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那些不PS依舊能打動你的故事

來源: 作者:李謙 2012-08-22

《盲人》

 

你應(yīng)該也感覺得到,如今是個形容詞泛濫的年代,人們瘋了一般向“史上最牛”、“前所未有”之類的噱頭上扎堆兒,這個時代跟人們一樣缺乏面對真實的耐心和勇氣。這一點映射在中國當(dāng)代藝術(shù)上則是比比皆是的所謂“新意”,藝術(shù)家們渴望用一種可以迅速吸引目光的方式跳入大眾視線之內(nèi),就如同雜志封面上拼命用PS磨皮、拉長身體的女明星們,迫不及待地要將自己消費出去。不過就如同這世上總還是有不用PS的良家婦女一樣,也總有些人講的故事是緩慢的、真誠的、耐人尋味的,海波算是一個。

 

海波的代表作是前些年打動很多人的一組照片,黑白老照片上的姐妹、同學(xué)、同事、戰(zhàn)友們略有拘謹(jǐn)?shù)卣驹谝黄?,帶著一臉鮮活的青春。與此相對的則是這些人同老照片上姿勢一樣的新照,臉上多了些滄桑,甚至有的位置也空了,從這組照片中能夠讀出那個有點矯情的詞——歲月。

 

此次在佩斯北京展出的是海波的代表作《攝影日記》系列和新作《盲人》系列兩部分,其中大部分是黑白攝影作品、極少是彩色的?!稊z影日記》系列是海波從1998年至今的作品,拍攝的是生活中一些零散的片段,由于都是用膠片拍的,照片仿佛沾了層塵土一般、透著滿滿的質(zhì)樸和真實感,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毫無PS痕跡。既然是攝影日記,作品的名字也都格外隨意,《一盤水果》、《樹蔭下的男人》、《冬天的公園》,甚至還有一幅作品叫《我不知道這是什么但我挺喜歡》,畫面上是一根套了手套的木棍獨立在田地里。沒有虛張聲勢的冷靜或者躁動,這些作品同它們的名字一樣,平易近人且溫暖。

 

《攝影日記——木馬》

 

《盲人》系列則是數(shù)碼攝影作品,照片主人公是高墻下那些看不見世界但能看清別人未來的算命先生們,他們身邊偶爾出現(xiàn)一兩個對未來焦慮的失意青年人,向他們買個陽光總在風(fēng)雨后的心理安慰。海波拍這組照片是在湖北荊州,他說那時天挺冷,老城墻下這些算命的盲人就像風(fēng)景一般,看著他們卻容易讓人想到一些其他的、令人傷感的東西。

 

作為中國重要的觀念攝影藝術(shù)家之一,海波與一些傾向于后期合成手段的觀念攝影藝術(shù)家不同,相較于所謂的作品沖擊力和新奇特,作品傳達出來的由己及人的情緒和作品的質(zhì)感是他更在乎的。而老實說,這也是國內(nèi)當(dāng)代藝術(shù)常忽略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看一件作品時到底是被什么打動的,到底是自以為意味雋永的畫面語言,還是作品傳遞出來的情感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畢竟你看,前者總是使人喋喋不休,而后者卻讓人越發(fā)沉默不語。

 

佩斯北京 9月1日 海波個展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