人買么?這說明大家對藝術品識別的能力提高了,我們的眼光提升了。鑒賞藝術品是需要時間,需要一個過程的,大家認識美的能力是逐步提升的。今天人們看重名頭、虛名,如果我們?nèi)巳硕加邪l(fā)現(xiàn)美的眼睛,都有識別藝術品的能力,那肯定更看重藝術品本身??赡苓^個十年,當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對藝術品評判的標準,形成完整的體系之后,當我們喜歡藝術品的人真正都有了慧眼、慧心之后,我們還會看重虛名么?其實改革開放后,很多藝術家都是自由藝術家,沒有職稱也沒有頭銜。

 

記者:那就目前來說,藝術評估是否越來越起到一個“正視聽”的作用?

 

呂立新:對,是一個引導。另外從政策上來說,國家應該設立藝術品評估的體系和標準。這方面我們目前做得較差。

 

記者:這方面您可不可以詳細介紹一下?或者給一些建議性的意見?

 

呂立新:當然。我們想讓目前這種現(xiàn)象逐漸消失的話,需要提高全體老百姓的審美眼光,這就需要各方面,包括主流媒體的正確引導。社會需要藝術教育,很多喜歡藝術的老百姓缺乏這樣的渠道,不知道以什么標準評判藝術品;從國家機構來說,建立藝術品評判標準是解決藝術市場混亂的根本性做法,這是非常艱難的。但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考慮:包括藝術家的學術地位和聲譽,藝術家在美術館、雙年展等展覽的參展歷史,藝術機構代理此藝術家的歷史,藝術家的出版、著錄,藝術家的個人藏家或機構藏家記錄以及此藝術家的畫廊價格與拍賣價格等等。

 

藝術品評估體系怎么建立? 近現(xiàn)代的一些畫家,如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往往賣到幾億元,而歷史上的一些名家作品反而會低得多。2010年高古摹本王羲之《平安帖》以3.08億元成交,而2011年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lián)》則賣出4.255億元高價。

 

記者:您提到藝術品評價的標準,近幾年一些近現(xiàn)代的作品價格超過了古代的作品,這樣的現(xiàn)象正常么?

 

呂立新:藝術品的價值評估標準是非常復雜的,這也是將來設立評價體系遇到的很大的困難。首先是真?zhèn)螁栴}:近代的大師作品賣得好的原因是明確知道是真品,不管是文獻記載或者家屬認可,與古代作品相比,它的真?zhèn)挝覀內(nèi)菀渍J知。第二,藝術家價值的差別不是名頭的差別,而是藝術品單件作品的差別。比如李可染曾經(jīng)學習過石濤,那李可染藝術創(chuàng)作的巔峰之作、代表作的價值肯定是超過石濤的一件普通作品的。小名頭作家的好東西一定大過大作家的一般東西,這是普遍規(guī)律。近代與古代的界限只是現(xiàn)代人區(qū)分的,考慮藝術品的價值,應放在整個美術史上宏觀地去看藝術成就。

 

記者:與普通老百姓從尺寸、年代等標準進行評判相比,您說的標準可能正是大家缺乏的認知。普通人究竟應該怎么正確評價藝術品?或者說應該買什么樣的藝術品?

 

呂立新:確實,現(xiàn)在很難看到教給大家怎么正確進行藝術品投資的書。我認為,第一,買好藝術家的作品。所謂好藝術家也就是藝術成就高,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在美術史上有一席之地,公認的優(yōu)秀藝術家。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判斷什么是好藝術家,你就打開近十年的拍賣記錄看一看,場場不落的藝術家肯定是經(jīng)久不衰的。第二,買精品。藝術品精品肯定是具有長久生命力和較高的市場價值的,盡可能買最好、最精的。寧可買小名頭藝術家的精品也不買大名頭藝術家的次品。第三,買被市場低估的老藝術家作品。比如黃賓虹,他在世時的畫不被大家認識,基本都賣不出去。他去世五十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左右,他的畫也只賣幾萬元。但他是和齊白石齊名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大師,我們對藝術家的認知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另外,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就相當于潛力股。最后,買自己看得懂的,夠得著的。一方面是自己財力夠得著,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北京,就盡量買京津畫派的,在這個環(huán)境中你能看到真跡,不要心血來潮買平時真跡都看不到的比如嶺南畫派的。

 

記者:“身后之名”的現(xiàn)象很多,像您說的,我們對美的認知,審美眼光的提高還需要時間。

 

呂立新:是的,挖掘被市場低估的藝術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掘金的過程。在這一點上,西方甚至臺灣地區(qū)都做得比我們好。像老一輩油畫家常玉,就是臺灣地區(qū)把他的藝術價值整理挖掘出來的。其實像這種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藝術家還有很多。

 

記者:您一直在強調(diào)審美能力,那么什么是“審美的眼睛”?吳冠中認為藝術是表達自身獨特感受的方式,我們在看藝術品的時候是否應有一個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標準?

 

呂立新:其實藝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很難用統(tǒng)一的標準給大家做結論,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像直到今天仍有人在罵齊白石。但是我覺得有一點還是有標準的,無論是繪畫還是工藝品,是有技術含量的,也就是作者的基本功?,F(xiàn)在有些人追求尺寸奇大,或者造型奇怪的嘩眾取寵的東西,但繪畫的技巧、技法是不是扎實,這點大家應該能夠判斷。所以青年藝術家應該不管有沒有名頭,都耐下心來苦練基本功,藝術始終是第一位的。因此,普通老百姓也應該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提高審美能力和認知水平。

 

記者:普通老百姓具體應該怎么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呢?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對于老百姓的教育或者熏陶可以說是混亂的,有沒有可能把整個社會審美取向轉向正確方向?

 

呂立新:這就是慢功夫了,美育教育是幾代人或者一個民族應該做的事,是一代一代融入血液的事。我們也一直在反思,為什么改革開放這么多年,我們經(jīng)濟上去了,美育教育反而下降了?這和引導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媒體、網(wǎng)絡、社會的主流文化倡導什么?孩子在教育中得到什么培養(yǎng)?打開電視就是婆媳之間打架,換個頻道又是宮廷勾心斗角,可不社會就變成這樣么?光是口號上強調(diào)高雅是不夠的,正面的東西讓大家接受是需要一點點積累的,可是反面的東西接受起來卻很快,第二天就滿街學。那么主流媒體、主流文化的社會責任體現(xiàn)在哪里?我們應該呼吁社會建立積極的、正面的、讓大家欣賞真正美的美育教育,提高欣賞美的能力,這是最重要的。當真正形成這種能力和標準時,那些慕虛名、看名頭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了。

 


【編輯:成小衛(wè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