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德國藝術家馬克·施密茨"日蝕·月食"展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5-02-10

2015年2月7日下午3點,德國藝術家馬克·施密茨"日蝕·月食"展在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作為該館新年的首個大展,本次展覽也得到moproo當代藝術畫廊和天盛文化藝術研究院的協(xié)辦與學術支持。

馬克·施密茨(MarcSchmitz)是柏林的本土藝術家,他在柏林、慕尼黑及漢諾威的大學學習了藝術與哲學。在國際性大展上曾多次受邀參展,例如:2004年韓國釜山雙年展、2005年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同時他的作品也獲得廣泛褒獎與認可,也被世界各地著名的美術館或是收藏機構所收藏。

印度批評家JaiyantCavale認為,觀念藝術家馬克"施密茨試圖展示時間活躍的本質,盡管我們都為時空、思想和感覺所限。'蝕'探索在日漸客觀理性化、為二元論所主宰的世界里藝術占有的位置。事實上,展覽主題僅能是'時間框架',或時間如何遮蔽我們社會里的二元化以及藝術家如何在一個日益細分化的世界里堅持下去。觀眾和藝術家本人都是'蝕'這項裝置的一部分。這個展覽包含兩翼,代表大腦的兩個半球,其一象征理性的部分,另一則象征氣態(tài)活躍的部分。而人性里氣態(tài)式流動活躍的部分應該正是馬克試圖探索的內容。

櫻桃核與孔子的最后遺言裝置于600平米大的主廳??鬃拥淖詈筮z言:'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或可象征對時間的質疑與被人們視為神圣的觀念的無常。

'蝕'所探討的也許就是藝術家感受到的不安全感,也就是在一個驚奇逐漸消失的世界里,藝術或許將不再存在。'蝕'喚起他之前同樣包含空白告示牌元素的作品、對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明顯指涉以及相關聯(lián)的空虛,還提醒我們: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在達成經(jīng)濟繁榮的同時,仍然須要從活力與氣態(tài)流動中獲得靈感并創(chuàng)新。這些二元或許互相重疊,就像在這個展覽里藝術家和觀者彼此重疊。這個展覽或許試圖強調藝術家的生存,即便較老的二元論已面臨新的二元論的挑戰(zhàn);同時不定形的、模棱兩可的和氣態(tài)的流動滲入了嚴格建立起的二元論。

策展人R.A.Suri指出,透過包含廢棄廣告的'遺跡',當下消費主義引出的未來主義空間和其它類似的實質指涉等所啟發(fā)的隨機照片紀錄所構成的視覺證據(jù),藝術家暗示了一種更微妙的機械主義。馬克·施密茨以'蝕'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整體喚起對我們沉浸于其中的及在世俗體驗中被視為時間性事件的沉思、社會象征的與符號的存在的反思。藝術家對這些事件透過對氛圍而非物理層面的直覺來作出注解:繪出的時間是抽象且稍縱即逝的,而非科學性的真實。

據(jù)悉,"日蝕·月食"展將持續(xù)到2015年4月7日結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