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香港2019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專場
3月30日下午3時 | 香港JW萬豪酒店
從石濤到白石老人
從塞尚到高更
不斷地擴大視野
具有大無畏的精神
林風眠說給我們的
是他所最喜愛的
他以忠誠的心
唱出最美的歌聲
——艾青
吳冠中曾贊譽林風眠為中國水墨畫變革的「一代宗師」,不僅因其年僅26歲便任國立北京美專校長,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年輕的美院校長;其于28歲創(chuàng)辦杭州藝專,立「調和中西」為教學宗旨,培養(yǎng)出如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等一批美術大家,撐起了中國近代美術史的半壁江山;更是基于早在上世紀初,林風眠便清晰洞察中國繪畫在數(shù)千年演變中的利弊得失,深湛理解其精神內核,并睿智地以西方現(xiàn)代手法與審美視角闡釋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之博大精深,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在澎湃的現(xiàn)代思潮中再現(xiàn)輝煌,并為之后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代藝術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948年攝于美國《Life》雜志記者專訪林風眠
本次春拍呈現(xiàn)的《斜臥仕女》、《窗前魚缸與瓶花》二作,即為少數(shù)倖免存世的早期經(jīng)典,珍罕紀錄了林風眠50至60年代「中西融合」藝術實踐「開花結果」的豐碑。而同場呈現(xiàn)的《藍衣仕女》則為林風眠仕女畫之經(jīng)典代表,源自資深書畫藏家,盡顯林氏美學精髓之大成。
奠定個人與時代的經(jīng)典
40年代珍罕寫生仕女畫《斜臥仕女》
Lot 692
林風眠(1900-1991)
斜臥仕女
彩墨 紙本 | 一九四七年作 | 67.5 × 68 cm
Lin Fengmian
Lying lady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Painted in 1947
出版
1999年,《林風眠之路: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第110頁
1999年,《中國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顧問有限公司,臺北,第100頁
2004年,《中國名畫家全集——林風眠》,藝術家出版社,臺北,第79頁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1,500,000 – 2,500,000
作為林風眠最為人熟知的專長題材,「仕女畫」寄託了其對美的體認、追求及表現(xiàn)。1946年,巴黎賽努奇美術館(Cernuschi)主辦的《中國現(xiàn)代畫展》中,林風眠所展出兼具西方現(xiàn)代女性韻味美及東方傳統(tǒng)仕女古典美的「新仕女畫」令人驚歎,不僅使巴黎記住了林風眠這個名字,更激發(fā)了西方對中國繪畫傳承的共鳴,奠定了此后林氏仕女畫作的風格基調。完成于1947年的《斜臥仕女》即為箇中代表。
林風眠《斜臥仕女》作品局部
畫面中,藝術家將空間分割為靜物、人物、背景三大塊面,通過中間色調的明暗過渡,締造「黑白灰」的視覺關係,構成空間三維縱深感。清透的粉彩暈染在流暢的墨線中,勾勒出左下方的茶具靜物與背景屏風中的果樹,墨彩間的留白在畫幅兩端形成呼應,黝黑堅實的黑色墨線勾勒屏框,并以此將背景切割為二,這種縱筆切割背景的構圖方式,成為此后林氏仕女圖中背景的典型特徵。
畫中女子自左至右,斜臥中央,形成對角線構圖,此乃林風眠早期仕女圖的造型特點,集中出現(xiàn)在1946-1948年間,如《仕女》(1946年)、《仕女》(1947年),此后逐漸轉變?yōu)榕佣俗粋然蛑醒耄廖濠柲甏?,漸漸發(fā)展為眾人熟知的居中盤坐的經(jīng)典體貌。
馬奈(Edouard Manet)《奧林比亞》油彩 畫布130.5×190cm,1863年作,法國奧賽美術館藏
與此后慣見的古典仕女形象不同,《斜臥仕女》隸屬五十年代之前,林風眠以實際人物寫生的珍罕作品。這一時期,林氏筆下的仕女畫多以實際人物寫生,模特兒多為其親友,面部表情、神態(tài)、衣飾、造型皆因人而異,如《仕女》(1945年)、《林夫人》(約1940年)等。相較古典仕女標準式樣的柳葉式鳳眼、無表情的神態(tài),《斜臥仕女》中的女子罕見地帶有真實人物的形貌及個性溫度,雙眸俯望,纖長的睫毛配合墨筆的暈染,李賀之名句「一雙瞳人剪秋水」躍畫而出,展現(xiàn)出當下女性的知性溫婉。而在形體的塑造上則更趨現(xiàn)代,有如野獸派畫家馬蒂斯(Matisse)筆下的人物,造型採用略微夸張和變形的手法,生動有趣。
而在仕女衣物及肌膚的處理上,藝術家僅以藍、綠色粉與墨相互疊加,經(jīng)由宣紙的吸收,形成明度層次變化豐富的體積感,女子頸、手、腿部被包裹在一抹清透的淡綠粉彩之中,使畫面彌散出一股清新舒雅的抒情,不似文人畫般疏離縹緲,而是落在眼前的「螓首蛾眉,美目盼兮」。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林氏仕女的美學經(jīng)典
《藍衣仕女》
Lot 691
林風眠(1900-1991)
藍衣仕女
彩墨 紙本 | 68 × 67.8 cm
Lin Fengmian
Lady in Blue
Ink and color on paper
來源
原藏家得自藝術家本人
2006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020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1,500,000 – 2,500,000
與《斜臥仕女》相對,《藍衣仕女》則代表了林風眠仕女畫探索的成熟典范。畫面中,藝術家以空靈的線條描繪了一位端坐閨閣的溫婉仕女,背景中經(jīng)典的由寬至窄的三段式分割構圖,結合三角型端坐中央的仕女以及右側置放的瓷瓶,以洗練的構圖瞬間創(chuàng)生空間感和視覺的平衡,見藝術家了然于胸的自信把握,更使作品整體散發(fā)出大家閨秀般的端莊、儒雅之韻彩。
林風眠《藍衣仕女》作品局部
畫面中的女子端坐中央,手中輕撫落下的粉色花蕊,林風眠巧妙的以一筆白粉點筆雙手之間,點亮落花之貌,在修長手指包裹下,散發(fā)出柔弱的純美,締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心緒。深藍的外衣輔以淡藍色輕紗,與仕女頭上的髮飾相映成趣,而與林氏多數(shù)以白色或亮色衣衫作為襯裡的作品所不同,在此處,藝術家通過漸變的冷色調,賦予畫中女性如「出淤泥而不染」般的高潔氣質。在人物后方,淡黃色的簾子仿若滲透明媚的春光,舒緩了人物描繪中的清冷色調,又在紅棕色傢俱的襯托下顯得愈發(fā)獨立,一旁的白色花瓶暗含深意:美人如花,如花之美,如花易逝,為作品賦予詩一般的淡淡憂思。
左: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i)《黃色洋裝的女子》,油彩畫布,1918年作,瑞典斯德哥爾摩現(xiàn)代美術館藏
右: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六朝,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藍衣仕女》中朦朧而清雅的背景同人物清晰的臉龐、肯定的眉眼形成對比,在有限的畫幅中建立起富有韻律的空間節(jié)奏。畫中仕女面容柔美,筆法細勁連綿,使東方審美意趣悄然融入西式的線條語言,人物衣褶處的白色線條、流線型的外部形體,無不顯示出林風眠對「形」與線條韻律的追求,恰如顧愷之筆下的「秀骨清像」——「嫺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顯示獨出東方的女性之美,更暗藏了藝術家外柔內剛的品德。
東西方構成形式之大成
60年代靜物畫經(jīng)典
《窗前魚缸與瓶花》
Lot 690
林風眠(1900-1991)
窗前魚缸與瓶花
彩墨 紙本 | 一九六〇年作 |68 × 68 cm
Lin Fengmian
Fish Bowl and Vased Flower in front of the Window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 Painted in 1960
出版
1999年,《中國現(xiàn)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顧問有限公司,臺北,第185頁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1,500,000 – 2,500,000
林風眠很早就意識到傳統(tǒng)中國畫講求的「書畫同源」,雖使點線面在畫面自由地轉換而豐富耐看,然而亦引發(fā)了因處處都極具變化,而喪失了單純視覺衝擊力的弱點。在突破傳統(tǒng)語境的局限中,他將西方豐富的構成形式引入傳統(tǒng)水墨創(chuàng)作,并深受塞尚(Cézanne)「一切物體成于球體、圓錐體和圓柱體」之論點影響,在造型上加入幾何形體,同時亦保留了「平面性」的東方構成優(yōu)點,這使他的繪畫既有強烈的衝擊力,又不至于讓明暗、透視、解剖等因素困擾,極大地發(fā)揮了平面構圖的自由性。他更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對于留白的崇尚、走出了墨分五色的傳統(tǒng)水墨畫的侷限,將繪畫對象用色彩佈滿畫面,產(chǎn)生溢出畫外的膨脹感,營造出類似抽象繪畫的飽滿、熱烈、動感十足的畫面效果。
馬蒂斯(Henri Matisse)《有金魚的室內》,油彩畫布,147×97cm,1914年作,巴黎蓬皮杜美術館藏
《窗前魚缸與瓶花》便為其打破傳統(tǒng),統(tǒng)攝東西的集大成之作。在此典型的林氏方紙佈陣中,畫面主角魚缸與瓶花,占畫面三分之二的主體物位于中心,背景作典型的三塊面切割,以不同線條產(chǎn)生的紋路及明暗色調各自獨立又互相平衡。正方形窗戶前成圓冠狀綻放的瓶花,前方的圓形案桌上的方形桌布,圓錐形瓦罐內由留白勾勒的矩形空間,形成「方中帶圓」的多層次結構。
林風眠《窗前魚缸與瓶花》作品局部
在著色上,林風眠大膽地將水粉顏料交疊于宣紙上,乾濕并重的筆觸,透過宣紙的滲透,形成深淺不一、色彩交疊的豐富變化。藍與紫在背景中疊暈,由窗戶自后向前加重,佈滿畫面,并將綻放的粉色花束包裹其中,并以靈動薄透的粉色暈染,貫穿于全畫之中,引發(fā)花香四散,沁人心脾的氣味想像。黃綠色調的窗外風光自窗外向內轉淡,并逐漸消融于桌下,締造出「春色滿屋」的感官意象。
朱耷《雜畫圖冊——魚》,清代,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桌上瓦罐罐中的留白,在深邃的畫面中打造中心光源,形成強大的視覺張力,吸引觀者的目光。強光之中,兩筆寫意的橙色暈染,構成金魚軀干,細筆墨線抽象式的勾勒金魚凸出的雙眼,生動傳神、恣意靈動,一派天真,盡顯白石「意在筆先」之韻。藝術家以卓絕的色彩及筆墨把控能力,引領觀者的目光伴隨深幽流淌的藍紫氣韻,完成突破視覺,聯(lián)動嗅覺、聽覺等感官一體的精神共振。