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玻璃藝術在國內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無論從各大院校的玻璃專業(yè)設置的重視程度還是玻璃藝術在公眾中的推廣,都亟待提升,作為國內玻璃藝術界的先行實踐者,李鋒早在八十年代就關注玻璃藝術,通過長時間的實踐探索,2002年李鋒在南潯創(chuàng)立琉璃莊園藝術工作室,并通過他個人多年的收藏基礎上建立了琉璃博物館,館藏上至春秋戰(zhàn)國,漢唐明清,近至現當代,藏品之豐富,可以完整看到玻璃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脈絡。2006年李鋒創(chuàng)立“歸來書院”通過撰寫多部專著推廣玻璃藝術。2012年,李鋒正式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當代玻璃藝術中心主任,同時琉璃莊園藝術工作室也正式成為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美術學院的實習基地向美術學院的師生開放,讓更多藝術家及學生系統(tǒng)的了解玻璃藝術進行實踐。他通過近20年的努力使國內玻璃藝術與技術追上了歐美頂尖水平,同時他的創(chuàng)作兼具東方性的當代語言,貫穿了傳統(tǒng)與當代的表達,本次個展也讓人們從其作品規(guī)模與質量上了解到中國玻璃藝術的當代頂尖水準。
李鋒
2014年10月17日,“觀•境——李鋒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幕,展覽由浙江美術館和中央美院設計學院當代玻璃藝術中心聯合主辦、歸來書院協辦,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26日。開幕式于10月17日上午10點舉行,當天下午還舉辦專題研討會,邀請活躍在中國當代玻璃藝術界、玻璃藝術教育界、設計界的藝術家、學者、設計師共同參與,進行專題研討和交流。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
在開幕式上,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表示,經過長期的實踐,思想的積淀,李鋒的練手洗心在他的作品中綻開。李鋒的作品分兩類。一類是人體、人像,這類作品要求有較好的塑功,讓人體互相穿越、揳入、拼合、組織,形成一種舞者的掙扎與律動;或者在寫真的人體、人像上猝不及防地開一個口,戳一個洞,引來肉身的諸多糾結。另一類是在玻體的內部燒冶出諸多變化,或如假山溶洞,盤生錯結;或如煙云山水,翻卷風散。前一類重在手的塑功,后一類妙在冶燒的營造。如此塑功燒造,均力求發(fā)掘玻璃的透性,在虛虛實實之間,將我們的觀看,截留在一段可視的載體之中。這個載體無中生有,虛中孕實,盤繞翻飛,斷續(xù)冥通,正可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李鋒的玻藝,銀色素妝,仿佛視覺成像之前的原境,讓人們感懷景生意發(fā)的生機幽微。多少燒造的瞬間已成追憶,那冷凝如冰,既有莊生曉夢的惘然,又有滄海月明的心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玻璃的生命在透與不透之間。李鋒在意的是透之后卻隱而不露的境象,那遠遠近近,虛虛實實,直若一弦歌、一溪云。這是李鋒真正孤心獨詣所營造著的歸來之境。
展覽現場
作為國內首次大型玻璃藝術家個人作品展,“觀•境——李鋒藝術展”以個案的方式呈現中國玻璃藝術家成長歷程。“觀”即為觀望、審視,“境”即為形而上的境界,亦為形而下的終極。“觀•境”即指內在反思和外在注視。以“觀”顯“境”,折射出中國玻璃藝術的現狀。主要展出作品有倍受期待的《盲境》、《浮》等,包括首次面世的六十件玻璃藝術作品、兩件玻璃裝置作品、以及架上繪畫、 攝影等共計百余件藝術家近作。展覽分為“人物”、“山石”、“抽象山石”、“器皿”四個系列,詮釋李鋒歷時十年的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經歷,折射中國玻璃藝術未來的發(fā)展脈痕。
展覽現場
從玻璃研習者到玻璃藝術創(chuàng)作者,二十多年來李鋒積累了豐富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經驗,創(chuàng)建了中國本土玻璃文化企業(yè),與國內玻璃藝術家們共同帶領、并參與推動了中國玻璃藝術的建設和發(fā)展。十年前,李鋒開始作為玻璃藝術家對玻璃藝術進行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他專注于“審美的技術性”和“技術的審美性”的創(chuàng)作觀念,提倡以技術為審美的對象前提,從人與自然、山石,到傳統(tǒng)器物,試圖探尋出東方之于玻璃藝術的獨特審美與表達的創(chuàng)作方向。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2014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