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雙年展徐冰作品《鳳凰》展示現(xiàn)場
【 觀展記 】
威尼斯雙年展首創(chuàng)于1895年,由藝術雙年展起步,逐漸發(fā)展出音樂節(jié)、電影節(jié)、戲劇節(jié)、建筑雙年展和舞蹈節(jié),是時下著名的綜合性文化藝術項目之一。該項目站在探索和推動當代世界文藝潮流的前沿,以系統(tǒng)完善和層次豐富的運行機制,每年從5月或6月開始直至11月,分季節(jié)分類別此起彼伏地向全世界不斷釋放出強烈的文化訊號,使得威尼斯這座水城數(shù)世紀來持續(xù)保存著燦爛奪目的藝術活力。
為了表達藝術多元化,從1998年開始,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運行結構逐漸演變?yōu)閲H展、國家館展和平行展三大板塊。2015年第56屆藝術展主題為“全世界的未來”(All the World's Futures),由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館長,尼日利亞裔藝術評論家奧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擔任總策展人。展覽于5月9日對公眾開放至11月22日,展期達六個月余。
對于奧奎來說,本屆藝術雙年展遵循其自身發(fā)展軌跡,在穿越120年歷史之后,像“濾鏡”一樣反映出當前事物的“狀態(tài)”和“外觀”。“全世界的未來”主題將這一“狀態(tài)”作為研究其自身信息的密集性、不安定性和探索性的項目,定位于參考藝術學科的辯證領域。雙年展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藝術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編舞家、歌唱家和音樂家通過圖片、實物、文字、動作、行為、歌詞、聲音將公眾們匯集到一起,去產(chǎn)生觀看、聆聽、響應、參與、訴說的行為,從而產(chǎn)生對于當今動蕩現(xiàn)實的感受?什么樣的材料,象征性的或美學性的,政治性的或社會性的行為將被引用于這種辯證領域,從而賦予一個展覽以拒絕傳統(tǒng),并呈現(xiàn)出邊界范圍?在這一場藝術的綜合對話當中,策展人和藝術家、活動家、公眾以及全體做出貢獻的人們成為這個項目開放性編排形式的全體主角。每一個“濾鏡”都相互疊加并在一系列的修正中,深入探討當代的全球現(xiàn)實并不斷進行自身的調整、校準、重新制定、增加動力,并再次塑形?;谌绱?,“全世界的未來”將情節(jié)編排為類似一個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形式的議會”而充滿對現(xiàn)實的思辨和討論?;谶@樣的策劃方向,今年的國際展共邀請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36名參展藝術家,展區(qū)位于軍械庫(Arsenale)。中國藝術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純和曹斐獲邀參展。
本屆國際展除了為主題“全世界的未來”專門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之外,還匯聚了藝術史中在世和已故藝術家的大量經(jīng)典作品。來自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集中創(chuàng)作實踐,反映了由藝術家們的全情投入來研究全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新聯(lián)系,探索地域和觀念差異。綜合展項“小選集(Small Anthologies)”呈現(xiàn)了諸如文字霓虹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雕塑家和作曲家特里·阿德金斯(Terry Adkins)、畫家馬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地景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雕塑家理查德·保瑞(Ricardo Brey)等人作品。
雙年展國家館項目共計89個,其中29個展館分布于綠園(Giardini),29個分布于軍械庫(Arsenale),其余31個分布于威尼斯城市各區(qū)。在這個信息量龐大的藝術舞臺中,各國國家館就“全世界的未來”這個母題,進行了基于自身種族、政治、社會、人文、經(jīng)濟、地域以及全球熱點議題,進行了形式及內容迥異的詮釋。中國國家館展區(qū)為軍械庫內,主題定為“民間未來”(Other Future),由譚盾、劉家琨、陸揚、文慧和吳文光攜作品參展。
圣馬力諾國家館基于未來三屆雙年展邀請外國聯(lián)展的策劃理念,首屆“友誼中國計劃”(“Friendship Project”China)項目特邀中國藝術家李磊、馬元、劉若望、許德奇、張紅梅聯(lián)合六位圣馬力諾藝術家在市區(qū)羅塔宮共同展出形式多樣的藝術作品。“友誼計劃”將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別和俄羅斯以及美國合作。此外,中國藝術家劉水石獲邀參展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國家館。
平行展一直是威尼斯雙年展機制中非常特別的創(chuàng)意單元,它由全球各類國際藝術機構,美術館和非營利性藝術組織策劃并統(tǒng)一申報,經(jīng)由雙年展總策展人以及組委會審核批準后予以執(zhí)行,展區(qū)分布于威尼斯城市各區(qū),將整個城市納入藝術雙年展的輻射圈,并帶動全城市民以及外來游客的參觀氛圍。今年的平行展項目一共有44個,其中來自華人地區(qū)的中國藝術平行展項目達8個,分別來自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潘天壽藝術基金會、香港M+美術館、澳門美術館、臺北美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