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地帶——武妍希作品展”于2014年10月26日在一直致力于推動當代抽象藝術發(fā)展的北京錦都藝術中心隆重開幕,展期為10月22日至11月21日。由北京錦都藝術中心藝術總監(jiān)榮劍先生擔任策展人,旅美著名藝評家王瑞蕓女士擔任學術主持。
武妍希和她的藝術有兩點分外引人注意,一是,她的畫作全部為圓形、抽象(不包括早期);二是,她學佛。前一點涉及藝術的形式風格,后一點涉及藝術家的內(nèi)心追求。(王瑞蕓語)
武妍希的畫作初看很像是從哈勃望遠鏡觀看到的宇宙中之天體,經(jīng)過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她的作品是心靈的鏡像,像日記般記錄著變幻莫測的心靈世界。
“心”是佛教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教認為“心”是一切經(jīng)驗的基礎,它制造了快樂,也制造了痛苦;制造了生,也制造了死。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醒來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的心理活動連續(xù)不斷,總是在不停地謀劃、思慮、計較、權衡、怨恨、后悔、惆悵、斗爭、徘徊、痛苦、悲傷??幾乎沒有一刻是安寧的,即使我們有意想讓自己安靜下來,心似乎也不受我們的控制,依然慣性般的波動。佛教提出的修行,即是修心,修持的方法是“止”與“觀”,首先使一個人心念專一,停止在一個點上。武妍希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候,可以說就是一個“止”的狀態(tài),心念集中于繪畫,萬般事端被拋諸腦后,此時內(nèi)心的狀況就像一杯摻了沙子的水,靜靜放置良久之后,沙子逐漸沉淀,水則愈加清澈。由“止”而“觀”,“觀”的意思是:觀察一切現(xiàn)象乃“一切法由心想生”,即智慧、覺知的升起。一個人只有在覺知的時候,才能降服其心。
武妍希的繪畫就是記錄這一修心的過程,唯有抽象這一方式比較接近于這些抽象的概念。
四年來武妍希創(chuàng)作的八十多幅作品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就像滔滔東流之水,沒有一個瞬間可以重來。她通過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了自己日常中內(nèi)心的狀態(tài),每一次心念的變化或情緒的波動都會在畫布上留下痕跡。有必要解釋的是:審美引起的情緒,與功利心引起的情緒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武妍希作品中記錄的每一次情緒的沖動都是由審美引發(fā)的,這是閱讀武妍希作品的一把鑰匙。
北京錦都藝術中心舉辦的此次個展,雖然僅有武妍希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參展,但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懈Q見武妍希的精神世界和創(chuàng)作狀態(tài)。武妍希所繼承的是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有意思的是,運用這一哲學觀正好可以治療現(xiàn)代世界物欲過度膨脹造成的都市病,這也許是古老的東方哲學重獲新生的契機。武妍希采用了西方的物質(zhì)媒材(油畫)來承載東方的精神(修心、悟道),這使她的藝術處在了東西方文化交融對話的語境上,在這一層面上,武妍希的抽象繪畫還有著深遠的解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