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器
我對玉器原沒有專門研究,也就是因為發(fā)掘和研究紅山文化,經常接觸到玉器,才不斷有所體會。如果說與玉器鑒賞有點關系的研究成果,可圍繞紅山文化玉器在選料、制作、埋葬中所體現(xiàn)的對玉本質的表達,談幾點看法。
選料
紅山文化用河磨玉做成的玉器,體積一般不大,造型也受到制約,而且遺有大量皮殼部分。但紅山人善于將劣勢轉變?yōu)閮?yōu)勢,如對待玉石的皮殼,凡紅山文化玉器中選用河磨玉料的玉器,其主要部分為本色,皮殼總是盡量被安排在器的邊緣或末端,形成綠色為主、紅色陪襯的布局。有的甚至可能已是俏色的做法。
磨光
觀察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時期玉料的加工已普遍使用片切割成材技術,經切割后的玉材,棱角銳利,形狀趨于規(guī)正,但是紅山人并不直接利用這一成形的有利條件,而總是要再加以磨光使這些棱邊圓而光滑。同樣,紅山人已掌握了管鉆法鉆孔技術,鉆孔后孔緣的銳棱也都要再加磨光,使孔緣不失規(guī)正,突出了圓潤的效果。再就是用料較大體積也較大的斜口筒形玉器,以線切割掏大而甚長的孔,掏孔后的壁面面積大而甚薄,不過仍要對內、外壁都細加磨制。紅山文化玉璧為內圓外方、璧面鼓而內外邊緣薄似刃。對這些費時又費工的現(xiàn)象的合理解釋是,設計制作者是要有意以磨光來突出玉的質地,從而表達某種特定的觀念。
飾紋
在玉器上飾紋雖然比在陶器上飾紋難度大得多,不過從已發(fā)現(xiàn)有紋飾的玉器來看,紅山人已掌握了在玉器上刻劃復雜花紋的技術。但他們對在玉器上刻劃裝飾卻極為慎重,一般除對動物的頭部和鳥類的羽翅等進行必要的刻劃以外,所見裝飾主要是采用減地陽紋式的技法。這又可以分幾種情況,一是用減地法表現(xiàn)動物頭部五官,如玉龜和玉鳥,各部位皆不甚顯露,僅觸之有感,卻很準確。二是在平面上顯示立體感。如牛河梁出土的一件大型玉鳳,是在平板上以直線為主成紋,由于采用減地手法,既甚為簡潔,又克服了平面直線的呆滯,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羽翅和尾羽的層次。三是在勾云形玉佩或有彎度的玉件如玉臂飾等薄板狀玉器的表面上,以減地陽紋做出有似瓦溝狀的凹槽,可稱瓦溝紋,其中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紅山文化玉器中尺寸最長的一件勾云形玉器,長而甚薄,要從兩面通體磨溝,溝紋槽必然很淺,然所起的脊棱線條,清晰而流暢,都十分到位。
(郭大順,遼寧省文物考古所名譽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