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有思想、會行走的泥巴和鑄銅

來源:中國藝術(shù)報 作者:舒乙 2014-07-29



圖為葉武林主創(chuàng)的寧化客家祖地祭祀園牌坊門雕塑群局部

在福建寧化客家祖地祭祀園的基礎(chǔ)上,一組有突破意義的現(xiàn)代雕塑杰作落地生根,震動一方。美名傳播開來立刻被譽為當代雕塑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一樁大喜事。2014年7月15日,“2013年度全國優(yōu)秀城市雕塑建設(shè)項目”公布。獲得年度大獎的“客家祖地祭祀園中軸雕塑群及藝術(shù)裝置”項目更是將其再次推入大眾視野。這組雕像極具特點,不同一般,有突破性、啟示性,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令人刮目相看。仿佛掀開了歷史大書的一頁,引人進入一個嶄新的藝術(shù)領(lǐng)地。

它是鮮活的

當代大型浮雕的通病是注重圖案性、象征性、符號性和裝飾性。這樣的浮雕往往場面浩大,工程繁雜,雖耗時、耗工、耗錢、耗料,卻絕對不討好,其悲劇就是做出來之后根本無人駐足觀看,形同虛設(shè)。因為它的致命弱點就是空洞無物。寧化客家祖地祭祀園的雕塑,從根上,在構(gòu)思上,就決定和上面的做法分道揚鑣,走一條背道相馳的路,踏上一條完全相反的探索之途。

這里的關(guān)鍵是雕塑中的每一個人雖然是虛擬的,但都是具體的,有年代、有出處、有身份、有特定的使命,不是“某人” ,而是“這一個” , 150個人物,就是150位個體,是鮮活的個體組成的社會人群。這種要求一下子就把這組雕塑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而這,很難,很難。

它要求:做的不是技術(shù)活兒。不是行活,而是挖掘生活,仿佛是養(yǎng)育嬰兒。要用腦呀,要用心呀,要使出全身的勁呀。

它要求:手下的活要各有不同,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表情,喜怒哀樂,全不一樣,真的要變成活人才成。他的姿態(tài)、他的手勢、他的衣服,全得動起來,全得“蹦”下來成為可以和你直接交流的對象,仿佛是你的近鄰,有血有肉。

它要求:雕塑里的人物要有思想。這看似荒唐,試想,泥模、鑄銅,死物一個,要有思想?真是荒謬!但卻是真的。雕塑一旦進入鮮活的境地,其鮮活性就得以有思想作為依托。他的喜怒哀樂來源于他的思緒,來源于他的痛苦或歡樂,來源于他的悲傷或幸福。這就要有好的設(shè)定,就要有冥思苦想。

一句話,要用腦子來雕刻。鮮活來源于靜觀默察,來源于凝思竭想。鮮活就是表達個性,表達獨特。

它有故事

雕塑,學(xué)院派的,都是以單體人物為主的,一個一個的,少有故事,這一點雕塑和繪畫不大相同。雕塑也有群雕,但一是為數(shù)不多,二是其中大多也仍是個體的集合體,人物之間彼此缺少聯(lián)系和呼應(yīng);像天安門廣場上人民英雄紀念碑下那八塊浮雕那么精彩的、有故事的,還是比較少的。

寧化客家祖地祭祀園的雕塑是有故事的,而且做得好,可以成為新的典型,有突破性。

一是它找準了客家人的特點。什么是客家人,這組雕塑給出了準確的回答。這說明主創(chuàng)人員事先掌握了大量史料,閱讀了豐富的參考資料,特別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從而使這組雕塑成為有根有據(jù)的、有內(nèi)容的動態(tài)畫面。

二是它精確地選定了兩大主題,分別是天災(zāi)和人禍引出的流民圖。前者轉(zhuǎn)進為《潤物旺根》 ,后者轉(zhuǎn)進為《敬天穆祖》 ,最后到達石壁,受到原住民畬人、瑤人的善待,迎來了落腳生息的良機,中間穿插著“隨遷改葬先骨”和“久旱逢春雨”兩段高潮,一邊以男人祭天敬祖為主,一邊以女人生息繁衍、耕讀、習(xí)禮、傳文為主,都是感天動地的真實故事。有情節(jié)、有轉(zhuǎn)折,有頭有尾,充滿了傳奇性。

三是故事的表現(xiàn)形式構(gòu)思巧妙,在兩扇各長達26米的大型淺浮雕和高浮雕前面,隔開一段距離,突然增加十組人物圓雕群,成了多層面大立體的歷史場面。這種安排是獨具匠心的,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遠看也好,近看也好,都有心靈的震撼??吹竭@,人們會浮想聯(lián)翩,感觸良多。

四是這種故事性的表達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人物完全脫離了祭祀“偶像”的舊模樣。走進全新的境界,達到可敬可親可信的全新高度,祭祀也好,觀光也好,欣賞也好,都有親近感,而親切可以產(chǎn)生偉大的力量。

它有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

寧化客家祖地祭祀園的雕塑群在結(jié)構(gòu)上分為五大部分:干支盤、銅道、牌坊門雕塑群、山門殿雕塑群、先賢亭雕像。重點是牌坊門雕塑群和先賢亭雕像,牌坊門雕塑群的主創(chuàng)者是畫家葉武林。

正因為葉武林是畫家,擅油畫和國畫,當他轉(zhuǎn)入從事雕塑時。他的雕塑便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歸納起來,是兩點:一、他的雕塑特別像他的國畫;二、他的雕塑是大寫意。

這兩條在雕塑中是不常見的。從而為雕塑帶來一股清新的風(fēng),很新鮮,很特別。寫意是中國畫的靈魂,也是中國畫的生命力所在。它讓中國畫在世界美術(shù)園地中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經(jīng)久不衰,魅力無窮。寫意就是不太具象,有些抽象,相當變形,畫出來的東西又像又不像,又是又不是,在真實世界中并找不到它們,是一種精神世界的產(chǎn)物,是更高層面的更本質(zhì)的表達。

葉武林畫國畫常用大板刷蘸墨,噼里啪啦,沒有細致的勾勒,別有一番情趣,非?,F(xiàn)代。這一套轉(zhuǎn)到雕塑上,亦有奇效。一是人物形象特別粗獷,外表絕不光滑;二是形體起伏跳蕩,深一下,淺一下,特顯肌理和凸凹,有強烈的立體感;三是作品留有筆觸擲地般的揮灑印跡,給人大氣磅礴的感覺,有力透紙背的沖擊度。

那么,這樣的浮雕和圓雕立在陽光之下,頂光也好,側(cè)光也罷,都有強烈的視覺效果。黑是黑,亮是亮,立體感極強,一眼望去都成了鮮活的人物,一下子就進入了角色,給旁觀者立刻帶來互動的感悟。就因此,它真的成了感動人心的作品,讓人流連忘返,讓人回味再三。

這就是真正的藝術(shù)。在30多尊客家先賢雕像中,我非常欣賞陳建時雕的《巫羅俊》 、曾靖雕的《曾鞏》 、溫朝勃雕的《羅從彥》 、郭寶寨雕的《華喦》 、白崢雕的《葉德來》和朱尚熹雕的《張弼士》 ,以為是近年來個體人像雕刻中的上品??傮w上說,這30多尊客家先賢雕像都是相當嚴肅認真的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動了不少腦筋,多次修改完善,總體水平相當整齊,亦屬難得。

我還要特別指出:葉武林主創(chuàng)的寧化客家祖地祭祀園牌坊門雕塑群是繼他的大型油畫壁畫《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名著中的受難者》《反抗者》 ,大型彩色玻璃鑲嵌壁畫《魯、郭、茅、巴、老、曹代表作》 ,大型陶藝壁畫《青春,生命》之后的第四個里程碑。前三者都是赫赫有名的,是在各自領(lǐng)域中拔得頭籌的杰作,是很有經(jīng)典性的代表作,而這第四組作品在泥塑銅雕中同樣會占有出類拔萃的地位。以它獨特的鮮活性、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而見長而永存于世,注定會令人稱道,令人贊嘆。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