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14年度九大“耀眼”古代書畫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李罡 2014-12-25
導語:古代書畫一直是藝術品收藏領域的重頭戲,無論是拍賣場上的天價成交,還是古代書畫舉辦展覽,都有太多的作品給觀眾留下的耀眼的印記,2014年古代書畫展覽方面國寶層出不窮,拍賣市場方面精品屢創(chuàng)佳績。因此,99藝術網(wǎng)為您盤點2014年度九大“耀眼”古代書畫。

白塔山記
乾隆《白塔山記》
 
一、情理之中:史上最貴游記作文—乾隆《白塔山記》
 
2014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新聞發(fā)布會上,一組乾隆皇帝游覽北海公園白塔山后書寫的手卷《白塔山記》顯露真容,這組出身不凡的拍賣品估價竟然高達億元,被稱為“今秋全球估價最貴的古代書畫”,有人甚至調(diào)侃說,這也恐怕是“全世界最昂貴的游記作文”。
 
不出所料,2014年12月2日,在北京保利的古代書畫夜場上,這組四幅經(jīng)《石渠寶笈》著錄的乾隆皇帝御筆書法《白塔山記》以1.1615億元成交,是2009年以來內(nèi)地第34件過億元的拍賣品?!栋姿接洝吩嬗谟腊菜拢笊⑹Ц鞯?,如今四卷終于重新聚首現(xiàn)于拍場極為難得。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作成此文,記錄了登上白塔山后所觀四個方面的景色。《白塔山記》堪稱乾隆書法作品的頂級精品,業(yè)內(nèi)人士普遍認為這樣的價格可以說是實至名歸,情理之中。

 
致宗元總管札
趙孟頫《致宗元總管札》
 
二、意料之外:流拍的趙孟頫《致宗元總管札》

2014年中國嘉德春拍,元代書畫家趙孟頫《致宗元總管札》是中國嘉德此季最高估價,估價為4500萬至5500萬元,但因拍賣現(xiàn)場未達到底價而流拍。元代大家趙孟頫的《致宗元總管札》甚至一度認為這是近20年來難得一見的作品。該作品是趙孟頫39歲(至元二十九年)在濟南路總管任上給常熟人季淵寫的家信。相關拍賣負責人表示,這種致于實用的書札,沒有書寫碑牌志傳等卷軸作品的精神負擔,會顯得格外舒展自如,輕重得宜,是功力與才情更暢達的流露。
 
元代書畫家趙孟頫《致宗元總管札》現(xiàn)身拍賣市場,估價高達4500萬至5500萬元,這是意料之中。因趙孟頫的作品在目前的市場上,是屬于非常稀缺的一類,而且信札在他的作品里面則更加少有。但是流拍的結(jié)果卻是意料之外,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信札體現(xiàn)價值的地方并不僅僅在藝術價值,而是作者的身份,上款人物,也就是寫給誰的,然后再看它寫的內(nèi)容與水平。但即便是流拍,也不會影響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在歷史上的價值。


 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展出現(xiàn)場
 
三、痛心疾首:被割裂的《女史箴圖》
 
2014年6月,收藏于大英博物館的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展期1個月。1903年,英國軍官克拉倫斯·約翰遜(Clarence A.K.Johnson)以25英鎊的價格,將這幅作品賣給大英博物館,從此多年未被展出。塵封多年的藝術瑰寶重現(xiàn)于世,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大英博物館卻把《女史箴圖》割裂成四個部分,裝裱于鑲板上展出。是更好的保存古代文物?還是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裝裱技術知識的匱乏?無論怎樣,被割裂成四部分的《女史箴圖》讓人看來實在是痛心疾首!
 
據(jù)悉,大英博物館對于《女史箴圖》的裝裱被其稱為“日式折屏手法”。但應用了“日式折屏手法”的《女史箴圖》自入藏大英博物館至今約百年,已經(jīng)能夠看到明顯的開裂與掉粉的“病征”。據(jù)了解,海內(nèi)外藝術史學者與文物保護人士對此基本都持否定態(tài)度,對文物受到傷害無不表示遺憾。


功甫帖
 
四、軒然大波:真?zhèn)沃q—《功甫帖》
 
《功甫帖》是蘇軾寫予其親密朋友郭功甫的告別信,截至2014年,已流傳了900余年。作品結(jié)構(gòu)緊密、一氣呵成,用筆沉著、粗獷有力,充分展現(xiàn)了蘇軾的人文主義情懷?!豆Ωμ吩欢啻武浫胫袊囆g領域中最為權威的各類典籍之中,清代書畫名家翁方綱曾將其稱之為“天賜的書法精品”,流失海外多年。
 
然而,2014年的藝術品市場上,一提到《功甫帖》這三個字可謂眾說紛紜,從藏家劉益謙5000余萬元購買回國、上海博物館專家看假。到各方出具學術論據(jù),再到最后的新聞發(fā)布會用數(shù)碼顯微鏡對《功甫帖》進行掃描。其中孰是孰非,難分難解?!豆Ωμ肥录堰^去數(shù)月,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功甫帖》事件向我們說明的是一個問題,如何建立一個健全、可靠的書畫鑒定體系才是當務之急,迫在眉睫。

鴝鵒圖
鴝鵒圖
 
五、天下一人:宋徽宗真跡《鴝鵒圖》首次亮展
 
2014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聯(lián)合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被譽為“中國書畫第一收藏家”的龐萊臣所收藏的五代、宋元以來的80件名畫與觀眾見面。其中,江蘇地區(qū)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件宋徽宗真跡《鴝鵒圖》,系清宮舊藏,此次將首次對外展出。
 
熟悉二十世紀中國書畫收藏史的人都知道,龐萊臣是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的書畫收藏大家,被譽為“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畫收藏家”。而在龐氏的大量收藏作品中,宋徽宗趙佶的《鴝鵒圖》應該算是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實乃重中之重。

仇英《松下人物圖》
仇英《松下人物圖》
 
六、實至名歸:13505倍! 仇英《松下人物圖》以4051萬落槌
 
2014年9月5日,東京中央拍賣2014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正式舉槌。其中一件仇英的《松下人物圖》立軸以40萬日元起拍,經(jīng)過多番競價以7億日元落槌,為人民幣4051萬元。此前估價為僅為2.4到3萬元,為最高估價的13505倍。此作為水田竹圃舊藏,水田竹圃本名忠治,又名敬,字余忠次,號竹圃散人,瀟碧堂、積翠堂、水竹居、蟻池庵。
 
在藝術市場上,仇英的畫歷來是熱門品種。與此次上拍的《松下人物圖》類似的《松下論道圖》,曾在保利2012春拍中以920萬元成交。不難發(fā)現(xiàn),市場上只要有可靠的精品露面,價格往往很高。

弘仁《西園坐雨圖》
弘仁《西園坐雨圖》
 
七、突破紀錄:弘仁《西園坐雨圖》5347.5萬成交
 
2014年5月17日,中國嘉德2014春季拍賣會“重要私人珍藏(四)—黃山之影”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其中,弘仁《西園坐雨圖》以2200萬元起拍,經(jīng)過近20分鐘的爭奪,以5347.5萬元成交。創(chuàng)弘仁畫作拍賣價格紀錄。嘉德書畫部總經(jīng)理郭彤表示:這件作品是近20年來市場中最精彩的弘仁作品,反映出市場對高端拍品的強烈認可。
 
此件《西園坐雨圖》尺寸219厘米X66.5厘米。是弘仁傳世作品中的巨幅大作,也是一幅描繪黃山山水之作。此圖左上行書題曰:“鳥語綿蠻春雨稠,繽紛花片壓池漚。雙眸曾未臨滄海,為假崇峰當蜃樓。已亥三月西園坐雨畫。弘仁。”下鈐朱文印“弘仁”、半白半朱印“漸江”。在構(gòu)圖上與南京博物院藏《黃山天都峰圖》軸(款署“庚子”)、婺源博物館藏《黃山圖》軸(款署“辛丑”)等頗為近似。即整個畫面約四分之三是山石、樹木、丘壑、草舍等景物,約四分之一為山外天空。知此圖先后為張大千、王季遷遞藏。曾著錄于《大風堂名跡》第四集,陳仁濤《金匱室藏畫》、汪世清《清初畫苑八家畫目系年》等圖書中,并屢經(jīng)海外出版印行?!段鲌@坐雨圖》大約是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由張大千賣給陳仁濤,陳氏后來可能又賣給了美國收藏家,也或許是直接賣給了王季遷。但此次嘉德是否直接征集自王氏后人,不得而知。

王鐸 行書臨《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
王鐸 行書臨《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
 
八、大器晚成:一大波“王鐸”正在來襲
 
2014年拍賣市場上出現(xiàn)了一股“王鐸熱”,從北京匡時2014春拍的王鐸《草書自作詩三首》以1322.5萬元成交開始,多家拍賣行不約而同的將焦點集中在王鐸的精品上,包括嘉德拍賣推出的中國拍賣史上首個大型王鐸精品書畫專場“王鐸的筆底毫端”、榮寶拍賣呈現(xiàn)的“王鐸詩文稿墨跡”專場,其中不乏千萬級別的重器。
 
2014年秋拍嘉德“大觀”夜場中,“王鐸的筆底毫端”專場表現(xiàn)亮眼,多件拍品以超過估價近十倍成交。其中,王鐸的行書臨《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以2127.5萬元成交;另有,王鐸的《自書詩卷》以800萬元落槌、草書臨王羲之《永嘉、敬豫帖》以700萬元落槌。20件拍品僅一件流拍,足見王鐸書法作品市場的剛性及藏家基礎的雄厚。明清書法近兩年備受藏家認可及追捧,其在書畫板塊中所占的地位也愈發(fā)重要。中國嘉德總裁助理兼中國書畫部總經(jīng)理郭彤在拍后表示:“王鐸專場的成交,順應了當下市場書法‘熱’的潮流,對古代書畫市場有很大的意義。”

朱耷《草書七絕詩》
朱耷《草書七絕詩》
 
九、火爆依舊:八大山人《草書七絕詩》 創(chuàng)造紀錄
 
2014年6月3日晚,在北京保利2014春季拍賣會“仰之彌高-中國古代書畫夜場”專場中,朱耷的《草書七絕詩》以600萬元起拍,經(jīng)過多番激烈爭奪,最終以3000萬落槌(3450萬元成交),刷新八大山人書法拍賣紀錄。
 
《草書七絕詩》為水墨紙本立軸,長182cm,寬51cm,七絕詩內(nèi)容為“郭家皴法云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想見時人解圖畫,一般還寫宋山河。”曾被1983年的《書法叢刊》、1988年的《中國書畫鑒賞辭典》兩度出版。據(jù)相關資料記載,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恫輹呓^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尚為蘇州博物館藏品,后因落實國家政策退還原藏家保存至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