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基金會游走在理想與困惑之間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高素娜 2015-02-08
在2012年的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五次會議上,楊瀾與萬捷曾聯(lián)名提交了一份《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促進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提案。提案中談道,中國文化藝術公益領域方興未艾,特別是在高雅藝術的推廣與普及、文化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藝術探索與創(chuàng)新等非營利領域,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勢頭,但由于相關管理體制和機制不順暢、法律和政策不配套,挫傷了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yè)的積極性,提案建議國家“加快公益立法”“完善文化非營利機構認定辦法”。然而,這一呼吁卻沒有得到多數委員的共鳴。“很多委員認為文化藝術公益領域的事情對大家沒有感情沖擊力,雖然重要,但不緊急。中國還有許多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日前,楊瀾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當時感覺特別任重道遠,文化藝術方面的公益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可能幾十年以后才有成果。因此這個領域的從業(yè)者還需要完成一個語言的轉換,即要把一個站在人類文明和人類發(fā)展角度非常重要的事情,翻譯成一個大眾也能感到非常重要的語言方式,否則它永遠都會被束之高閣。”
 
1月31日,由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主辦的“2015中國文化藝術基金會峰會·藝術公益與藝術資助”在京舉行,陽光文化基金會主席楊瀾、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崔嶠、香港K11藝術基金會理事何寶容、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中日國際交流基金會)主任吉川竹二等中外嘉賓共同暢談他們從業(yè)的經驗與困惑。與會者普遍認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在經歷了30年的發(fā)展后,已從初期的無序混亂開始步入正軌。雖然目前仍面臨許多問題,但并不妨礙其正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發(fā)展階段。
 
藝術基金會數量逐年增多
 
近幾年來,藝術資助在我國逐漸增多并走進公眾視野,除國家投入的部分項目和資金外,由民間組織的各種協(xié)會和基金會也開始發(fā)力。據基金會中心網總裁程剛介紹,2014年我國基金會總量達到4230多家,其中冠名“文化藝術”的基金會有130家,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基金會有數十家,僅2013年和2014年就有50余家文化藝術類基金會誕生。“藝術基金會的規(guī)模、資金總量、支出、資產狀況等都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我國正在進入一個更加文明的狀態(tài)。”程剛說。
 
從運行情況來看,新成立的藝術基金會雖然個體規(guī)模并不龐大,但卻各有特色,且做了許多實質性工作。如2014年成立的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關注目標為當代藝術領域,目前已資助了數個美術館的項目與展覽。“我們沒想做多么宏偉的事情,只是想對目前的當代藝術生態(tài)做一個有益補充,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個人、企業(yè)以及政府能夠關注當代藝術。”該基金會執(zhí)行理事長楠楠說。
 
香港K11藝術基金會是2010年在香港注冊的非營利機構,其目標是為中國當代藝術家提供國際性交流平臺。“我們有自己的K11藝術空間,除了舉辦展覽以外,還有不同的工作坊、座談會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我們非常重視與博物館及其他藝術機構的合作,希望通過不同平臺,將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推廣到世界各地。”何寶容說。“我想說藝術教育不是藝術家的教育,也不是藝術從業(yè)者的教育,我們并不期待或要求這些孩子將來以藝術手段謀生或者成為優(yōu)秀的藝術家,而是希望通過藝術教育能讓他們發(fā)現(xiàn)更好的自己,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溝通力和表達力。”楊瀾說。
 
隨著藝術基金會的逐漸增多,我國藝術資助的觸角也開始伸向各個層面,資助的方式也更為多元。既有資金、物資等方面的支持,也有服務、智力等形式的幫助。“藝術資助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其目的就在于為藝術機構和藝術活動解決資金等后顧之憂,為沒有市場效益卻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土壤,使藝術家更加心無旁騖地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使藝術得以自由發(fā)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金錦萍說,只有讓公眾和組織更多地參與藝術事業(yè),提高藝術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才能最終促進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藝術基金會可抱團發(fā)展
 
當然,與許多新生事物一樣,藝術基金會在當前也必然面臨著諸多困惑、困難和挑戰(zhàn)。如,我國仍缺乏完善的文化藝術贊助制度;藝術基金會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有限;大眾對藝術資助的認識仍然明顯不足;基金會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以及資產的增值保值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拓展思路,用新思維、新辦法管理基金會,讓藝術資助的每一分錢花到實處,也考量著社會各界的智慧與力量。
 
除各種配套制度外,“人才”也是制約藝術基金會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我們特別需要項目經營方面的人才,非營利組織的目的雖然不是為了利潤,但同樣需要考慮資源的性價比、社會效益和項目可持續(xù)性。我們需要有非常務實的精神和對性價比非常敏感的態(tài)度來做慈善和公益,需要一個很好的團隊組合,既要有藝術專業(yè)的人,也要有精于內部管理的人。”楊瀾說。
 
楠楠在工作中也深有體會,在她所接觸的美術館、畫廊和藝術基金會中,大多都非常缺乏當代藝術領域的專業(yè)人員。“非營利機構并不等于不經營,相反,它的經營管理一定是非常先進的。我在工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不具備相關知識,如某些具備美術史知識的人不具備企業(yè)管理知識,具備企業(yè)管理知識和市場經驗的人又不具備美術史知識,所以人才是一個大問題。只有把幾方面綜合了解后,才能知道基金會要如何發(fā)展。”楠楠說。在崔嶠看來,團隊的整體合作也是基金會面臨的很大挑戰(zhàn),需要有相應的學習機制進行保障,成員間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不同領域的人要有交流。
 
在現(xiàn)有情況下,藝術基金會只有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協(xié)同合作,才能進一步發(fā)展。“各基金會應主動加強行業(yè)內聯(lián)盟、溝通與互動,提高整體成效。”楊瀾說,“做公益的人一開始容易有個誤區(qū),就是什么事都要自己從頭做,其實他原本可以與伙伴來共同完成。既然我們不能徹底改變社會現(xiàn)狀,那就應該在它既有的網絡上來做一些增值和增能服務,在自己更為專業(yè)的地方發(fā)揮優(yōu)勢,抱團發(fā)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