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當代美術家》主編俞可做客99藝術網上海春沙現(xiàn)場訪談室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08-04-30

99藝術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99藝術網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現(xiàn)場訪談室,馬上為大家邀請到的訪談嘉賓是《當代美術家》的主編,著名策展人俞可老師,我們歡迎俞老師,俞老師你好!

俞可:你好。

99藝術網:今天是剛到春沙現(xiàn)場。

俞可:對。

99藝術網:看了一圈了,覺得怎么樣?

俞可:總體來說,我覺得比我想象的要好一點。就是過去春沙我也看過,春季沙龍經過多年努力,我覺得他慢慢地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開始意向的一個格局,但是仍然有一個問題,他和整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和整個藝博會的發(fā)展,他仍然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是我一直就有的一種感受,但是今天來仍然有這種感受。他如何向國外的那種好的博覽會那樣,具有他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我覺得春沙還有一段路要走。

99藝術網:需要進步的空間。這次春沙有八大主題展,你剛才有做過了解,對八大主題展談一下你的印象和感受?

俞可:其實我覺得,他做八大主題展覽的主題,我覺得其實沒有多大必要,因為實際上就是一個藝術品的賣場,賣場里面增強他的學術含量,這個原意是好的,但是這個原意增加的效益在什么地方,人們是不是能夠順著他的主題進行文化消費和藝術上的體驗,我覺得好像我進去的時候,我感受不到這一點。

我覺得可能就是在春沙的沙龍的策展人或者主持人應該考慮到一點,出發(fā)點好他不一定能起到好的結果,他還是要順應比如說藏家,或者說觀眾對文化理解的一種,或者說對文化消費一種的心理,這一點我覺得巴塞爾博覽會做得很好,他好在什么地方呢?他分成兩個單元,藝術無極限這個單元從純學術角度去思考這個,不去過多地想到市場效應。為什么他不想市場效應呢?實際上他的早期策劃者是這樣想的,當代藝術如何進入藏家收藏的一個視野,他覺得應該做哪些工作,因為他橫向比較了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他把這兩個展覽作為他對當代藝術未來的一個行動的指標,他做了藝術無極限這個展覽??隙ㄋ谥歼€是要把當代藝術賣出去,但是他更多的是探討當代藝術在今天的生活當中他與藏家,他與民眾,或者與藝術家相互的關系。他和他主題的展場形成了一種差異,我覺得他這一點做得比較好,后來他又做了一個什么,做了一個論壇,其實有一屆,我記得是37屆還是36屆的時候,他做的那個論壇,他還不一樣,他的論壇探討的是未來雙年展的模式,實際上未來雙聯(lián)展的模式和藝博會相去甚遠,沒有多大聯(lián)系,但是為什么探討這個話題,實際上他也是想到,就是用比較理論的,或者比較有建構性的一種話語,思考出未來的藝博會的發(fā)展的一個傾向,或者說怎么把當代藝術,大家在這么多年比較疏離的藝術樣式,或者藝術潮流把他更好植根于廣大民眾之中,使他增加他的受眾群,增加人們對他的關注度,這是他做的目的。

99藝術網:我知道俞可老師參加過國內外很多大型博覽會,相比中外藝術博覽會的優(yōu)勢或者競爭力方面,中國本土的競爭優(yōu)勢將會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俞可:我覺得中國的博覽會在短短幾年當中,尤其是北京,他們早期那幫人做的努力,我覺得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可能是亞洲最好的吧,其實上海2002年我來參加過他們的藝博會,我覺得仍然還是有差距,我覺得差距主要是體制上的,中國是不是能夠在短短時間能夠建構一種,比如說在全球范圍內建構一種最好的藝博會模式,我覺得這個太急了,他可以去做,但是這個有點兒太急了。整體來講,從2002年到現(xiàn)在,我覺得中國藝博會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未來的發(fā)展里面,他肯定有很多進一步的可能性。還需要一段時間,第一個,我覺得中國藝博會應該增強他的實驗性,他不能把架上繪畫作為他的主打,這是要做的第一個工作。第二個工作就是畫廊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化的一種素質,就是他能夠建構一種良性的藝術家,畫廊,還有藏家他們之間一種誠信的,或者說有意義的關系。國外做得比較好,當然我說的國家是發(fā)達國家。第三點在組織結構上,就是組織者應該有專業(yè)化的素質,其實北京當時為什么做得好,他就是這個原因,他開始發(fā)起藝博會的時候,不是早期的北京博覽會,北京博覽會做得不好,后來藝術北京就做得很好,是因為他的組織者或者是策展人他是具有專業(yè)素質的人。第三點對中國未來博覽會是至關重要的。

99藝術網:俞可老師剛才在全場觀看了一些作品,對這次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整體作品當代性方面的體現(xiàn),他有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嗎?

俞可:我覺得這是老問題了,中國藝術博覽會,我剛才所說到的,他的實驗性一直是他欠缺的一個方面,上海春季沙龍我覺得這仍然也是一個問題,但是有時候我們得這樣去考慮,上海藝術博覽會,北京藝術博覽會,或者說我們中國種種新型的博覽會,為什么他要和世界發(fā)達國家比仍然有差距。第一是我們目標定得太高,第二個長期以來中國養(yǎng)成的文化消費習慣還沒有建構得很好,所以說畫廊的從業(yè)者,或者藝術博覽會的人他的考慮也許他也得從實際出發(fā),必須部分去迎合我們的消費習慣。

99藝術網:你剛才說博覽會組織者可能要從實際出發(fā),實際可能指商業(yè),或者說商業(yè)化的操作,或者說學術怎么和商業(yè)結合的契點,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藝術博覽會商業(yè)化和學術化之間關系?

俞可:其實我們有時候把學術化的東西太神圣化了,有時候我覺得文化擴張要考慮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今天文化傳播里面,如何去有效地進行傳播,如何產生一種實際性的效益,可能這才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其實你過多強調他的學術性,以為學術性就能帶動整個市場,我覺得這個好象太單向了,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學術性怎么在更大范圍內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重不重要,精神重不重要,仍然重要,但是我們如何把精神和思想層面有意義的東西,使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方面的收益,這才是我們今天,或者說中國人,或者說中國文化的人,或者知識分子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這方面我覺得歐洲,或者美國已經做出了一個范例,有時候我們想到文化產業(yè),什么是文化產業(yè),其實就是文化的一種擴張,讓擴張里面產生一種經濟效益,不是說他的學術深度很深,有很多理論上的建構,比如你說到那個日本的卡通,日本的卡通他從市場深度上有多深呢?他們那個超平面設計?超平面的理論有多少存在的價值?或者意義?這個東西也是歐洲人做過的,但是他為什么能夠在這么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影響?我覺得這跟日本這幫熟悉國際的人,包括藝術家,策展人,包括政府相互的配合分不開。

99藝術網:您剛才有談到藝術行業(yè)的畫廊,他從業(yè)者的素質,還有批評家的職責,還有一些收藏家,策展人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要產生關系,您覺得畫廊,藝術家,還有收藏家,還有策展人之間,四者之間他們之間應該四怎樣的良性關系?

俞可:我覺得是要互相握手,也要互相批判地關系。比如說藝術批評,包括藝術媒體,他都應該有一些批評,批評的目的不是來毀滅一個東西,而是使中國在文化上,或者在藝術上做得更好。畫廊和藝術家,或者說策展人,他肯定是一個互動關系,或者是一個共謀的關系,但是共謀不是為了愚弄,或者說皇帝新衣式的做事情,而是說他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好,使他在我們文化上,在精神層面上產生價值,這方面比較重要。

99藝術網:就是這四者之間應該有相關聯(lián),但是彼此又要站在一個獨立觀點去批判彼此。您剛才談到卡通符號在市場上的反響以及影響的范圍很大,你怎么看待我們中國當代油畫流行符號的演變,比如說他的卡通畫以及大頭畫的趨勢?

俞可:大頭畫和卡通畫這是一個說法,是藝術發(fā)生的一個階段,自然而然存在一個轉型。每個時代肯定有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肯定不能因為過去現(xiàn)實主義藝術樣式或者藝術風格來評價我們今天的藝術,這個時代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不管在經濟上,文化轉型上,在生活理解上,都產生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必然帶到我們這個繪畫,或者說藝術實驗的一種轉型,這是自然而然的。

至于我們在這個里面進行一個怎么樣的定位,是不是我們應該在日本之后,日本卡通之后,我再回憶了一下我們過去中國的一段歷史,早期實際上日本的卡通,他對中國上海制片廠那個動畫,早期的孫悟空啊,哪吒鬧海之類的他們進行了詳細研究,他們有的藝術家也很佩服這個,那我們怎么在這個傳承中去產生一種價值和意義,這肯定是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中國今天的卡通化是不是或多或少受到日本卡通的影響,我覺得個人是這樣,是受到村上隆,或者奈良美智這些人的影響,但是這是極個別人的一種影響,自然而然的,尤其是年輕的藝術家,他已經在轉型過程中起到一種變化,這種變化他有外部的東西,但是他外部東西不一定是日本的,他也許是其他國家文化產生的東西,但是他也植根于本土,他的生活方式,他的文化環(huán)境都是本土的,他自然而然也會在本土里面生產出對藝術,對藝術實驗的看法和一種體驗。藝術家在體驗今天的文化,體驗今天的生活,或者體驗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體驗方式跟過去發(fā)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所以我覺得,對中國年輕一代的繪畫的誤讀,或者說對年輕一代繪畫的認知,也許我們要做一個,不管是畫廊也好,藝術家也好,策展人也好,都需要做一個長期的比較有效的工作,也許會改變這些。中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無論如何他都會在今后世界格局里面,會扮演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對今天出現(xiàn)的不俗現(xiàn)象,我們是不是該要做更深入的,更徹底地了解。所以我剛才說到,實際上我們說到學術上的深度,和理論上的結構,更重要的是不是該從另外一個角度,文化的傳播,文化拓展方面做一些努力,實際上我覺得畫廊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99藝術網:你剛才一直在強調說的文化的拓展。一些參加春沙國外的畫廊和藝術家,他們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外影響都非常大,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或者精神會更重要,應該更要重視和推廣。而且很多國外藝術家,他們談到中國的時候,知道的都藝術家大都是趙無極。從這方面來說,國外藝術家認為中國藝術家在當代發(fā)展進程中,把中國很傳統(tǒng)的本質上的東西給丟掉了,給摒棄掉了,他們覺得這樣對中國的藝術不是很好,不是一個良性的發(fā)展方向,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俞可:這個趙無極之所以在歐洲傳播得比較廣,因為他生長在法國,實際上他已經是法國人,他是中國人但是是法國籍。因為他長期在國外,參加了很多國外的重要藝術活動,而且他當時有一個背景是什么,他參加這些活動那個時候中國正是閉關自守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對追究藝術家知之甚少,難免會記得趙無極。這是一個歷史原因,這個可以作為一個個案,但是不能作為一個范例。因為趙無極絕對不能算是參照今天中國藝術家成長的案例,他只是一個個案。老外的認識,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在歐洲立場上來看待問題,覺得其他國家,尤其他們覺得處于文化不是強勢的國家,他的話是不是應該帶有強烈的地域的特征,我覺得這種要求未必是合適的,另外一點,我覺得我們站在一個行進的藝術進程中來聽,是不是我們今天當代藝術,對西方的模仿,對西方的參照仍然還是比較“裸體”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我們是不是應該在我們藝術體驗當中,我們漸漸脫離開過去十幾年當中一個常規(guī)的軌跡,我們是不是能夠更好地探討出一種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自身所能夠為世界提供的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或者說一個中國式的藝術,但是這個話題真的比較久了,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過多地強調我們說的那種朦朧畫,他是不是有意義,這個我來評論那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但是我覺得提出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另外一點我覺得,肯定作為一個外國人,站在一個外國人來看待一個文化大國的時候,他希望看到他想象當中的東西,那么我們怎么去積極地對應這個東西,我覺得作為一個文化策略的考慮,我覺得那也許是有必要的。

99藝術網:這幾天有一個比較熱門的事,王廣義和盧昊老師,他們六月份本來在法國有個自己的展覽,因為牽扯到政治方面的因素,法國總理以及達賴之間的一些關系,兩位老師主取消了法國的展覽,之后在網上引起一片熱議。你覺得藝術家在政治環(huán)境下的非常時刻,做一些藝術形式上的決定,或者說是舉動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有這樣的必要嗎?你認同這樣的愛國方式?

俞可:有時候站一個人站在他認為的價值立場上,對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出一種自己的看法或者說一種觀點,我覺得可能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他也許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是藝術家長期以來,如果再用藝術形態(tài)這個牌來和西方產生對接,我覺得是不是有必要,如果是這樣的話,如果還有必要,他是不是會抑制藝術家自身,他能夠朝著更多元的,或者說更有想象力的空間去發(fā)展。另外一點,西方長期以來以后,由于他慣性的歷史性思維,或者說冷戰(zhàn)思維,他自覺不自覺地都在起作用,他仍然有這個作用來判斷我們中國的當代藝術。我覺得西方自身進入了一個比較遺憾的,令人遺撼的巢穴,這個巢穴正好證明了西方對文化過去的那種包容態(tài)度逐漸也受到了影響。

99藝術網: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會不會去考慮過多的政治背景,或者說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政治有什么直接的關聯(lián)?

俞可:肯定有些藝術家會這樣做,而且在中國,用意識形態(tài)思維的藝術家做藝術的還比較多,一種是由衷的,他對今天中國的社會現(xiàn)象,包括制度,包括不盡人意的地方,進行批判,進行嘲諷或者說進行質疑,我覺得這些還是可欽可佩的。但是有一批投機主義者,他不是為了這些,他是為了鉆這個漏洞,或者說他想從中撈一些好處,這種藝術家在中國也是比比皆是,我覺得關鍵在于作為策展人還是畫廊,包括西方的那些人,他們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或者說用一個比較清醒的,或者說有一種立場來判斷,來質疑這種東西,不應該完全給投機主義者提供太大空間,這樣對自己沒有什么好處,對人們也沒有什么好處。

99藝術網:OK,說一個題外話,法國那個超市,家樂福,說是因為資助達賴集團,現(xiàn)在有很多不管是網友還是我們藝術圈的藝術家,現(xiàn)在在積極號召要抵制法國,您怎么開待這個事件,你這個時候還會選擇去家樂福購物嗎?

俞可:我覺得法國的媒體他站在自己的立場,長期以來,他只要看到社會主義國家,他都有一種冷戰(zhàn)思維的那種模式,他老是想當一個質疑者,批判者。正是因為這種質疑他才可以贏得話題,贏得受眾,贏得話題,這種思維方式,至少現(xiàn)在來說他顯得不是很聰明,但是由于他們的不聰明,我們就拒絕到家樂福去購物,我覺得也沒有必要,當然,我對西方最近一段時間對中國的那種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不高興,我肯定還是非常反感的,但我這種反感,我更多的體驗是,我覺得西方人發(fā)出這種聲音的只是少部分人,他們越來越不聰明,或者說越來越愚蠢,我只是這樣來看,他們所謂的大國,文化大國的觀念,或者說他們的文化強勢觀念,我覺得已經開始逐漸削弱了,這個時候我覺得現(xiàn)在中國是不是應該采用另外一種態(tài)度,我把我手中的事情做得更好,我把我該做工作做得更牛B,這個時候我會讓人們改變對我看法,來真正地跟他們的強勢文化產生直接的對話,是我們強勢,通過這樣改變,當然民眾一般對家樂福,對購買法國的東西,他由于對這個東西,生產者產生一種不信任的心理,我不去買這個東西,我覺得也很正常,法國人你對中國的產品你還不是采取這種態(tài)度,如果你覺得侵害了你的利益,不是從商品本身來思考問題,其實這些說實話,這個嚴格來說,都是一般的小事,通過這些事情我們應該想到,中國人在未來的日子里面你應該怎么去做,我們怎么在文化上做到強勢,我們如何把他們那種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拿過來變成自己的東西,讓他們有那么一天向我們學習。

99藝術網:師夷長技以治夷,呵呵。

俞可:對。具體我去不去家樂福購物,我覺得最近一段時間我沒有什么需要在家樂福購物的必要,我沒有必要去買LV,或者說買法國化妝品的必要,所以我沒有考慮,我覺得法國在我生活中并不重要,以前我去過巴黎,在巴黎待過一段時間,只是完成我對巴黎的一種想象,就是以前我們看的那種文學作品,法國在我今天的生活里面根本沒有什么直接聯(lián)系,所以我根本可以忽略不計。藝術家法國罷展這個舉動,我覺得藝術家有時候他堅持一種立場還是有意義的,我還是很欣賞的,中國人就應該要學會一種固執(zhí)。

99藝術網:好,我們回到藝術市場的問題上,現(xiàn)在蘇富比春拍,還有一些其他的春拍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紐約蘇富比和香港的蘇富比兩個拍場的結果有很大的不同,紐約蘇富比的拍賣場以平淡的局面收場,但是到了香港之后,劉小東和張曉剛的作品又爆出天價,還有曾梵志的作品。對拍賣市場的這種起伏,您對未來的拍賣市場或者說收藏市場有什么樣的看法或者說推測?

俞可:我前段時間在鳳凰衛(wèi)視看到見很多經濟學家說的話,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其實這些關于中國未來的評價,或者說未來的預測,經濟學家都不敢作出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何況我們只是搞藝術的人,在整個學術里面,還不是很大的學科,所以對中國的未來我確實不敢說什么。但是現(xiàn)在對我們來手很好,因為那么多年的歷史上,藝術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如此有魅力。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抓緊這個時間,能夠把藝術根植于大家的生活當中,這是一個極好的介入,我覺得不管是藝術家也好,畫廊也好,策展人也好,藝術媒體也好,都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只有更好地把握這個機會,才能夠把握住未來。也就是說,你要有一個專業(yè)的態(tài)度,還一個專業(yè)學者的一個素質來應對今天的藝術中的變化,我們才能把握住未來,未來才能夠給我們提供一個比較美好的前景。

99藝術網:有更多的變化才有更多的空間出現(xiàn)。謝謝俞可老師。

編輯:霍春?!?/p>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