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芙尼-辛格(Tiffany Singh)的作品“Knock on the Sky Listen to the Sound”(2011),由上百個懸掛在緞帶上的風(fēng)鈴組成,藝術(shù)家鼓勵觀眾用這些風(fēng)鈴來創(chuàng)作音樂。
第18屆悉尼雙年展已于6月27日如期開幕,它將一直持續(xù)至9月16日??p紉、編制、音樂制作、故事講述等公共活動是本屆悉尼雙年展的中心。它被取名為“All Our Relations”,在悉尼的5個場館中同時進行,表達了將藝術(shù)看作是一種可以治愈傷口、消除隔閡的宣泄經(jīng)歷的觀點。“人類正處于一個需要將新的注意力放到‘我們?nèi)绾闻c其他人、與這個我們居住于的世界相聯(lián)系’之上的時期,”策展人Catherine de Zegher與Gerald McMaster在雙年展所附的文本內(nèi)容中寫道。“我們趨向于遺忘日常生活中的小行為如何影響更大的整體、并由此摧毀或是重建一種更廣泛的和諧狀態(tài)。”
以下是本屆悉尼雙年展的部分照片
Lee Mingwei正在改制一條由Andi Halfpapp帶來的裙子。Andi Halfpapp稱這條裙子屬于她已經(jīng)去世了的阿姨。
Pinaree Sanpitak的作品“Anything Can Break”(2011)。這件裝置利用玻璃球、紙制雕塑以及運動傳感器組成,它可以對觀眾及音樂做出回應(yīng)。
劉卓全用玻璃瓶制作的裝置作品“Where are you?”(2012)。它看起來像是包含了一條被切成數(shù)段的巨蟒,事實上這是藝術(shù)家精心地在每個瓶子的內(nèi)壁里繪制下了這些圖案。
朱迪斯-萊特(Judith Wright)的作品“A Journey”(2011)是由如幽靈般的模特組成的一次“游行”,它們中有許多都戴著面具,還有一些能夠代表死后生活的現(xiàn)成物品。
菲利普-比斯利(Philip Beesley)的作品“Sibyl”(2012)是一件魔幻的多媒體裝置作品,那些搖擺的羽毛、燈泡以及氣球可以對觀眾的觸摸做出回應(yīng)。受“萬物有生命論”的啟發(fā),這件作品包含了一個帶有互聯(lián)機制的系統(tǒng),它會讓觀眾聯(lián)想到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
彼得-羅賓遜(Peter Robinson)的作品“Gravitas Lite”(2012)占用了Cockatoo Island的一個渦輪機車間。在本屆雙年展結(jié)束之后,彼得-羅賓遜(Peter Robinson)會將這些材料重新賣給制造商。
Cal Lane的作品“Domesticated Turf”(2012)占用了Cockatoo Island的一個渦輪大廳。地板上是用沙子描繪出來的花邊圖案,放置在大廳盡頭的船運集裝箱則被藝術(shù)家改造成了裝飾有動物和其它抽象圖案的細節(jié)雜亂的籠子。
Ed Pien與Tanya Tagaq的作品“Source”(2012)。這個由半透明紙搭建而成的迷宮利用了音樂和影像來探索水在神話與文化中的重要意義。
尼古拉斯(Nicholas Hlobo)的作品“Inkwili”(2012)是利用橡膠及軟管制作而成的像是被擱淺了的鯨魚一樣的生物,其上還掛滿了絲帶。
蘇珊-赫芙娜(Susan Hefuna)的作品“Celebrate Life”(2011)由5個帳篷組成,它們都是在開羅由當?shù)氐膮⑴c者制作和裝飾完成的。帳篷里面放置著對埃及人關(guān)于他們在“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中的個人經(jīng)歷進行的采訪的視頻。
卡蒂嘉-貝克(Khadija Baker)的作品“Coffin-Nest”(2001-2012)受到了在伊拉克發(fā)現(xiàn)的亂葬崗的啟發(fā),在那里,衣物通常被用來確定受害者的身份。
Park Young-Sook的作品“Moon Jar”(2012),它由一系列大型陶瓷器皿組成。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