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本周(5.27-6.3)相關藝術活動預覽
【編者按】2014年的節(jié)日就像“連體嬰”一樣,喜歡出雙入對。體驗了“情人節(jié)遇上元宵節(jié)”之后,這回便讓我們感受起“兒童節(jié)與端午節(jié)”的有趣邂逅。
本周,滬上藝術圈因為“雙節(jié)”的到來顯得更加熱鬧。以往的“六一兒童節(jié)”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今年卻讓大人們也擁有了“回歸童趣”的最佳理由。
在這箬葉棕香、充滿童趣的日子里,在藝術的熏陶中盡情撒歡吧。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 14/05/28-14/06/15
展覽地點: 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
作為一種始于暫時的狀態(tài),“放逐 ”成為一種永久的條件和對存在突變反思的策略。杜布拉芙卡•維多維奇是一名克羅地亞女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初因克羅地亞國內沖突移居意大利,并在當地學習藝術。她在上海生活的四年時間中,放逐一直是一種必需和選擇。然而,她的作品告訴觀眾,我們可以被放逐于自己的城市中。在上海這個“新家”,維多維奇分析了狂熱的城市化和景觀的變化產生的過程,包括人們大規(guī)模的遷徙。
上海處在對新鮮追逐的焦慮最前沿,而這種焦慮似乎在過去二十年間已傳遍了整個中國。出于同樣的原因,中國的廢墟并不“迷人”:簡單而言,廢墟只是見證了從一個狀態(tài)到另一個狀態(tài)的轉變;遲早它們會消失,除了藝術家和記憶縈繞在此的人們,沒人愿意將自己和這些即將消失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而維多維奇用她最適意的攝影和錄像語言,安靜地向觀眾表達了這些廢墟。維多維奇的作品是建筑、心理、文學的交集,是長期創(chuàng)作的成果,是對對不斷消失的城市的語境注入經驗、觀念和回憶的緩慢代謝。作品意味著各不相同但同等重要的例證。
通過維多維奇的展覽,將幫助我們去理解與確認那些曾經被放逐的城市。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14/05/31-14/06/30
展覽地點:上海中華藝術宮
出生于1895年,也正是清廷乙未割臺之年的臺灣畫家陳澄波,以入選“帝展”油畫第一人的經歷,和全力投入美術運動的精神,被視為臺灣近代美術最具代表性的杰出藝術家。陳澄波強烈的“祖國意識”,促使他在結束日本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科的學業(yè)之后,便奔赴上海,先后擔任多所美術??茖W校西畫科教授兼主任,并參與多項官方美術公職,作品〔清流〕也代表“全國十二大美術家”參加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之展出。
在陳澄波告別上海的80年后(1933-2013),正逢畫家120歲冥誕,“海上煙波──陳澄波特展”在全國最具規(guī)模的上海“中華藝術館”展出,回到他年輕時期的舊時地展出當年的游蹤與畫作,在這兩岸加強文化交流的關鍵時刻,特具突出的歷史意義。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14/06/01-14/09/01
展覽地點:中華藝術宮
2013年初,中華藝術宮有幸獲得了蔡斯民《留真》84件作品的無償捐贈并將其收藏。此次,將這些作品通過攝影藝術的展覽、出版等,再次客觀呈現(xiàn)了朱屺瞻、劉海梳、陸儼少、李可染、唐云等十四位中國畫畫家的創(chuàng)作與生活。這部作品在美術史上與藝術上的價值和意義,必須繼續(xù)通過展覽及出版推介予更廣大的藝術愛好者和讀者。
展覽的同時,中華藝術宮亦將就此展開一系列出版、教育普及活動,期盼有更多的藝術愛好者有機會分享這份對中國畫、對中國畫的藝術大師們的禮贊。同時這些藝壇巨人暮年歲月永不磨滅的形象,也將不斷的指引我們邁向中國美術的全新階段。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14/05/31-14/07/13
展覽地點:上海菲利浦畫廊
在青年畫家中,西蒙是走在非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最前沿的。他的作品總在嘗試丈量一些無法被丈量的對象——例如去捕捉動態(tài)的、記憶中的、或是某個玄妙的意象的若有似無的蹤跡。而正是在這偶然的不確定性之間,西蒙反省著現(xiàn)實世界的狀態(tài)。為了這目標,他拋開了傳統(tǒng)的筆刷,而去探索能夠回顧現(xiàn)實的對象以及展現(xiàn)它的途徑。
西蒙的畫作多由自治的裝置運作而生,讓作品單純地依賴顏料、液體和重力的流動,不存在對結果的操控。這種作畫方式孕育了許多獨特的作品系列,如運用水墨和泡泡機的一系列畫作中,不斷噴射出的墨色泡泡在空中飄移、搖曳,這時畫其實是無處不在的。當噴射停止后,畫由兩部分構成——行進到懸置的畫布前的泡泡在布面留下的爆破后的痕跡,以及那些在選定區(qū)域外消散了的泡泡。你眼前所見的、由痕跡形成的畫作里,更包含著那些從未、也永不會成形的虛無。這一切起始于西蒙的一個動作,卻由概率或者說命運畫上休止符。
他的作品試圖將動態(tài)的意象定格成形,運用的方式是同樣無法先知的偶然性和隨意性。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 14/05/31-14/07/10
展覽地點: 天線空間
李明的早期作品往往開始于一個引發(fā)了他個人興趣的圖像、詞語、動作或是氛圍,不過從一個時期起,倚重直覺和自發(fā)性對李明來說已經不再構成一種理所應當的選擇,他必須打破藝術系統(tǒng)帶給他的固定約束。
“中介”與此前的展覽和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李明開始更為主動地思考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在感覺層面之外可能存在的成因和外延,并有意識地在制作和展示兩個環(huán)節(jié)中使這些“人工”因素作用于作品,留下痕跡。這些改變更多來自藝術家在作品內部逐漸建立起的結構所伴隨而生的要求,“控制”成為這個階段工作的重點。
其實對于李明來說,錄像從來都不僅是紀錄下行為發(fā)生的載體,也不是對于電影的野心,藝術家的身體一直作為銜接行為表演和錄像的“中介”被使用,藝術家身體的參與是在錄像這一媒介誕生之初區(qū)別于其他視覺藝術形式的重要特征,也是很多早期錄像藝術家工作開始的起點。盡管在今天當代藝術的媒介走向綜合,執(zhí)著于對某一媒介的線性考察反而顯得不夠“當代”,不過如果如本雅明所言,一個媒介在幾乎走到盡頭時會再次顯露其最初的潛能,那么這種回訪便有其意義;而對于藝術家個人來說,這也是對自己一直以來創(chuàng)作線索的厘清。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14/05/31-14/07/04
展覽地點:LOFTOOO藝術空間
"有話少說"可以發(fā)生在多種語境下。這里我們選擇其中一種可能性 — 命令式、諷刺、建議性的。有人說,“我們的時代充滿了意見領袖,人們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又廢話太多“。此次展覽中,藝術家在面對他們眼中所專注的現(xiàn)實之時,以更安靜的思考悖反了這一“廢話太多”的時代病癥。沒有感性經驗的超越,藝術家對當下生活表象的觀察,對事物或本能或后天的“條件反射”,不負責闡述最終的意義,盡量做到“有話少說”。
展覽《有話少說》透過四個獨立的視角,藝術家退守到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沒有虛無縹緲的幻想和感物抒懷,只是力求給予大多數的“約定俗成”另外一層寓意的思考。對他們而言,與既有存在意識形態(tài)分道揚鑣之時,也正是自我覺醒的初始。
《羅密歐與朱麗葉》,軟木情人
演出時間:6月1日 14:30 - 16:30
演出地點:上海法語培訓中心長寧校區(qū)
所有3歲以上兒童均可報名參加
兩場演出將分別于14:30及15:45開始,每場演出持續(xù)45分鐘
價格:100 RMB/人
伊凡•博美以簡單的軟木塞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這個融合視覺與音樂元素的故事劇,令人為之贊嘆。在精細、大膽的編排下,這門DIY藝術用詩意的改造,成功再現(xiàn)了經典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信定會博得大小朋友們的喜愛。
芭蕾舞《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普羅科耶夫的代表作品。這是一部瑰麗多彩充滿力量的作品,普羅科耶夫對莎翁筆下這對忠貞情侶的故事有了更細致敏感的演繹。
伊萬·博麥用生動的微縮劇的形式,將“深奧”的音樂變得更為平易近人。這個原本發(fā)生在維羅納的波瀾壯闊的故事被搬到幾年前的薩拉熱窩,或者是加沙與耶路撒冷之間。
這些劇中的小主角們是由經過切削雕刻的軟木塞制成,他們在舞臺上活蹦亂跳,栩栩如生。臺詞只有簡單只言片語,觀眾們通過變換的場景來了解人物和劇情。 這部精心準備的充滿新意的作品,將有可能用中文演繹,大人和孩子們都快點看過來吧!
【編輯: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