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迎華
學術主持:劉鼎 盧迎華 蘇偉
“小運動”是我們從2010年來開始的一項研究課題的名字。它與任何社會運動沒有關系。這個命名來自于對我們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的感受。到目前為止從大家對該項目的反饋之中,我們也認識到有機會澄清和討論“小運動”不是什么與解釋“小運動”是什么可能是同樣重要的。“小運動”和規(guī)模無關。在“小運動”中所指的“小”不是相對于“大”提出來的,而是描述一種內在化的和反思性的工作方式。被納入“小運動”研究范圍的是我們在平時的旅行和工作積累中所接觸到的、目光所及的藝術實踐。這些實踐總是建立在具體工作中對于具體語境的真切體會之上,在工作中觸摸和認識系統(tǒng)中的邊界,并試圖通過思考、言論、研究和實踐拓展這些邊界,或者是拓展對于邊界的認識。在這樣的工作中,實踐者們往往通過自我的建設和自我的實踐來改變我們所認識的現(xiàn)實的形態(tài)。“小運動”與大小無關,卻與基礎的工作密切關聯(lián),沒有最具體的工作、體驗和思考,就不可能有“小運動”中所研究的項目實踐者們在本質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
“小運動”不是社會運動,也沒有具體的運動綱領,但“小運動”有求變的訴求,并在此訴求的推動下,在藝術和思想生產的內部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建設。“小運動”中的實踐者一直在尋找自我運動的內在動力,它描述的是一種進行中的工作狀態(tài)和一種由于時刻自我審視和自我塑造而持續(xù)擁有的活力。
劉鼎
“小運動”的研究和展覽計劃不是一次歷史性的回顧,盡管它涉及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文學藝術實踐。它也不是全球性的歸納,盡管它也涉及了來自美國、歐洲的數(shù)個實踐案例。我們在這些跨越時間、地域和藝術界的實踐方式中看到了一種平行性,這種平行性在于,它們強調的都不是無限擴大的外延,而是不斷深化的內部工作。雖然有的實踐已經(jīng)終止,有的實踐甚至還未有更廣泛的傳播,有的實踐雖然一再被作為歷史節(jié)點被提及,但其對于藝術本體的重要性還遠遠尚未被充分認識和談論。“小運動”中的實踐有的基于對于某一歷史時刻的感知和對于藝術系統(tǒng)的塑造所深懷的理想,有的基于現(xiàn)實的阻礙和實踐者本身意識的前瞻性與時機的錯位,有的基于對于所處語境的不滿足并希望有所突破。無論它們是源于何種前提和語境,它們的發(fā)生和存在都已經(jīng)或即將在不遠的將來對于我們已有的經(jīng)驗提出新見解和開辟新可能。
“小運動”研究計劃的開展是通過組織一系列的群論,與發(fā)起者、實踐者、親歷者、旁觀者和批評者圍繞每個實踐的背景、來龍去脈、影響以及它們背后的藝術理想展開深入的討論。一方面從實踐者和經(jīng)歷者的敘述中更細致地了解每個項目的內容和經(jīng)過,一方面也從討論中更深入地理解每個項目實踐的語境、希望解決的難題和仍然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這些實踐者獨自擁有的,而是我們所共同面對的挑戰(zhàn),也給我們提供了更進一步認識我們所面臨的語境的渠道。這些實踐者遍布各地,我們也盡量去到實踐的現(xiàn)場和基地,在相關的場所舉行各個小規(guī)模的討論會。
蘇偉
我們也將在展覽開幕之前發(fā)行《小運動——當代藝術中的自我實踐》的出版物,這是一本介于展覽畫冊和理論文集之間的出版物。每個章節(jié)除了包括與各個實踐相關的文字、圖片和實踐者的個人資料以外,我們還選編了相關課題的一些批評文本,這些理論討論所涉及的問題正是“小運動”的實踐所關注、觸及和希望解決的問題。這些理論的引用和呈現(xiàn)不是為了界定或者是闡釋實踐本身,它們的平行思考為“小運動”的實踐提供了一個理論的語境,也是更好地理解這些實踐的基礎。這些理論文本并不是為了這些實踐而特別撰寫的,是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文本,它們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它們所感受到和思考的問題與藝術的實踐者們是一致的,它們是藝術思考中的實踐者,只不過它們的實踐是用文字、語言,而不是創(chuàng)作或行動來進行傳達。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文本和藝術實踐一樣是一種開拓性的創(chuàng)作。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與“小運動”所研究的實踐相關和不相關的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和學者都加入到了討論之中,我們也邀請很多藝術家為《小運動——當代藝術中的自我實踐》撰稿,或者描述自我的實踐,或者描述他者的實踐,或者從理論的角度來認識“小運動”中研究的實踐所昭示的問題,參與到“小運動”的思想運動和思想生產之中來。
【編輯:成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