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上:向霜田誠二致敬》,魂游,香港
《跟蹤》,周斌,北京
第三屆“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于7月25日開幕,從視覺呈現(xiàn)、資料整理到研討現(xiàn)場等方面,都可看出澳門藝術博物館工作團隊的專業(yè)與熱誠,他們用扎實、精致的展覽為了解和研究近年來兩岸四地行為藝術的狀況提供了寶貴的平臺。
本次展覽在征集到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十幾位藝術家的作品進行現(xiàn)場展出,其中很多是年輕藝術家,亦不乏剛走出校園的學生,可見活動對藝術家盡可能全面而公平的關照。展覽形式以照片和錄像為主,不拘泥于對行為藝術的陳腐定義,顯示出極大的開放性。行為藝術從誕生至今,邊界總是不斷既擴展又消弭,從形式到媒介再到與觀眾的關系都經(jīng)歷著不同的語境。而行為藝術在中國發(fā)展的時間尚短,卻極為迅速,開啟了一些特殊、復雜的問題,因而更為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以身觀身”系列展覽在今后的延續(xù)中應當強化的部分。
不管中國或全世界的行為藝術面臨著怎樣的處境和態(tài)勢,正如連任三屆展覽評委的著名日本行為藝術家霜田誠二先生所言,我們能在行為藝術中找到一種共通的本質(zhì),“通過行為藝術到達一些詞語(words)”。我想,這些詞語便是流通、貫穿于身體和生命、可在全體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意識載體。霜田先生還提醒道,中國是對語言有著更為深刻認識的國度,我們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歌歷史。因而,中國的行為藝術具有更大的張力和更深邃的空間,充分調(diào)動我們對自身語言的認知和感悟,抵達連通歷史與當下、生命與外界之間的飽含中國詩意的“詞語”。
本次展覽的獲獎作品之一,香港藝術家魂游的行為錄像《在桌上:向霜田誠二致敬》,由藝術家本人重演霜田的經(jīng)典作品《在桌上》,藝術家在一張方桌上“伸展身體每一部分緩緩翻動,由一端至另一端,由上而下,再穿越而上”,用女性的陰柔之身重新詮釋和轉化雄性的行動和感知,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向浸透在生命涌動中的精致詩意虔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